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67家壽險披露償付能力報告 33家上半年合計虧損90億

  本報記者 蘇向杲

  近期,隨著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陸續披露,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盈利情況也隨之出爐。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上市保險公司及旗下壽險公司、安邦系旗下壽險公司等保險公司之外,已有67家壽險公司披露了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34家盈利,合計淨利209億元;33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9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出現分化。其中,泰康人壽、華夏人壽、陽光人壽、恆大人壽均實現超10億元的淨利潤。但也有4家保險公司出現超10億元的淨虧損,大額虧損的保險公司中,個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逼近監管紅線。

  67家非上市壽險公司上半年近半數虧損

  今年上半年非上市壽險公司盈利情況可謂“喜憂參半”。

  從《證券日報》記者統計的情況來看,上半年已經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67家壽險公司中,有34家盈利,合計淨利潤209億元;33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90億元。

  從盈利分布情況來看,上半年淨利潤超過10億元的有4家;淨利潤在1億元-10億元有19家;淨利潤在0億元-1億元有11家。虧損的保險公司中,虧損超過10億元有4家,淨虧損額在1億元-10億元有7家;虧損0億元-1億元有22家。

  從非上市壽險公司淨利潤排名靠前的保險公司來看,泰康人壽、華夏人壽、陽光人壽排名居前,3家保險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分別為74.71億元、30.46億元、23.88億元。

  從虧損的保險公司來看,有4家保險公司今年上半年均虧損超過10億元。《證券日報》記者梳理顯示,出現大額虧損的保險公司中,不少保險公司此前萬能險佔比較高,保費管道以銀保為主,同時一季度末或二季度末償付能力逼近監管線。

  比如,今年上半年虧損額最高的某壽險公司,虧損18.66億元,其二季度末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一季度末再次出現下滑,二季度末為114%,逼近100%的監管線。

  再以今年上半年虧損了16.8億元的另一家壽險公司為例,該保險公司二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00.34%,較一季度末的112.59%再次出現下滑,也逼近100%監管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有7家壽險公司的淨利潤由一季度的盈利轉為二季度的虧損。其中,君龍人壽一季度淨利潤為0.02億元,二季度虧損0.08億元;陸家嘴國泰人壽一季度實現淨利潤0.16億元,二季度虧損0.13億元;瑞泰人壽一季度實現淨利潤0.17億元,二季度虧損0.13億元。

  此外,中融人壽、珠江人壽、英大泰和人壽、和泰人壽、複星聯合健康等二季度由虧轉盈。對於扭虧為盈的原因,中融人壽董秘趙世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融人壽在投資收益增加的情況下順利扭虧,得益於公司提出的16字轉型方針和經營戰略:“規模增長、價值提升、效益引領、創新驅動”。

  “資產驅動負債”型保險公司成虧損主力

  從今年上半年壽險公司的經營特質來看,虧損保險公司此前的經營模式多數為“資產驅動負債”,該模式為保險公司先在投資端找到資產品質較好、滿足收益要求的項目,再通過保險端(負債端)的保費快速增長來實現資金的籌集。

  “資產驅動負債”模式保費快速增長的法門,便是銷售收益更具競爭力的萬能險等保險理財產品。綜合來看,只要投資端的收益能夠覆蓋承保費用和其他支出,公司就能實現盈利。

  但近兩年來,監管嚴格限制理財型保險的發展,推動保險公司回歸保障,並鼓勵保險公司通過健康險等長期保障型產品新業務價值的死差益與費差益來實現保險公司利潤的增長。監管環境的變化,以及保險公司的主動轉型,使得不少依靠利差益賺取收益的保險公司的萬能險等理財型保險收入不足,保障型保險短期內暫未形成規模,經營出現一定虧損。

  例如,瑞泰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就表示,本次壓力情境未來三個月現金流預測中,公司整體淨現金流出現資金缺口,主要是由於產品結構轉型,萬能險帶來現金流入減少,存量萬能險保單逐步過了退保扣費期,退保帶來的現金流出仍有壓力。同時保障型產品銷售在發展初期,尚未形成銷售規模。為應對未來可能面對的資金缺口,資產管理部將配合公司需要,進行回購操作,或者擇時出售流動性資產等方式,來滿足公司的流動性需求。

  事實上,“資產驅動負債”模式也就是通過利差驅動保險公司實現盈利。保險公司價值增長通常由三差益驅動,即死差益、利差益和費差益,其中主要變量是死差益和利差益。不同市場環境下保險公司價值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不同,如2014年年末至2015年年中,利差益主導保險公司價值增長,而2016年以來死差益超過利差益成為保險公司價值增長更重要的驅動力。

  安信證券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認為,“與國外保險公司側重權益投資和海外投資不同,由於政策監管、市場發展成熟度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保險公司在很長時間裡權益投資和海外投資比例不會達到國外保險公司的水準。雖然固收類投資仍然會是佔比最高的資產,但利差益的彈性仍主要由權益投資收益貢獻。我國保險市場仍處於快速發展過程中,與發達保險市場差距仍大。從長期來看仍有很大的發展太空,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我國保險公司價值增長還將主要依賴保費高速增長,即死差益增長而非利差益。” 

  今年上半年,國內保險公司也是偏重固收類投資,權益投資比例較低。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資金運用餘額155487.46億元,較年初增長4.21%。其中,銀行存款19773.93億元,佔比12.72%;債券55280.75億元,佔比35.55%;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19247.04億元,佔比12.38%;其他投資61185.74億元,佔比39.35%。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大型保險公司早已實現通過死差益與費差益盈利,但一大批中小保險公司由於個險管道暫未建立,暫無法通過死差益實現盈利,整體盈利能力依然較弱。

  以平安為例,其2017年壽險及健康險新業務價值中死差益和費差益佔比超過利差。2017年中國平安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中,死差益和費差益佔比約為64%,而利差益佔比36%,其中長期保障型產品新業務價值的死差益與費差益佔比高達75%。

  與中國平安形成對比的是,《證券日報》記者獲得一份上述某虧損保險公司今年二季度末的債券跟蹤評級顯示,該保險公司由於業務轉型,加大了個險銷售人員和分公司網絡的鋪設,導致保單成本快速上漲,加上前期產品以躉交等理財型為主,退保支出較大,投資收益不足,2017年淨利潤為-17.84億元。同樣,該保險公司今年一季度保費同比大幅減少33.88%,淨利潤出現6.85億元的虧損,整體盈利能力較弱。

責任編輯:杜琰 SF00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