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京報評論:用AI分析學生表情姿態,教育現代化不能靠“噱頭”

文 |熊丙奇

據媒體報導,一所小學正在構建智能課堂行為分析系統,運用如姿態評估、表情識別、語言識別、關鍵詞匹配等技術,探索對課堂教學過程的定量分析。

AI+教育,是近年來興起的新教育概念。把人臉識別技術用於課堂教學,已非新鮮事。這動輒得咎,不少人認為這可能侵犯學生隱私,並會讓長期在監控之下的學生養成表演性人格。

如今上海這所學校稱使用這一技術,是為了對學生的課堂行為進行智能分析,以發現學生的個性、興趣,更好地因材施教,那是不是說AI技術只要使用得好,就能夠規避隱私問題,服務於教學質量的提升呢?

技術是中性的,是發揮好的作用還是反作用,關鍵在於目的和手段。人工智能技術當然可以用於課堂教學,比如教育機器人輔助教學,以及建智慧教室,讓學生更方便地獲得教育資源,參與課堂討論。

但用AI技術監控學生上課的動作、姿勢、表情,卻需要慎之又慎,即便學校聲稱這是用於對學生上課行為的分析,例如從一次舉手、一個哈欠中分析課堂效果。但事實上,一個孩子在360度無死角監控鏡頭下的表現和在沒有監控下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鏡頭收集的信息本就失真,分析結果的可靠性也就大打折扣。

在系統剛使用時,可能僅僅用於行為研究分析。但學校如果進一步擴大其用途,如用於對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評價,對教師課堂表現進行考核,就可能把更多的問題、弊端暴露出來,不但侵犯學生的隱私,還會扭曲師生關係和正常的課堂教學。

其實對類似問題的爭議早已有之。可為何一些學校還是樂此不疲,甚至作為成績來宣傳?

“現代化”一直是教育發展的方向,但個別學校認為只要引進互聯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就是現代化,一些地方甚至把這納入教育現代化評價指標。而脫離理念和制度的深層次改革,執著於“器物”的革新,這既是一種形式主義,也是規避核心問題的“懶政”。

另外,從當前中小學的辦學追求看,引進人工智能技術,對學生進行表情和動作監控、分析,也是和提高學習成績的目標契合,甚至也能得到不少家長的支持,因為家長也恨不得時刻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在學習時一個哈欠也不要打。但這與因材施教無關,嚴格說來,這是育分而非育人,是把學生作為學習機器對待。

資本顯然也看準了學校“唯分數”“唯升學”“唯技術”的辦學現實,於是對AI+教育進行包裝和炒作,這也加快了我國學校採用所謂的智能課堂行為分析系統的步伐。即便遭遇質疑,也可以包裝出一套新的話術來繼續推廣。

而作為育人者,校領導和老師們顯然應該對此保持冷靜的思考。以學生為本,不是把他們看做行走的機器,恨不得拆解成零件去研究;相反,教育面向的是心智,只有尊重學生、走進他們的內心,去理解他們的困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熊丙奇(學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