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管換做誰來做皇帝,都會有秦始皇的暴政?

秦朝亡於暴政,無論專業的歷史學者還是普通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共識。

其實秦朝有其特殊性,不能片面的認為秦始皇就是喜歡暴政、就是喜歡虐待百姓。秦始皇是個聰明人,難道他不知道把百姓虐待狠了江山要完蛋?

任何歷史問題的出現,都是特定歷史背景和人物互相作用而產生的,秦朝的暴政也是有原因的。

暴政是政治制度不完善的結果

西周到戰國這個歷史時期,國家的體量都非常小,有的國家地盤也就相當於現在一個省,有的甚至只有一個市、縣那麽大。

這種袖珍型的國家事少、人少,統治機關也不大。

這種國家的好處是,國君與朝臣的溝通相對來說簡單高效,一項決策對不對,很快就能反應上來。

所以,國君能很快檢視自己的不足,即使有暴政、虐政也實行不了多久。

但秦朝不一樣,天下突然一統了,疆域極其廣大,事情多了、官員多了、統治層級也多了。

秦朝中央還是按以前小國寡民的老制度辦事,各級官員沒有建議、反駁的權力,只有被動執行的義務。

秦始皇親自決策,搞得丞相們都沒事可乾。很多政策推行下去,到底好還是不好,反饋得很慢。

於是很多擾民、害民的惡政就被縱容出來,比如修長城、開直道、修陵墓、遠征南越、北擊匈奴等等。

那麽問題來了,為啥秦朝特別喜歡搞這些惡政呢?老老實實過太平日子不行嗎?

歷史發展呼喚大動作

答案是否定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大一統的帝國要維持存在,三個方面的工作不可或缺:

第一,要建設基礎設施、搞好生產;

第二,保持強大的武力;

第三,保證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機關的控制力。

本來秦朝的任務是趕緊恢復生產,讓老百姓從七國爭霸的戰火中解脫出來。但偏偏秦朝是一個從地方強國發展起來的,秦國本來的生產秩序還算不錯。

秦始皇誤以為只要把秦國的耕戰模式推廣開,社會生產就會自然而然地規範好。

於是,秦始皇的重心轉移到軍事方面,統一後的十幾年,他瘋狂地修長城、築直道、開河渠、打匈奴、征南越。

從長遠來看,這都是鞏固中華帝國安全的必須之舉。

長城的軍事意義,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國歷史中一再被證明其有效性。邊境胡族侵擾,也是歷朝歷代都必須認真面對的問題。

秦始皇推行這幾件大動作,從政治角度看是沒有問題的。

但錯就錯在,這些大動作太密集了,不知停歇、濫用民力,搞得百姓無力承擔,從而損傷了國本。

當然,像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墓等工程,純屬帝王私欲享受,這與長城、直道以及軍事行動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然而問題又來了,雖然秦始皇乾的大部分是正事,為什麽不能緩一緩、慢點來呢?這與秦國偏於法家的治國之道有關。

秦國靠商鞅變法完成了逆襲,自秦孝公以下歷代國君都對法家之術非常崇信。

這幾代人、數十年的積累,使秦國國君越來越急功近利,越來越迷信暴力的力量。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輝煌的霸業令他對法家思想的崇拜達到了頂峰,他尚力而不尚德,認為天下萬民“猶群羊聚豬, 皆可竿而驅之”(東漢桓譚《新論》)。

所以他肆意征發人民,從不體恤民間疾苦。

把本來需要有節奏地推進的百年大計,壓縮在十幾年時間裡乾完,過度消耗了社會的承受力。

法家相對刻薄的思想也令秦始皇產生了嚴重的排儒傾向,以至於發生焚書坑儒事件。

坑儒不簡單是殺幾百個儒生,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皇帝的公信力和凝聚力,民眾喪失了對始皇帝的信心。

所以陳勝、吳廣會不惜一死,與秦王朝死磕到底。

不過話又說回來,秦亡而政在,秦朝奠定的帝國版圖、開創的政治制度,都被西漢帝國繼承下來,秦朝的歷史貢獻是不容抹殺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