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厚積薄發,亞馬遜或成未來十年最重要科技公司

劃重點

騰訊科技訊 12月14日消息,據外媒報導,2010年的西雅圖,只有微軟一家規模較大的公司,而且就連它也陷入了困境。金融危機過後,微軟解雇了數千名員工,在搜索和智能手機等定義未來十年的技術上進展緩慢,然後在命運多舛的收購上浪費了數十億美元資金。雖然微軟的收入依然不菲,但其軌跡卻指向長期而緩慢的衰落,這不禁讓人想起IBM的命運。

事實上,當時的西雅圖還有另一家科技公司,但沒有人太關注它。那時候,亞馬遜就像eBay或Craigslist,即我們可以為特定目的而訪問的重要網站。不像蘋果的iPhone、谷歌的搜索引擎抑或是Facebook,當時的亞馬遜並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

不過,亞馬遜已經推出了Prime會員制度,提供諸如Amazon Mom這樣的服務,即每月自動為新生兒父母送去尿布和其他用品,並根據新生兒的假設增長速度增加尿布的尺寸。在西雅圖以外,很少有人聽說過Prime,儘管現在它已經擁有超過1億會員。

在西雅圖的科技工作者中,亞馬遜被認為是一家過度發展的網絡公司,是那些不願成為微軟博格(Microsoft Borg)會員、擁有A型人格的特立特行者的天堂。這類人擁有更強的進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總願意從事高強度的競爭活動,不斷驅動自己要在最短的時間裡乾最多的事。

21世紀初在亞馬遜工作過的人使用Linux做些引領前沿的事情,並以不同尋常的創造性方式思考技術挑戰。根據當地傳聞,亞馬遜是在假日運輸季節吸取了多年的教訓,才涉足雲計算業務的。需求的急劇增長教會了亞馬遜如何擴大自己的數據中心功能,比如計算能力和數據存儲,它還考慮向其他企業提供類似的功能。

亞馬遜的員工們努力工作,有些人偶爾會被要求在深夜和周末參加“死亡進行式”的發布會,這是互聯網時代的遺跡,到21世紀初的前10年,大多數其他公司都已被淘汰。而亞馬遜大多數人仍然在公司稍顯陳舊的總部工作,該總部位於一家前退伍軍人醫院,可以俯瞰整個市中心。

十年擴張

過去十年的變化真是太大了。在這些年裡,亞馬遜已經成為科技界和其他領域最強大、最受尊敬和最令人畏懼的公司之一。其核心業務電子商務收入從本就非常龐大的342億美元增長了七倍。然而,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的數據顯示,亞馬遜在美國整體電子商務市場的佔有率仍然只有40%,在全球範圍內的佔有率更低,留下了更多的上行空間。

市場研究機構FactSet的數據表明,AWS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企業軟體公司,今年的銷售額估計可達350億美元,僅次於微軟和甲骨文。分析師預計,AWS的收入將在2020年超過甲骨文。事實證明,雲計算是這十年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科技商業趨勢之一,促使微軟做出反應,並將現在被認為是“另一家西雅圖公司”的公司從緩慢下滑中拯救出來,成為無關緊要的公司。

亞馬遜的物流和運輸業務已經成為幾乎無法穿透的“護城河”,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公司有足夠資源或能力與之匹敵。該公司在4月份表示,它將在一個季度花費8億美元,為美國所有Prime會員提供免費的當日達送貨服務。

亞馬遜也在以開設書店的形式悄悄進入實體零售領域,然後在2017年收購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這是它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收購。現在,亞馬遜據說即將開設連鎖食品雜貨店和便利店,使其能夠吸納新鮮食品和牙膏等商品帶來的收入。

在硬體方面,亞馬遜曾一度局限於開發電子書閱讀器,但在2014年的手機發布中遭遇慘敗。這一切都是為發布一項全新技術進行的彩排,即智能家庭助手Alexa。如今,Alexa似乎已經長大,讓蘋果的同類產品Siri變成了“老古董”,讓自稱人工智能專家的谷歌只能望洋興歎。

隨著21實際頭十年接近結束,亞馬遜將目光投向了在線廣告,從谷歌那裡竊取了廣告市場份額和廣告收入,同時進軍醫療保健領域,在藥品分銷和醫療保險公司內部造成了恐慌。而這些還只是我們所知道的新項目。

一路走來,亞馬遜已經成為美國第二大雇主,擁有超過75萬名全職員工,其中大部分在其配送中心和倉庫工作,而2010年底這個數字還不到3.4萬人。亞馬遜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燈塔山舊退伍軍人醫院的限制,改變了西雅圖的景觀,佔據了超過120萬平方米的辦公空間,佔據了市中心以南的整個地區,現代化的摩天大樓和三個玻璃球體以及室內熱帶雨林對於習慣了西雅圖沉悶冬天的員工來說,堪稱是絕好的福利。

或許最令前亞馬遜看跌者感到驚訝的是,亞馬遜首席執行官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投資未來的同時,也開始產生一些人們期待已久的好處,這得益於AWS帶來的超高利潤。

自2014年以來,亞馬遜的運營利潤穩步提高,從2015年的22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40億美元左右,2018年超過120億美元,分析師預計2019年可達134億美元。

因此,自2010年以來始終持有亞馬遜股票的投資者發現,他們的投資增值了13倍。按市值計算,亞馬遜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貝索斯的淨資產與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相差無幾,幾乎並列為世界首富。

亞馬遜成功秘訣

亞馬遜成功的秘訣之一是它堅持不懈地奉行一套原則,這些原則已經證明在許多不同的行業都有效。據《大西洋月刊》、《紐約客》、布拉德·斯通(Brad Stone)2013年出版的《萬物店》(The Everything Store)等雜誌書籍的報導,這些原則是由貝索斯親自提出的,並通過在內部會議上不斷重複的方式得以延續。

也許最重要的核心原則是把客戶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當有人第一次意識到,作為Prime會員,他們可以用亞馬遜的一角錢退還幾乎任何從亞馬遜購買的東西時,這堪稱是一場革命,只需列印出退貨標簽,並將其貼在送貨箱上即可。

試著想象一下,任何其他大公司願意以讓客戶滿意的名義承擔這樣的麻煩和費用嗎?但這就是規則,沒有例外。亞馬遜的員工通常會在會議上談論他們的經歷,創收的想法會遭到拒絕,因為這些想法會對客戶不利。

亞馬遜成功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不間斷的試驗和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當亞馬遜的Fire Phone失敗時,該公司在硬體業務上加倍努力,並在智能音箱Echo個人助手和Fire TV流媒體產品上取得了成功。現在,亞馬遜每年秋天都會推出20個或更多新產品的巨型組合。大多數都不會產生巨大成功,但只需要有一兩款產品成功就可以證明這種做法是合理的。

亞馬遜斥資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舉動,在當時看起來是個令人費解的失誤。但兩年後,亞馬遜正全速推出自己的雜貨店,並從全食超市消費者那裡吸取教訓和收集數據來指導其擴張。

在亞馬遜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的合資企業Haven,這些公司正在研究如何降低員工的醫療保險成本。你可以打賭,亞馬遜自己緩慢而穩步地進軍3.5兆美元的醫療保健領域,將從Haven的成功和失敗中受益。

對客戶之上的癡迷和願意嘗試失敗的原則,聽起來像是你在任何商業書籍中都能讀到的那種陳詞濫調。但是,雖然許多CEO都在談論客戶,但有多少人實際上是這樣管理公司的,而不是把重點放在討好股東方面?想想所有那些談論創新,卻無休止地重複熱門趨勢,同時不鼓勵試驗的公司。由此看來,亞馬遜實際上是言行一致的。

隨著消費者在購物時變得更加善變和挑剔,亞馬遜的方法——低價、無窮無盡的選擇和源源不斷的新奇產品,將在未來十年繼續使其成為可怕的競爭對手。最終達到2兆美元市值並不是不可能的。

黑暗因素

亞馬遜客戶至上的原則也有其陰暗面,它很容易以讓客戶更快地拿到包裹的名義來證明員工超負荷工作的合理性。同時,亞馬遜也很容易認為供應商、獨立賣家和其他合作夥伴是可以互換的。只有當他們幫助亞馬遜在客戶想要的時候以合適的價格購物時,他們才對亞馬遜很重要。

亞馬遜開始創建流行產品的“自有品牌”,並與其銷售產品的商家直接競爭,儘管實體零售商也始終在這麽做,但這仍讓人覺得有些傲慢。或者是它對待亞馬遜市場(Amazon Marketplace)賣家的方式,這讓第三方商家在一場殘酷的價格戰中相互競爭,針對假冒產品和可疑賣家策略的執法往往無效也加劇了這場戰爭。

亞馬遜越強大,對這些做法的抱怨就會越多,這讓該公司與反壟斷監管機構和立法者產生了分歧,後者正積極開始與大型科技公司較量。

亞馬遜可以抗議說,該公司實際上為普通公民做的事情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多,比如為消費者提供低價和無限的選擇,並在美國經濟低迷的地區創造了無數的就業機會。一位發言人指出,儘管亞馬遜實現了增長,但它在整體零售額中所佔的比例仍然很小,在美國還不到4%,而且90%的銷售額仍然發生在實體店。

儘管如此,如果以當前趨勢繼續下去,亞馬遜的規模和實力加上貝索斯的個人財富,將使其成為明顯的目標。

除此之外,還有個更事關生死存亡的威脅。在過去的幾年裡,人類正在破壞自然界的想法已經變成了主流。年輕人對氣候變化越來越感到憤怒,隨著消息變得更糟,本世紀20年代可能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政治和社會動亂。在這種背景下,亞馬遜允許“衝動購買”,並支持通過大量燃燒化石燃料的按需交付。

再加上一位癡迷於太空旅行的CEO,整個企業可能會被視為皮克斯電影《機器人瓦力》(Wall-E)的現實版。在這部電影中,一家零售連鎖店銷售了如此多的垃圾,以至於地球變得無法居住。今年早些時候,亞馬遜試圖趕在遭受類似批評之前,創建並承諾遵守一項氣候承諾,承諾測量溫室氣體排放,並采取與十年前《巴黎氣候協議》一致的減排戰略。

但隨著危機的嚴重程度變得更加明顯,人們將會尋找替罪羊。就像Facebook這種因向我們反映我們缺陷而受到批評的公司一樣,亞馬遜可能會承擔責任,因為它正好給了我們想要的東西。(騰訊科技審校/金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