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評論:小米模式和商業創新無關 中國不需要獨角獸概念

  創新的主攻方向應該是技術積累而不是商業模式

  21世紀經濟報導

  據報導,獨角獸小米即將在香港上市,最後確認發行價在 17 港元到 22 港元之間,發行 21.8 億股,募集資金額約 371 億港元至 480 億港元,據此判斷公司估值在539億美元到698億美元之間。小米上市前,關於其過高估值的爭論不休,鑒於其過高估值帶來的風險,原本發行內地第一隻CDR的計劃已暫時擱淺。

  有關小米估值的分歧在於,小米到底是一家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一般而言,硬體公司市場給出的估值(市盈率)都比較低,比如蘋果(17倍)和三星(11倍);而互聯網公司給出的估值都比較高,比如騰訊(32倍),亞馬遜甚至高達213倍。根據小米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 年全年經調整淨利潤為39.5億元人民幣,按今年預期盈利計算,小米招股價相當於市盈率為39.6倍至51.3倍。

  之所以給出這麽高的估值,雷軍在路演時給出的解釋是,蘋果是硬體,微軟是軟體,谷歌是互聯網,亞馬遜是電商,而小米是全球罕見的全能型公司,同時能做電商、硬體、互聯網,因此要給“騰訊乘蘋果的估值”。

  中國第一個全能型公司是樂視,但最終被其龐大的生態以及硬體上的補貼所拖累。所謂全能型公司等同於在單個領域並不具有優勢,尤其是缺乏核心技術優勢,沒有護城河。因此,雷軍進一步解釋,他創造的是“性價比模式”,即不追求最好但性價比能滿足大眾需求的產品。

  從其招股書可以看出來,小米手機營收佔比高達67.53% ,而互聯網業務佔比僅為 9.43%。其中,中低端廉價手機佔銷售額的60%多。也就是說,小米主要依靠廉價手機,現在則擴展到其他廉價電子消費品。那麽,我們可以大致確認,小米的優勢不在科技,而在商業零售。

  雷軍此前也曾公開表示,小米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即以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銷售性價比比較高(中低端)的商品。類似的企業還有宜家、優衣庫等倉儲式銷售。這種模式主要優勢在於供應鏈管理、獨具風格的產品設計以及靠銷售規模賺取更多利潤。但是,這種模式與科技創新無關,更沒有能力創造“騰訊乘以蘋果”的估值,這是一種傳統製造業與零售模式的結合。

  事實上,過多十幾年來中國所謂的“互聯網創新”,大都是在“商業模式”上的一種模仿,與科技創新無關,比如中國比較火熱的電商、外賣、網約車等。但是,中國大部分輿論都被這些強勢企業所主導,稱之為“新發明”,或者高科技企業,等等。

  在中國製造業仍然處於轉型更新前夜的背景下,中國互聯網企業崛起事實上對製造業的轉型更新構成了製約。以小米為例,其性價比產品(低端)對代工企業構成了壓製,因為比拚成本的同時並不注重技術上的創新。以新零售為例,電商企業從線上走到線下,搶佔更多的銷售平台和數據,從而對上遊供應商實現控制,就會產生類似中國為美國零售企業代工的效應:中國企業只能追求低成本代工,而無法積聚更多利潤投入到技術研發與品牌塑造,從而抑製製造業轉型更新。

  中國互聯網企業大都從事附加值很低的服務業,以送外賣為例,在發展中國家提供這種服務其實是非常奢侈的行為。另一方面,製造業不斷出現招工荒。所謂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更是在破壞公共太空的同時,浪費了巨大的資源。

  不管是電商,還是小米這樣的“低端製造”,其本質上是作為強勢平台,通過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同時,也完成了對上遊製造商的“剝削”。這才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屬性。這與高科技無關,而是風險資本追逐短期利益下的“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對製造業構成了“威脅”。

  在過去十幾年裡,中國的新經濟領域出現了兩種異化現象,一種異化是風險資本主導的創業均以“財富快速變現”為目的,並非像矽谷那樣投入科技創新;另一種異化是整個輿論被這些大企業主導,並被塑造成“高科技”、“新發明”,從而構成整個社會錯覺,誤導了資源流向甚至政府政策。當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後人們才發現,中國真正的核心技術大都受製於人。

  我們認為,中國不需要獨角獸這樣的概念,中國現在急需培養的是以技術積累與創新為主的中小企業,注重短期收益的商業模式創新不應該過度誇大為創新方向。商業模式的創新與競爭在中國基本上都是以“價格”為核心,而價格戰只會讓中國製造永遠處於低端水準。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