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冬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最難熬!如何治療和養護?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來說,冬季是最難熬的日子,稍不注意,一旦感冒、受涼、風寒等就會使類風濕病情反覆或加重。那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何迎戰寒冬呢?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又如何正確認識和積極治療呢?

如何迎戰寒冬?

1.注意防寒保暖。出門要多穿衣,戴上口罩、帽子、手套、護膝等。避免接觸冷水,冷物。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要穿濕衣、濕鞋、濕襪等。

2.飲食全面均衡。冬季人體要消耗更多來抵禦嚴寒,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更要注意營養的全面攝取,防止營養不良造成的身體不適。可多食苦瓜、絲瓜、豆腐、山藥、青菜等,這些食物都有緩解關節疼痛的作用。香菇、黑木耳等有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可以多攝取一些。冷、涼、油炸及刺激性食物要遠離。

3.加強體育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防止疾病的侵擾,減少關節疼痛。如做廣播體操、練氣功、打太極拳等,每次鍛煉時間不宜過長,控制在30-40分鐘以內。

4.避免活動用力。走路或活動用力時,要給予彈性綁帶或做好護膝措施,以防止疲勞性損傷和關節活動用力摩擦的影響。

5.注意勞逸結合。要避免過度使用關節,如避免單手提重物,避免久坐久站,減少彎腰、爬高、下蹲動作等。

6.治療感染性病灶。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免疫系統紊亂,且長期服用藥物,容易發生各種感染。扁桃體炎、牙齦炎、慢性中耳炎等都是重要的感染源,必須及時到醫院治療,否則會給身體造成更嚴重的損害。

癥狀,呈現多樣化

近幾年,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呈增高趨勢。它是一種以慢性侵蝕性關節炎為特徵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病變特點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關節軟骨和骨質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臨床表現多樣,從主要的關節癥狀到關節外多系統受累的表現。類風濕關節炎多以緩慢而隱匿的方式起病,在出現明顯關節癥狀前可有數周的低熱,少數患者可有高熱、乏力、全身不適、體重下降等癥狀,以後逐漸出現典型關節癥狀。

關節癥狀

1.晨僵:早晨起床後病變關節感覺僵硬,稱「晨僵」(日間長時間靜止不動後也可出現),如膠粘著樣的感覺。

2.痛與壓痛:關節痛往往是最早的癥狀,最常出現的部位為腕、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關節。

3.關節腫:多因關節腔內積液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炎症引起,病程較長者可因滑膜炎症後的肥厚而引起腫脹。

4.關節畸形:見於較晚期患者,關節周圍肌肉的萎縮、痙攣則使畸形更為加重。

5.特殊關節:頸椎的可動小關節及周圍腱鞘受累出現頸痛、活動受限,有時甚至因頸椎半脫位而出現脊髓受壓;肩、髖關節其周圍有較多肌腱等軟組織包圍,由此很難發現腫脹,最常見的癥狀是局部痛和活動受限,髖關節往往表現為臀部及下腰部疼痛;顳頜關節出現4/1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表現為講話或咀嚼時疼痛加重,嚴重者有張口受限。

6.關節功能障礙:關節腫痛和結構破壞都可引起關節的活動障礙。

關節外癥狀

1.類風濕結節:是類風濕關節炎較常見的關節外表現,可見於20%-30%的患者。

2.類風濕血管炎: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系統性血管炎少見,體格檢查能觀察到有指甲下或指端出現的小血管炎。

3.肺:肺受累很常見,其中男性多於女性,有時可為首發癥狀。

肺間質病變:是最常見的肺病變,見於約30%的患者,逐漸出現氣短和肺功能不全,少數出現慢性纖維肺泡炎則預後較差。

結節樣改變:肺內出現單個或多個結節,為肺內的類風濕結節表現。結節有時可液化,咳出後形成空洞。

Caplan綜合征:塵肺患者合併類風濕關節炎時易出現大量肺結節,稱之為Caplan綜合征,也稱類風濕性塵肺病。胸膜炎:見於約10%的患者。為單側或雙側性的少量胸腔積液,偶爾為大量胸腔積液。胸水呈滲出性,糖含量很低。肺動脈高壓:一部分是肺內動脈病變所致,另一部分為肺間質病變引起。

4.心臟受累:急性和慢性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都可以出現心臟受累,其中心包炎最常見,多見於類風濕因子陽性、有類風濕結節的患者。

5.胃腸道:患者可有上腹不適、胃痛、噁心,甚至黑便,多與服用抗風濕藥物,尤其是非甾體抗炎葯有關,很少由類風濕關節炎本身引起。

6.腎臟:本病的血管炎很少累及腎臟,偶爾有輕微膜性腎病、腎小球腎炎、腎內小血管。

7.神經系統:神經受壓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出現神經系統病變的常見原因。受壓的周圍神經病變與相應關節的滑膜炎的嚴重程度相關。

8.血液系統:患者的貧血程度通常和病情活動度相關,尤其是和關節的炎症程度相關。

9.乾燥綜合征:約30%-40%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疾病的各個時期均可出現此綜合征,隨著病程的延長,乾燥綜合征的患病率會逐漸增多。

診斷,要符合4項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仍沿用ACR1987年修訂的分類標準:

(1)關節內或周圍晨僵持續至少1小時;(2)至少同時有3個關節區軟組織腫痛或積液;

(3)腕、掌指、近端指間關節區中,至少1個關節區腫脹;

(4)對稱性關節炎;

(5)有類風濕結節;

(6)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過5%陽性);

(7)X光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鬆和關節間隙狹窄)。

符合以上7項中4項者,就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而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起病可緩可急,在早期診斷的問題上要特別謹慎,既要避免過度診斷,過度用藥,也不能耽誤治療。

治療,因病情而定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根治及預防的有效措施,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極為重要。

治療措施包括:一般性治療、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

飲食,禁忌要牢記

1.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日常進食要守時、適量,不可暴飲暴食、飢餓失常。

2.飲食應遵循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維生素、中熱量和低鹽的原則,少量多餐,少食刺激性食物,多食可口易消化的食物。

3.身體若屬熱性,應多吃綠豆、西瓜等食物,若屬寒性,則應吃羊或牛肉等。4.攝取量不宜過多,適當補充維他命A、C、D、E或含鈣、鐵、銅、鋅、硒等礦物質食物,以增強組免疫力及預防組織氧化或貧血。

5.少食甜食,因其糖類易致過敏,可加重關節滑膜炎的發展,易引起關節腫脹和疼痛加重。

6.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避免吸二手煙,這些都可使關節炎加劇或惡化。7.少攝入牛奶、羊奶、奶糖等奶類飲品及食物的攝入,因為奶類可使關節炎進一步加重或複發。

8.平時要多喝白開水,多吃新鮮水果,多排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