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雜談:如何建立以「脈」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法?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古雲:「中醫難,難在識證」。

而識證的關鍵在於脈診脈診可以定性、定位、定量、定勢。

老劉在學習中醫以來,在漫長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

臨床中,常碰到一些療效差,甚至久治不愈的病人,心中茫然不知所措,甚感愧疚,辨證論治水準不高,所以努力學習經典及名著,又難於一蹴而就,心中仍難了了,苦悶之情常縈繞心頭。

01

如何提高辨證論治水準?

臨床前十幾年,主要倚重舌診。因舌診比較直觀,易於觀察,且望舌能洞察五臟六腑,所以辨證中以舌診為重。

然臨證既久,發現一些舌證不符的現象。

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怎麼補也不好,改予涼血散血方愈;

有的冠心病患者舌黯紅或光絳,滋陰清熱活血無效,改予溫陽通脈而瘥;

有的舌絡而裂,養陰反劇,溫陽後舌反漸紅活苔布;

有的苔黃厚,清熱化濕不愈,溫陽化濕而愈。

舌證不符的醫案,動搖了筆者以舌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轉而漸漸倚重脈診。

02

臨床辨證,雖曰四診合參,但四診的權重不同。

自古皆雲,望而知之謂之神,望什麼呢?望神、望色、望形態。

筆者現在接診的患者,急性病及危重病較少,而慢性病及疑難病較多,病人的形、色、神常無顯著變化,望舌又常出現舌證不符的現象,難以將望診作為辨證的主要依據。

聞而知之謂之聖,聞診無非聞聲、味,一些慢性病人亦很難出現聲、味的顯著變化,所以聞診亦難作為辨證論治的主要手段。

問診,那是必須問的,要知道病人之所苦所欲。但是有的病人癥狀很少,如就是個頭痛,沒有其他癥狀,無法僅據問診辨其寒熱虛實;有的病人主訴一大堆,能說上半個鐘頭,甚至有些怪異的癥狀。

如有一病人從腰至下肢,有流沙,或流粉條之感,從上到下無處不難受,使辨證茫然不知所措。

可見僅據癥狀,也很難判定其病機,故問診也有局限。

常遇有人請筆者開個方子,治療某病,或說的是一些癥狀,或說的是西醫診斷,很是無奈,未診脈,寒熱虛實不明,確難擬方。

03

筆者倚重脈診,首先是受大學恩師的影響,很多老師都強調脈診。

陳慎吾老師講,一摸脈,就可知道病的性質,當時雖無體會,但印象頗深。

在學習經典時,從《內經》到《傷寒》、《金匱》,都非常重視脈診。

如《內經》雲:「微妙在脈,不可不察」;「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很多疾病的性質、吉凶順逆,皆以脈斷,內容非常豐富。

《難經》中論脈的篇幅約佔全書的四分之一,確定了寸口診脈,並予全面論述,為後世所宗。

仲景於《傷寒論》開首即設《辨脈法》與《平脈法》論脈專篇。

仲景於《傷寒論》原序雲:「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平者,憑也。古已有憑脈以辨證的專著,仲景引之,列平脈法專篇。

憑脈辨證的指導思想,貫穿於《傷寒論》的各篇之中,每卷都將脈診置於突出位置,曰「辨某某病脈證並治」。

很多病都有大致相似的臨床表現,但病機又各不相同,因而一病之中有若乾證。

證是如何確定的?

仲景謂之「脈證並治」,是依脈的變化來確定證,證即疾病某一階段的病機總和,法依病機而立,方依法而出,這就形成了完整的以脈為中心的辨證論治體系。

縱觀《內》、《難》、《傷寒》、《金匱》及歷代名家所論及醫案,無不以脈為重。

04

由於幾十年專註於脈診,竊有所悟,逐漸形成了在望、聞、問的基礎上,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

這種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逐漸形成後,曾多次反思,這個路子走的對不對?唯恐由於片面,鑽進了牛角尖,像統計學說的,帶來系統性誤差。反覆驗證於臨床,按這種方法辨證論治,多能取得預期效果。

尤其對一些疑難久治不愈的病人,常有一些新的見解,另闢蹊徑,取得突兀療效。因而更堅定了我們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且老而彌堅。

我們重視脈診,但不贊成兩種傾向。

一是誇大脈診作用。

二是否定脈診的作用。

當前討論純中醫、鐵杆中醫問題,筆者自詡為鐵杆中醫。

所謂純中醫,並不是拒絕現代科學的診查手段,這可看成是中醫四診的延伸,西醫可用,中醫也可用,我從不拒絕,只是因學得不夠而遺憾。

西醫的檢查、診斷,對我們了解病情,判斷療效、預後,非常有益。

但筆者辨證用藥時,絕不用西醫理論摻和,嚴格按中醫理論體系辨證論治,這就是純之所在。

任繼學先生曾雲:「不到六十不懂中醫」,誠如所言。中醫博大精深,確又難學,淺嘗輒止,難以探其深奧。初品茶者隻知苦,初飲酒者隻道辣,彌久方知其甘醇芬芳,沁人心脾。

中醫更是如此,淺學難入奧堂。中醫的巨大優勢,首先在於深邃的理論優勢,其次在於博大的實踐優勢。

在急症以及慢性病、疑難病中,都凸顯其巨大優勢,我們是業醫五十多年才逐漸品出了點滋味。

中醫的理論精華歸結為一點,就是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水準愈高,則臨床療效愈好。

所以,我們畢生追求的就是提高辨證論治水準。在不懈的追求中,形成以脈診為中心的辨證論治方法,在以往發表的拙著中,也都體現了這一思想。

我們臨床看病,歸結起來,大致有5個特點:

一是嚴格遵從以中醫理論為指導。

二是胸有全局。

三是首辨虛實。

四是以脈診為中心辨證論治,方無定方,法無定法,動態診治。

五是崇尚經方。

這本是一個中醫大夫應有的素養,算不得什麼特點,但在學術異化的現今,這本非特點的特點,卻也成了我們的臨證特點。

所謂以脈診為中心,即依脈為主來判斷疾病的性質、病位、程度、病勢,且以脈解症,以脈解舌及神色。具體運用,詳見拙著《相濡醫集》、《冠心病中醫辨治求真》及《中醫臨證一得集》等書所載之醫案。

好了,今天的中醫知識就講到這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