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內控之困:業務員縱容假合約,造成5000萬壞账後入獄

文 | 米格 本妹

最近,各大銀行都接到了小微企業貸的任務指標。“業務量比去年翻了一倍。”一些銀行業務員表示。

不少業務員為了完成任務量,開始涉及一些違規操作:受賄返點、審核放水、偽造合約,等等。

銀行內控有時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人員眾多、業務線繁雜,任務量一旦壓下來,就可能失控。

一位銀行行長透露,曾經有業務員縱容企業偽造了8800萬的合約而被判刑。

什麽才是破解銀行內控困境的終極答案?

01“在去監獄的路上”

最近銀行業務員的壓力有點大,特別是小微企業貸部門的員工。

“分行領了幾千萬的工作量,給每個業務員都分配了上千萬的任務指標。”一家銀行分行的業務員小何稱,必須完成,否則獎金全無。

不少銀行業務員透露,他們的小微企業貸業務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小何發現,身邊有不少業務員為了完成指標,開始進行一些“灰色操作”,比如在審核的時候放水,幫助小微企業達到風控標準。

“沒辦法,小微企業雖然都缺錢,但能符合銀行風控標準的太少。”小何稱。

這些灰色操作,就像在埋下一顆顆地雷,隨時可能有人踩中爆炸。

某銀行山東某分行的行長郭璨記得,2016年下半年,自己的同事張萊明從看守所出來時的情景——“整個人看起來瘦了30斤。”

張萊明是銀行的客戶經理,業績向來不錯。幾年前,他給某家企業放了一筆受託支付的貸款,涉及金額8800萬。

郭璨回憶,當時張萊明提供了8800萬的合約和相關證據,銀行於是支付了這筆款項。

結果,企業在按時償還了3000多萬之後,剩下的5000多萬不再還款。

按照流程,銀行起訴了欠款企業。調查發現,張萊明疑似縱容企業偽造合約,虛構交易。

“張萊明確實在合約複印件上,簽署了‘與原件核對一致’”,郭璨也承認,業績壓力與業內潛規則讓他縱容了企業的小動作。

結果,張萊明被帶走,直到2016年下半年才得以釋放。

這只是冰山一角,在銀行貸款業務中,客戶經理的違規操作並不鮮見。

審核放水,偽造企業合作方,是業務經理常用的手段。

某行一位客戶經理曾幫企業偽造合約放款,後又被這家機構舉報,丟了工作。

知情人士透露,這家機構還不上錢後,就去找銀行投訴,說這筆貸款的貿易合約是假的,客戶經理還提供了合約裡的收款账戶等。

如果企業正常還款,這些違規操作不會暴露,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貸款逾期,所有風險都會爆發,甚至給銀行人員帶來滅頂之災和牢獄之災。

看似堅固的“聯盟”,一經利益撕扯,往往分崩離析。

銀行內部員工因違規操作而坐牢,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

最近,某農商行支行的原行長被開除,就是因為有用戶揭發其“騙貸”。

近期在風口浪尖上的包商銀行,也出過員工違規操作的事件。

2018年,原包商銀行北京分行客戶經理劉京鵬,因違法發放貸款罪,在法院一審判決中,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

媒體報導稱,劉京鵬在放貸時,與一名銀行同事合夥收取了貸款方53.2萬元的“谘詢費”,而且對貸款企業的信用等級及提交的虛假資料,都未認真審核。

這筆違規放貸造成包商銀行2億本金未能追回。

涉及貸款資金被挪用等問題時,銀保監會對銀行的處罰毫不手軟。

6月4日,銀保監公布了中國建設銀行蚌埠市分行因偽造的審計報告向企業授信等違法違規行為,對其罰款人民幣50萬元。

媒體報導顯示,2018年全年,銀保監會共開出約4000張罰單,罰款21.56億元。

其中,受罰主體是銀行從業人員的共計2044張,高出銀行機構144張。

銀行內控一旦失控,風險不可估量,員工輕則被開除、罰款,重則面臨牢獄之災。

一位銀行從業者曾自嘲:“銀行業務的誘惑和坑都太多了,我都不知道邊界在哪裡,感覺自己就是在去監獄的路上。”

02內控挑戰

銀行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機構,它就像一個小國家,人員複雜、層級分明,大臣們經常“各懷鬼胎”。

而坐在頭把交椅上的行長,更需要權衡利弊。

“風控是銀行行長的第一課,但它在實際操作時卻困難重重。”一位城商行行長王越直言。

首先,銀行內部的激勵體系,就存在一些潛在風險。

銀行的業務指標是剛性的,意味著它必須完成。

完不成,行長會因為“能力不足”而下課,而業務員會因為“不夠努力”而沒有獎金,甚至被罰扣工資。

在這樣的剛性指標重壓下,一些過激行為常常會出現。

“股東要求銀行每年的回報達到一定標準。”多位銀行行長表示,譬如,達到13%。

高層面對壓力,會放鬆風控和戰略;底層面對指標,會放水甚至作弊。

某銀行客戶經理坦言,他也曾因管理層壓力,放了一筆明知有問題的高風險貸款。

其次,在銀行內部,有很多默認“踩紅線”的操作。

譬如,偽造貿易合約。

銀行的下款周期長,如果企業每筆用款額度都要跟銀行去申請,成本會比較高。

所以,行業的潛規則是:企業找熟悉的上遊客戶簽訂個合約,貸款額度隨隨便便就是1000萬元。

接著,上遊客戶再以退貨、工程未按計劃完成等名義,把錢回流到企業手裡。

倒一手,就繞過了銀行繁瑣的流程,錢能順利下來。

對於業務員來說,他們自認為這樣操作的風險不大,也能完成工作量,甚至可以拿回扣,所以也常常參與其中。

在銀行業存在大量的潛規則,目的就是繞過銀行的繁瑣流程,讓金融更高效。

最後,除了完成工作量的被動作弊,還有很多業務員是為了油水,主動靠攏。

郭璨透露,一家分行能有上百種業務,而內控部門只有十幾個人,“根本管不過來”。

他承認,很多時候,銀行內控,都是靠基層員工自己上報業務情況。

依靠這樣的內控模式,怎麽可能找出問題、打到七寸?

在觸手可及的金錢面前,一些銀行業務員不再安分守己。

油水,是拿著“死工資”的銀行業務員難以抵抗的誘惑。

不少企業主都形成了慣性思維,去銀行貸款不走正常程序,“直接找銀行業務員,遞煙塞紅包”。

“尤其是一些‘油水大’的委外業務。”業內人士林辰坦言,委外催收業務是重災區。

目前,一家銀行會同時對接多家委外催收。為了接單,很多委外催收機構都會給銀行業務員返點。

“一般都返1%-2%。”林辰表示。

也就是說,催收公司每月催回100萬元,會返1到2萬元。

“一些銀行業務員負責的催收體量大,他們掙出幾套房子也是有可能的。”林辰表示。

潛規則、吃回扣、體制僵化,都讓銀行的內控不得喘息。

03終極答案

堅固的堡壘多是從內部瓦解。金融最大的風險,也往往不是來自外部的欺詐和騙貸,而是來自系統內部。

比如領導者過激的發展策略,或者內外勾結。

因此,內控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在某種意義上,內控要控的,是內部人員的欲望和貪念——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除非這個人是聖人,否則他不太可能毫不動心。

因此,任何考驗人性的實驗,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永遠不要嘗試去考驗人性,要用制度和技術去束縛人性。

銀行也在嘗試用一些制度手段去束縛人性,譬如“垂直免責合約”。

所謂垂直免責,是指銀行高層在提醒銀行業務員哪些操作是違規、不合法的之後,如果銀行業務員仍違規操作,就需要個人承擔責任。

很多銀行業務員都曾簽署過這樣的合約。

“實際上,銀行每年都會有一定比例的業務員,因違規操作受到處罰。”王越表示。

而且,這種處罰越來越細化和嚴格,也在與銀行從業者工資掛鉤。

“一筆業務出現壞账,銀行客戶經理可能就要自己去催收,如果催不回來,就要把他的工資減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一位銀行客戶經理表示。

即便這個客戶經理想離職,銀行也會要求其補繳罰款後才能離開。

銀行內控制度發展的終極方向,是權責明確,層層劃分,系統化。

媒體報導顯示,目前平安銀行在全國650家網點配置了內控合規主任,隊伍有950人。

而某國有銀行員工也表示,他們行有內審總局,各個分行還設立了內審部門。

除了使用制度手段,另一個內控方式就是使用技術手段。

某國有銀行從業者表示,他們新上了一套監控系統。

使用這套系統後,假設一位員工進行了拷貝數據、修改進件等風險操作,系統就會直接提示他的管理者。

當然,在制度和技術手段之外,最核心的手段,應該是對KPI制度的改進

“任務量的多少,應該是隨著市場環境的好壞來定的。”一位金融科技公司的CEO稱,如果市場環境好,可以做大市場;如果出現黑天鵝事件,就要及時收縮。

而不接受市場調控的剛性指標,無疑是僵化且不合理的。

小微企業貸的熱潮,正在銀行間如火如荼地湧現。

小何十分擔心,在如此重的業務指標下,很多業務員是否已開始了違規操作。他還擔心,自己最終也把持不住。

一旦失控,就在未來埋下了風險的種子……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