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I的爭議,還是在權利

李曉亮

技術革新,總是帶來一連串爭議。信息時代,AI又引一波新的焦慮。經典科幻母題,就是人工智能的終極反噬。當然,離那一天還太早。雖棋類比賽、電子遊戲等人機PK中,電腦能戰勝人類。但機器學習還在很淺階段,深度進化,尚需時日。

在機器人革命之前,當前最大問題或還是技術與責任邊界模糊導致的“人為作亂”。比如,人工智能亂象就不少“融資超過2個億的美國明星AI公司,被曝用印度碼農冒充人工智能”。這是為騙投資,可能是業界通例。真機器算法,不少智能留言,都是智障留言。

而最近關於AI換臉、人臉識別“新技術”,卻持續引起極強關注。最初是娛樂狂歡,很快就是集體焦慮。技術提供商先後致歉或表態。“換臉軟體ZAO再回應:無支付風險!用戶協議已修改並增特別提示”(9月3日《南方都市報》)“教室裡的人臉識別”引爭議 算侵犯隱私嗎?(9月3日《中國之聲》)。

過度收集用戶信息,天然存在濫用風險。身份證、電話號等隱私信息“論斤賣”,電信詐騙,垃圾騷擾,幾乎成為社會公害。在這一語境中,換臉和人臉識別,存在怎樣信息風險,可想而知。

新鮮勁過後,“ZAO刷屏72小時,玩過的人都說想銷號”。用戶理性起來,發現技術方“霸王條款”,隱患無窮。輿論和用戶倒逼,技術方不斷承諾,修改完善。同樣,“人臉識別”智能考勤引爭議後,也等來了危機公關聲明,大意是保護學生隱私權等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認為,教室監控問題,“爭論幾十年了,大家從專業角度得出共同結論,教室不能裝監控”。是為保護學生隱私,也是為“不讓課堂處在被這種控制的狀態”。這或許是人和機器最大的區別。

人文關懷,人性體驗,人的權利,包括課堂發呆走神打盹偷瞄……這或是機器智能,及純工具化激進“理工”思維所不能理解的吧?反全面監控,呵護的就是人世最真實最美好最柔軟的這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