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逾千隻私募基金提前清盤 轉型量化投資策略求生存

  本報記者 陳植 上海報導

  “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沒想到,這次裸泳的私募那麽多。”一家國內私募基金負責人趙誠(化名)感慨說。

  據私募排排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今年以來共有2016隻私募基金清盤,其中提前主動清盤的私募達到1092隻,到期清算的私募為969隻。

  在多位私募基金人士看來,股市低迷導致淨值大幅回落,贖回壓力驟增,疊加對後市不夠看好,是今年眾多私募基金選擇清盤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前主動清盤的私募基金裡,不少產品累計投資回報相當可觀。其中淨值大於1元的私募產品約760隻,佔比達70%左右。

  “與其冒著踩雷風險繼續投資,不如提前清盤保留勝利果實,為將來股市好轉再發行新產品奠定業績口碑。”趙誠告訴記者。近期,一系列民企上市公司債券違約或質押股票遭遇強製平倉風險,趨利避害情緒在私募基金界迅速蔓延。

  一位選擇提前清盤的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過去一年股市低迷令淨值持續下滑,導致整個管理團隊拿不到超額利潤分紅,光靠管理費收入難以維系公司運營開支,近期頒布的資管新規又令私募基金募資難度驟增,整個團隊多方權衡,決定主動清盤避免入不敷出窘境。

  “不少選擇留守的私募基金日子也不好過,都在向量化投資轉型,因為其運營成本較低。”上述私募基金經理直言,部分私募基金也打算利用量化投資策略開啟新的融資太空。

  生存壓力驟增

  “寧願早清盤,只要不踩雷。”一位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這已成為私募基金經理的自保底線。

  上述選擇提前主動清盤的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他所發行的私募產品約定,只有淨值觸及0.8才被迫清盤。4月初,他的產品淨值在1.15徘徊。但當月多家上市公司出現債券違約事件,他重倉的兩家上市公司資金鏈也出現緊張跡象,且下半年均有債券需償還。

  “我擔心自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踩雷者,就迅速召集出資人舉行會議討論提前清盤。”該私募基金經理說,多數出資人同意清盤提議,原因是他們創辦的企業也出現資金問題,打算贖回份額彌補企業運營缺口。雙方決定在6月底前清盤,所幸並未踩雷,得以全身而退。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账,一家“低配”的私募基金每年至少需要300萬元開支,其中投資總監與普通分析師的工資薪酬至少200萬元,加之每年100萬元辦公樓房租、員工出差、日常辦公等費用開支。因此一隻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至少超過1.5億元(按年管理費2%收取),才能維系整個團隊日常運作。

  “由於過去一段時間股市低迷令淨值回落,我管理的私募基金資產規模從最高峰的4億元縮水至1.5億元,若出資人繼續提出贖回要求,我只能被迫關門大吉。”上述私募基金經理直言。

  因入不敷出而選擇主動清盤的中小型私募基金不在少數。

  私募排排網最新數據顯示,納入統計範疇的9835家私募機構裡,7724家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不足1億元,佔比高達78.54%;813家私募機構管理規模介於1-3億元之間,佔比8.24%。

  “這些私募基金隨時可能由於經營費用不足而選擇清盤。”趙誠坦言,而在當前民企上市公司債務違約、質押股票強製平倉風險事件迭起、股市低迷的時刻,中小型私募抗風險能力更加弱不禁風。大型私募基金多將資金分散在更多股票,而規模不足1億元的中小型私募基金主要重倉2-3只上市公司股票,任何一隻出現債務違約或強製平倉而價格大跌,都會令產品淨值大幅下跌。

  而且在資管新規落地後,多數規模不足1億元的中小型私募基金被持牌金融機構排除在產品代銷合作範疇之外,導致其募資困境雪上加霜。

  轉型量化投資獲新生?

  不少股票多頭型私募基金正向量化投資私募轉型。量化投資策略主要以被動持有投資為主,研發運營開支較低,此外量化投資策略追求相對穩健回報,因此其超額利潤分紅比例也可適度調低,為擴大資產管理規模贏得一定競爭優勢。

  以貝萊德首款股票型私募基金產品——貝萊德中國A股機遇私募基金1期為例,這款量化投資型私募產品僅收取0.75%管理費/年與10%超額業績提成,較行業平均水準2%+20%低了約50%。

  在趙誠看來,不少私募選擇轉型量化投資尋求生存發展太空,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今年以來量化投資策略在股市動蕩期間收益不錯。

  格上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平均收益排名前三的投資策略依次是管理期貨、阿爾法策略、程式化投資,收益率分別為3.83%、3.47%和1.43%。其中,阿爾法策略與程式化投資均屬於量化投資策略。

  “因此,不少私募基金想借此贏得FOF或MOM機構青睞,打開了新的募資太空。”趙誠直言。

  一位FOF機構負責人直言,儘管今年以來量化投資策略業績表現不錯,但他們的投資標準並未因此放寬。因為量化投資策略同樣存在規模效應“痛點”,以市場中性類量化投資產品為例,在股指期貨流動性偏弱的情況下,這類產品資產管理規模若擴張過快,反而會給自身造成對衝成本上升與產品收益額外損耗。

  “因此我們會先關注量化投資私募在資產規模擴張期間,實盤交易衝擊成本、交易效率以及策略收益等關鍵指標能否持續保持合理水準,才決定是否投資。”趙誠表示。

  “這也讓量化投資私募陷入兩難,一方面他們希望盡早做大資產管理規模養活自己,另一方面又擔心規模擴張過快導致業績下滑。”趙誠直言。

  (編輯:馬春園,郵箱[email protected]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