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粵媒:中超球隊如大財團玩具 沒有市場何談盈利?

王敵

中國足協公布了“四大帽”,這項舉措得到很多足球投資人的支持,但還是有足球經紀人和球迷表示反對。有人認為,如此設定框架違反了“市場經濟”的原則,甚至認為職業足球就應該是富有者遊戲。【中超專題】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健康狀態下,職業足球應該是一種能夠自負盈虧的產業。一個健康的體育聯盟,是可以通過其品牌價值養活自己的。然而,中超則是另一種狀態,球隊完全靠背後金主“燒錢”支撐。因為所有人都是“賠本賺吆喝”,俱樂部形象也基本等同於大財團的玩具。

中超俱樂部的虧損情況達到了什麽地步?某中超保級隊在2018年的開銷達到了8億元,開銷這麽大,球隊仍然是勉強保級。可想而知,那些拿到了亞冠資格的球隊,會是怎樣的消費情況。

因為賠錢,所以中超俱樂部極少能賣出球衣廣告。因為每年都要花幾個億甚至十幾億、幾十億人民幣養球隊,球衣廣告上的幾千萬廣告費也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對這種現象,有俱樂部總經理說:“我們不是招不到球衣上的廣告,但既然養球隊花了這麽多錢,那還不如宣傳自己集團旗下的品牌。”

不只廣告讚助費用幾乎沒有,中國足球俱樂部的票房、轉播費也是賠本狀態,周邊產品更是幾乎賣不出去,再加上杯水車薪的獎金分紅,中國足壇根本無法指望通過運營俱樂部做到盈利。

沒有廣告讚助、沒有票房和轉播費、沒有周邊產品,也基本沒什麽獎金利潤。俱樂部還有其他方式賺錢嗎?在歐洲足壇,通過青訓和賣人也是一條路,在中國足壇卻行不通,上海申鑫、杭州綠城和遼寧巨集運統統因為失血太多而降級。歐洲中小型俱樂部的生存之道,在中國尤其是中超賽場則成了“死亡之道”。

根本賺不到錢、賣人還會降級,這樣的中國足球連市場都沒有,何談“市場經濟”呢?

2018賽季結束後,中乙賽場已經有不少俱樂部在各種原因的驅使下選擇退出,而其中一個共同點就是賠錢。現在是中乙球隊大面積退出,再不調整政策,接下來就會是中甲,然後早晚有一天中超也會有俱樂部因為玩不起而倒下。

中國職業足球走到這般“怪誕”的地步,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直沒有職業規範。在“無法無天”的環境下惡性競爭,怎麽可能會有好結果。既然是職業足球,那就應該有職業的管理。

按照中國足協的設想,財務監管方案將分三步走。在2021年之前,中超的整體投資會一定的限制,但總體上還會有一定的緩衝空間,只要逐步呈現財務的健康趨勢即可,以此來引導市場合理地投資足球。當然,這些政策的引導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中國的職業足球健康、平穩、有序地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