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血壓忽高忽低背後存在哪些護理問題?罕見無脈症患者給出啟示

今日,護士小A遇到一位奇怪的患者,呈現出過山車式高血壓,甚至接連測不到血壓,這是怎麼回事兒呢?

案例回顧:

小A值夜班時,發現一老年男性患者精神狀態不太好,便摸了一下患者的脈搏,左手腕腹面外側未觸及橈動脈搏動,小A立即觸摸患者頸動脈,患者頸動脈搏動正常。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帶著疑惑,小A為患者測量了雙上肢血壓、血氧飽和度、電子測脈搏。

此時,小A再次測量患者脈搏,患者右上肢橈動脈搏動有力,左上肢橈動脈仍摸不到,排除反關脈(橈動脈行於腕關節的背側),順勢找肱動脈搏動處,但仍摸不到脈搏搏動。

這引起了小A的極大困惑。翻閱患者病例,小A發現患者自11月27日入院以來,血壓不穩定如過山車,中間還有次記錄「血壓測不出」的情況:

患者於11月29日在手術室行攝護腺汽化電切術,術中血壓120/65mmHg,14:20術後回到病房。

12月1日14:40,患者體溫38.2℃,脈搏99次/分,呼吸22次/分,血氧飽和度100%,值班護士兩次測血壓均測不出,急轉重症監護病房。12月2日,患者在重症監護病房,記錄的生命體征:

同日,患者轉入普通病房,測得血壓如下:

經會診,患者左上肢的這一癥狀符合無脈症的診斷,何為無脈症?

無脈症(Pulsiess disease): 即肢體的脈搏明顯減弱或缺如,血壓明顯降低或測不出。在測量上臂血壓時,是以肱動脈為標準,而對於無脈症的病人,所測的血壓會低於實際血壓,甚至測不出。

案例分析

經查閱文獻、核對病例記錄、詢問當班護士,針對患者左上肢無脈症現象,小A發現:病例中所記錄的血壓值,與靜脈點滴通道的部位有緊密聯繫,當穿刺部位在左上肢時,護士會選擇在右上肢測血壓,反之亦然。

11月27日至28日,患者未行靜脈穿刺,測血壓時護士對雙側肢體部位選擇隨意性比較大:

11月29日上午,手術室護士為患者行靜脈留置針穿刺,穿刺部位為右手,測血壓選擇左上肢。

14:20,患者術後回到病房,右上肢靜脈點滴,值班護士選擇在左上肢測血壓。

12月1日14:40測血壓部位仍為左上肢,血壓測不出。轉入重症監護病房時,靜脈穿刺部位由右手更換為左上肢肘窩部。

此時測右上肢血壓105/70mmHg,患者已出現低血壓癥狀。下圖為轉入重症監護病房後的生命體征:

護理體會

血壓測量是最基礎的護理操作技術。然而,臨床實際工作中,我們常規測量血壓的方法和結果,都可靠嗎?上述無脈症患者的過山車式高血壓,恰恰啟示我們重新認識正確的血壓測量原則及方法。為此,筆者總結了以下要點:

1. 當血壓值波動過大時要積極查找原因。

2. 首診測血壓時建議測量雙上臂,特別是血壓異常的患者。

3. 謹記「定部位」測量的重要性。

4.當雙上肢血壓差值在20mmHg以上時已具有臨床意義,應及時與醫生溝通,查明原因。

5. 不完全依賴電子測脈搏、血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