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起學內經(二)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裡,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氣象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天氣雷,逆天氣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

這段原文可以分成幾個小節來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為一節;

2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為一節;

3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為一節;

4

「氣象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嗌即可以讀ài,也可讀yì,在這兒要讀yì,是咽的意思。到這是一節。

5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天氣雷,逆天氣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這又是一節。

我們可以把一篇內經原文分成若乾段原文,每一段原文裡又分成若乾個小節,這樣做的目的是方便我們去理解、記憶它。把每一節的內容理解了以後,還要再把它們聯繫起來看,才能獲得更多的信息。因為它有上下文的起承轉合,從這裡面就可以看出它的整體思路來。

1.天地是萬物之父母

我們先來解釋幾個字。

首先是「天有」的「精」和「地有」的「形」。什麼是「精」?《說文解字》說「精,擇米也。」。就是把好的米挑出來,所以「精」是比較好的、精英的東西。「精」在我們中國傳統哲學裡面還有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精氣」。我們知道在《內經》裡面不停的在講氣,講陰陽。但是,氣最早的時候,我們不叫它「氣」,而是叫「精氣」。這就是先秦所謂的「精氣學說」。代表者就是《管子》,其「管子四篇」就是專門論述精氣的。「天有精」的「精」,就是指精氣。在《黃帝內經素問集注》裡講:「天有所生之精,地有所成之形。」所生,所成,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跟我們前面講「天地生人」的思想是不是很接近?實際上,這裡反映的就是天有精氣。精氣是無形的,天屬陽,無形屬陽;地屬陰,有形屬陰。天有精,地有形,放在一起的含義就是說:天地之間有他們的自然規律,那就是無形之精氣化生有形之形體,有形之形體再化生為無形之精氣。那麼這個過程我們是怎麼看到、觀察到?又應該怎麼去理解呢?

接下來,《內經》自己就解釋了:「天有八紀,地有五理」。這個化生過程的外在表現就是天有八紀,地有五理。紀,就是規律的意思。考紀,就是把它記下來,記下來的東西是什麼?是重要的東西,是能反應內在規律的東西。

天有八紀,這個八紀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八風。還記得我們前面講過的八風嗎?就是八個最重要的節氣,實際上是對四時陰陽變化的概括。掌握了八風,就掌握了四時寒暑的變化。這個是「天」氣變化規律最重要的體現。所以,天有八紀就是八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地有五理,什麼是理?我們常說道理,道就是路的意思。各式各樣的路實際上就代表著各式各樣的規律。理呢?就是紋理。紋理也是規律,代表事物本身所具備的特點。所以「地有五理」,就是地有五種道理、紋理,五種特殊的道理。所以有人解釋為五方之分理。五方,就是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馮氏錦囊秘錄》裡就說這是指「五行化育之理」。在楊上善的《黃帝內經太素》中有這段話,「天有八風之紀,紀生萬物,地有五行之理,理成萬物,故為父母也。」這跟我們之前已經講過的天地合氣,能生萬物是一個概念。是反覆地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個觀點。正因為有天地合氣,能生萬物,地有五理,以生萬物,所以天地能為萬物之父母。誰為萬物之父母?天地是萬物之父母!所以我們當然就要遵循天地的規律。

2.陰陽是天地化生萬物的綱紀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所以天地的規律實際上就是陰陽的規律。「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什麼是天地之動靜?動靜就是變化。我們說:「你去看看房間裡有什麼動靜?」意思就是問在屋子裡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有沒有什麼變化?

那麼天地之動靜誰來管?神明為之綱紀!神明來管。綱紀就是「必須遵守的規則」的意思。什麼是神明呢?當然不是「神靈」的意思。「陰陽不測謂之神」, 「神明」在《內經》裡很多時候就是指陰陽的變化。所以說「神明者,陰陽之情狀也」。陰陽往來,然後變化生焉。於是天地就能夠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這就是天地之間最重要的變化。 「天有寒來暑往,地有生長收藏」。那麼人生長在天地間,就有與「生長收藏」對應的「生長壯老已」。這就是天地之間的大規律。

3.順應天地的特點就可以養生

生長收藏也好,寒來暑往也好,生長壯老已也好,它們是由什麼產生的呢?它們是由陰和陽產生的,以「神明」為綱紀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是想養生,就必須「服氣象而通神明」,就是說必須要順應天地之氣的變化。怎麼順應呢?會養生的人,賢人,他們「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這個其實就是取法天地,以養人身的意思。那麼簡單地說,我們想要養生,就必須要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變化的規律。當然,這句話是一個總綱。那麼分別上配,下配地,中傍人事,就是一些更具體的法則。

「清陽在上,故頭配天以養其清」(《類經》)。天德的特點是什麼?藏德不止啊。天要「藏德不止」,還要「清凈光明」。所以頭要清凈。我們一煩的時候,腦子就很亂,那這時就屬於一個病態。人越是清凈,頭腦就越是一個清明的狀態。這就是「清以養頭」。


地呢?應是充實的、安靜的、有形體的。「坤德載物」嘛。所以要「靜以養足」。這個足不光是指腳,我們所有的下半身都可以認為是足,腰、膝、腿都是。我們在臨床上遇見腰膝腿痛的病人,考慮到的是什麼?考慮到他是精氣的不足、腎精的虧虛、陰精的不足,陰精是不是屬於地的啊?


「中傍人事以養五臟」這句話就太豐富了。我們在學《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裡面經常會引用《素問·靈蘭秘典論》裡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lin)之官,五味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焉」這段話。這是就是所謂的「五臟十二官」。用人事的比喻來反應五髒的生理規律。這個思想,其實就是「中傍人事以養五臟」的思想。


所以有人會講,你們中醫為什麼會把臟腑啊,氣血啊,和政治的東西做類比?其實不是和政治做類比,而是和人事做類比,是「中傍人事」的意思。我們這種類比,除了比做君主、將軍,還比喻為父母、妻子,這些都是比擬人事。這就是「中傍人事以養五臟」思想的具體體現。

4.天地六氣與人身相應

「氣象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我們看到這樣的原文,一般會想辦法找規律。能不能看出來這裡面有什麼規律?或者五行相生啊,或者陰陽六和啊,這樣的規律?這段文字好像沒有找到什麼特別的規律出來。說明中醫的六氣概念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裡的天地風雷穀雨也算是一種六氣的概念,但是和我們現在常說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不一樣。這說明即使是六氣這樣比較基礎的概念也是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的。

我們首先來看看「氣象通於肺」。還記得我們前面講過「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這段原文嗎?「氣象通於肺」是《內經》裡反覆強調的思想。因為我們呼吸的天地精氣,是通過喉,由喉而入肺的,所以氣象通於肺。這是可以通過日常觀察就可輕易知道的。

「氣象通於肺」反映了幾點:第一個是在人體裡面肺為華蓋,肺的位置最高,其象為天。肺通氣象,肺就具備氣象的特點。天處於最高,所謂亢龍有悔,氣象不能再升了,它要降,所以肺氣主降;要麼外散也行,所以肺氣還主宣。所以在臨床上治療肺的疾病都是以宣降為順。

氣象通於肺,那異常的氣象最容易傷人哪個臟腑呢?也是肺。肺易受無形之氣象所傷。無形之氣象,無非就是風寒暑濕燥火。風寒暑濕燥火是不是邪氣呢?不是,它們完全可以是正常的六氣。這六氣也是肺能夠彰聲音的基礎。但是如果天之六氣異常了呢?就成了影響肺的病因。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就是這個道理。同樣的,六淫傷人也常常是首先犯肺。你看,不穿衣服感受了風寒之邪,或者下雨然後淋了雨,這個人是拉肚子還是感冒?那當然是感冒的概率要來的高,對不對?為什麼呢?因為肺通於氣象呀。但是六氣之間有沒有區別呢?當然有。因為六淫本身的陰陽屬性不一樣,所以就決定了有一些更喜歡傷肺。另一些呢?就不太喜歡傷肺。這就是「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屬陽性這些邪氣的容易傷上,所以心肺就容易為之所傷;屬陰性的邪氣的容易傷下,那麼脾腎就容易為之所傷。

既然氣象通於肺,肺所受邪也是由氣象而來。那麼如果要治療它,想要使邪氣外出,應該讓邪氣從哪裡出去呢?還是由上而出!所以鼻為外竅司呼吸,《素問靈樞類纂約注》裡說「外邪自鼻而進者,仍令從鼻而出也」。《金匱要略》裡面的「救卒死方」,就用大蒜頭搗碎灌鼻中,取嚏。人打出噴嚏來就醒過來了,就是使邪氣由鼻而出。

救卒死方是取嚏方。這種取嚏方通常善於治療兩大類疾病:第一類就是各式各樣的卒死、昏迷,包括有一些痰邪引起的中風啊,暈倒啊,都有。比如說用皂角粉取嚏,它能出痰邪。還有一種呢?我們就熟悉一些了,就是提壺揭蓋法!小便不通,打個噴嚏,小便就出來了。上面的肺氣利了,下面的小水也能利。這個大家都理解的吧。剛才講了氣機是要通暢的,肺應氣象,肺氣宜宣宜降。如果氣都降了,沒有氣升上來,是什麼後果?那也不行,這個肺氣也很難正常肅降。

所以說人的氣機是一個循環。誰來升呢?由肝升。誰來降呢?由肺降。那麼,在這個大的氣機循環裡面,五臟都受這個氣機的影響。現在小便不利了,它有一種情況,是肺氣不能宣。於是,六腑之氣因之而不能降,膀胱也失於氣化,不能降。就好比是在一個水壺裡面有水,上面蓋的很緊,所以你倒不出來。物理學解釋說這是氣壓差造成的。所以我們可觀察到茶壺的蓋子上都有一個小洞。乾什麼的?讓空氣進去的。這樣水就能倒出來了。如果是這個原因引起的小便不利,我們只要讓上面的氣機通暢就可以了。上面的氣機通暢,底下的氣機自也就通暢了。於是乎「氣化則能出矣」,所以小便就出來了。

講到這兒,我們再發散一下。

既然上可以治下,那麼下面的氣機不利,可不可以影響到上面的氣機不好啊?當然也可以,在臨床上可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中風,對吧?風證是什麼?那是氣只上不下,怎麼辦呢?我們就讓它的氣機往下走啊,什麼東西能讓氣機往下走?生大黃!或者就用其他的瀉下藥也可以。於是乎,就可用生大黃來給病人灌服。然後得大瀉,他就能好,人就能清醒,恢復也就能更好。我曾經做過一個專題的綜述,專門去查了中醫治療中風,包括腦梗塞啊,腦出血的治療。發現很多方劑,尤其是急症的方劑都含有生大黃。甚至有報導就單純用大黃來治療的。它的道理就在這個地方。

其他輕一些情況的也有啊,比如口臭。為什麼會口臭呢?濁氣上沖。濁氣為什麼會上沖?應該往下走啊?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它下不去呀。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也給它通泄六腑,主要是用瀉下的方法,口臭就能好。道理也是一樣的。那麼,問題來了。對於這樣的病人,我給他瀉下一次,口不臭了。明天他會不會還口臭呢?可能還會再臭。因為沒有解決濁氣不降的根本原因呀。還是要去找濁氣為什麼不降的根本原因,然後再隨證施藥。但是在一開始對症治療的時候,只要沒有明顯虛證,用瀉下法確實是可快速見到效果的。就象取嚏法一樣,不打噴嚏是沒效的,打了噴嚏你可能就馬上有效;通泄法不瀉,也是沒效的,得瀉效果馬上就出來了。這兩種結果都是立竿見影,馬上能看出效果的。或者好,或者不好,非常明確。但是後繼治療還要根本,要解決引起清氣不升,或者濁氣不降的根本原因。

「地氣通於嗌」

嗌是咽,咽走五穀,喉走清氣。所以《太素》說「咽中入食,以生五臟六腑,故地氣通咽也。」這就是地氣通於嗌的意思。地氣生五穀,對吧,所以地氣通於嗌,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為五味能養人體,是由嗌而入的。那麼「嗌」由誰所主呢?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侯,這跟後面「谷氣通於脾」的意思是不是很接近了?但是有一點不一樣,因為在這裡有一個與前文「氣象通於肺」的對偶關係在這裡面。那麼在臨床上也就有一個對應的鑒別診斷: 「內傷症顯在口,而口為之不和;外感症顯在鼻,而鼻為之不利,故鼻塞為濕氣外薄也。」

(《金匱要略廣注》)在《醫方集解》裡面有類似的說法:「氣象通於肺,鼻者肺之外侯,外感傷寒則鼻塞,傷風則流涕,然能飲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侯,內傷則懶言惡食,口不知味,小便黃赤,大便或秘或溏。」氣象通於肺,鼻者,肺之外候。所以外感風寒,就會出現鼻塞,傷風則流涕。但是呢,能飲食,能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氣通於脾,口者,脾之外候,那麼內傷於飲食,則少氣懶言,惡食,口不能知味,小便黃赤,大便稀溏,但它不會有流涕鼻塞。這個就是「氣象通於肺,地氣通於嗌」的實際臨床應用。

風氣通於肝

風氣通於肝,肝是應風的。傷於內風也好,外風也好,都責之於肝經。《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雷氣通於心

為什麼是雷氣通於心呢?因為雷為火氣,心為火臟,同氣相求,所以雷氣通心。谷氣通於脾和地氣通於嗌一樣,在這裡不再講了。

雨氣通於腎

實際上就是腎主水的意思。前面也講過清濕則傷下,雨氣也包含清濕的意思在裡面,那麼「雨氣」就容易傷腎,容易傷下。

5.把人身比做天地來分析疾病變化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這裡我們終於講到「水注之氣」了。前面內容裡,我們已經有兩次提到了。六經為川,川就是河流。山下的河流,或者峽谷就叫作川。

六經為川,什麼川?六經為氣血之川!它是運行氣血的。腸胃為海,腸胃為水谷之海。就是這麼簡單的解釋,但這裡把六經、腸胃與天地自然的現象對應起來了。所以還是一個天人相應的思想。

九竅呢?為「水注之氣」。什麼是「水注之氣」?這裡有個最有意思的事情在裡面。九竅是上七竅,下二竅,合為九竅。水注之氣,意思是水氣能注於此處,是水氣之注也。你看我們有「五液」,這些都是九竅裡面產生的液體。目之淚、鼻之涕、口之涎,二便之出於二陰者皆是也。那為什麼會有這些東西的出現呢?因為,清氣上升,布達於九竅,水就會隨之而來。水和氣是一體的。

是不是說氣裡面含著有水呢?當然不是。水從哪來呢?水是氣的一種啊。天地萬物,唯一氣耳!這個氣,敷佈於九竅,它就能夠產生水。

怎麼產生水?氣為陽,水為陰。它為陰的那部分力量就可以使之化水。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眼睛啊、鼻子啊,這些上竅,也發生在下竅。

其中有一個下竅,非常非常的典型,以至於成為氣化而出的代名詞。是哪一竅啊?下竅前陰。前陰是解小便的。小便怎麼來的?「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氣化而來的。那膀胱裡的這個小便是怎麼由氣化而來的呢?過去認為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沒有上口,那小便是從哪裡來的呢?是氣化以入,再氣化而出。水飲的濁氣,進到膀胱以後,由氣化而為津液。津液之濁者,再經氣化排出體外,就是尿液。

怎麼產生水?氣為陽,水為陰。它為陰的

把這樣一個過程引申到眼睛、鼻子、耳朵裡面去,就是水注之氣。所以這段話,是對氣化非常好的詮釋。同時也能幫助我們理解前面講「陽氣不通」的時候為什麼會有九竅不利。因為陽氣不能敷佈於九竅,所以九竅不利。我們再想一下還有什麼可以導致九竅不利呢?

五臟氣爭,可以導致九竅不利;陽氣不通,不能敷布九竅,可以導致九竅不利。「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這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原文。這裡的九竅不利是因為年紀大了以後,氣大衰而不能敷布,就九竅不利。一方面,九竅的功能不好,鼻塞、耳不聰、目不明;另一方面涕泣俱出。「精竭於下,水犯於上,而涕泣俱出矣。」(《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因為精氣大衰,導致五臟功能失常,所以涕泣俱出。之前講的是上不利,小便不出。這裡講的是下不利,涕泣俱出。

人的氣機是一個循環,陰陽交感、交合,雲施雨布,都是升降出入的結果。一個人不會一天到晚流眼淚,流鼻涕吧?為什麼眼淚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呢?因為涕淚的形成都是氣上為水,緊接著水還要能化為氣而下,這樣才能行成一個循環,對不對?現在下面精氣虧虛,一方面下面氣不能上,另一方面上面的氣也不能下,於是就「水犯於上,涕泣俱出」。(《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根據王冰的注和《太素》的本子,這裡的「陽之汗」和「陽之氣」,應該是人之汗,人之氣。「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為什麼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呢?陽加之陰謂之汗。汗是由陰陽交感而產生的,是陽加之陰而產生。雨是怎麼產生的?我們第一堂課裡就講了,地氣上為雲,氣象下為雨。是陰陽交合產生的。雨和汗對於陰陽氣機的變化是一樣的,無非是天地和人的區別而已。所以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針灸逢源》在注這段話的時候說「天地間之風得雨則息」,這個現象是不是也很常見?先颳風,刮很大的風。一下雨,風就小了。所以對於風症,我們能不能讓它開腠理髮汗以定風?所以「故內風之人奏裡萬不可實,實則汗不出也,氣血不可不補」(《針灸逢源》)。為什麼氣血不可不補?還是回到那句話,「人之汗,以天地之雨而名之。」地氣上為雲,氣象下為雨。沒有雲,哪來的雨啊?沒有氣血,哪來的發汗?陽加之陰為汗,血就是陰,氣就是陽啊。所以要補氣血以供汗之用。

「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這個應用相對來說要少一些。或者說古籍裡面,對這句的引用比較少。我們看看它是什麼意思。氣本屬陽,人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實際上就是說人身上這種氣機的流動,就彷彿是天地之間的疾風,或者說是風。那天地之間的風可以是疾風,也可以是緩風;人的氣機可以運行得緩,也可以運行得疾。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了。

「暴天氣雷,逆天氣陽」

「暴天氣雷,逆天氣陽」。逆氣從下而上,所以說「逆氣者,下自丹田衝突而上也。」(《素問經注節解》)這個也是一個逆氣的臨床應用。陽的特點是什麼?暴躁的,向上的。那麼「逆天氣陽」應該怎麼治呢?什麼東西能治陽啊?要用陰來治陽。這樣我們就可以確定臨床上的治則。

我們再把這段話整體的過一遍。

播放GIF

總結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這是總綱。所以呢,「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這是具體的解釋天地怎麼為萬物之父母的。

天地之間的變化都是由陰陽的變化而產生的,所以「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那麼天地之氣與人之間是如何相應的呢?「氣象通於肺,地氣通於嗌,風氣通於肝,雷氣通於心,谷氣通於脾,雨氣通於腎。」這些個我們在臨床是可以直接應用的。

「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這裡最有意思的是九竅為水注之氣。它反映了氣化的特點,並且能夠指導我們治療九竅的疾病。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天氣雷,逆天氣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天之紀」就是四時,八紀就是四時寒暑的變化,「不用地之理」就是不用五行陰陽的變化,「災害至矣」就是病沒看好,甚至惡化了。所以我們防治疾病,也要順從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前面我們講過養生要這樣,這段原文說明不單是養生,治療也要順從天地陰陽的變化。

聲明

本文節選自我們正在編寫的新書《一起學內經》,預計將於2019年下半年出版,敬請賜候。

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 委員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內經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男科分會 常務委員

浙江省中醫藥學會中醫基礎理論分會 委員

中西醫結合學會泌尿外科分會 青年委員

浙江省性學會男科學術委員會 委員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教授、副主任中醫師,碩士生導師,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繼承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師承雙博士。先後師從國家級名中醫周安方、王坤根諸先生。勤求古訓,醉心中醫,倡內外兼治,針葯並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餘篇,先後主持、參與各級科研項目十餘項。先後承擔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男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外科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在網路主播的「從頭學中醫」課程累計點擊三百餘萬。

門診安排:

周一上午,浙江省中山醫院莫乾山路院區,專家門診

周二全天,浙江省中山醫院莫乾山路院區,專家門診

周三全天,浙江省中山醫院慶春路院區(浙江省名中醫館),專家門診

周五上午,浙江省中山醫院莫乾山路院區,專家門診

周五下午,浙江省中山醫院莫乾山路院區,教學門診

周六全天,桐君堂武林館,專家門診。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