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西九江八裡湖新區興聯村古墓葬考古發掘概況

2019年12月13日,九江市八裡湖新區興聯村村民在房屋後山取土時,發現古墓葬一座。2020年3月16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上海、嚴振洪、李兆雲組成工作組,聯合九江市文物局、九江市八裡湖新區文教體辦,對現場進行了再次考察。發現該墓葬因早期民房築建采取了降坡措施,致使墓葬位置已高於現有的地面,加之後期取土及雨水衝刷等原因,現墓門已完全暴露。經過現場初步勘察,發現是該墓一座磚室券頂墓,屬六朝時期,有較高的考古發掘價值。因此,工作組收集現場資料,向國家文物局申請進行考古發掘。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3—4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九江市文物局、九江市八裡湖新區文教體辦組成考古隊,對興聯村古墓葬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

朱壟口古墓葬(編號2020JBXM1,以下簡稱M1)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八裡湖新區興聯村魏家咀朱壟口山東南面山坡上,南側緊鄰民居,三面臨湖,北、東、西分別距賽城湖岸164、330、274米。(圖一)

圖一 M1地理位置圖

圖二 M1衛星位置圖

該墓葬為單室券頂磚室墓,券頂距地表1.3米,由墓門、墓室組成,方向 150°。墓室為長方形,長3.85米,寬1.06米,高1.64米。墓底以大青磚人字形鋪地,兩側用大青磚以三順一丁砌築,青磚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4厘米,部分以斷磚進行疊砌。兩側墓壁在距墓底1米處,以楔形磚夾雜碎磚起券,楔形磚長寬各為15厘米,厚2.5—4厘米。但因此墓早期曾被盜挖,券頂基本全部倒塌,僅余前部約0.98米。

墓門和墓尾結構基本相近,內空淨高1.29米,採用大青磚封門,下部為三組三順一丁的青磚砌築結構,其上均採用青磚平鋪疊砌。墓門基本被破壞,底部僅余一組三順一丁的青磚砌築結構。墓尾封門保存完整。值得注意的是,墓門封門近底部從內島外突出三塊青磚,形成兩個小的祭龕。(照一~照四)

照一 M1整體照

照二 M1祭龕

照三 M1墓室前部

照四 M1墓室後壁

因朱壟口墓早期曾被盜掘,導致墓葬內遺物集中於墓尾。出土物數量較少,且多殘破。根據出土各類遺物,可分為瓷器、石器、鐵器、墓志四類,其中瓷器根據釉色又可分為青釉器和醬黑釉器。(照五~照九)

照五 青釉罐殘片M1:1

照六 青釉盞M1:2

照七 青釉盞M1:3

照八 板硯M1:4

照九 墓志M1:5

儘管朱壟口墓葬曾被嚴重破壞,遺物殘存較少,遠不能反映入葬時的全貌,但該墓結構基本完好,殘留遺物亦有特色,它的發現對江西地區南朝墓葬以及石硯文化的研究等依舊具有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一、年代判斷

六朝是繼春秋戰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大分裂、大動蕩、大融合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九江憑借長江中遊的絕佳區位優勢,以及依靠鄱陽湖及贛江、信江、修水、撫河、昌江等支線水系,形成了涵蓋大半個江南的水運腹地,上控蜀楚,下扼吳越,南連粵桂,北承秦燕。又鹹康六年(340),江州州治由豫章移駐尋陽,不僅提高了九江的行政級別,也使九江在以後的數百年歲月中,一直是江西乃至長江中遊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1】正如《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江州”條載:“潯陽南開六道,途通五嶺,北導長江,遠行岷、漢,來商納賈,亦一都會也。歷宋、齊、梁、陳,郡與州並理,彈壓九派,襟帶上流,自晉以來,頗為重鎮。”【2】因此,六朝時期的九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與長江中下遊及閩粵地區交流頻繁,使其在文化因素上具有一定相似性。

南朝時期的江西、浙江和廣東等地曾流行一類長方形磚室券頂墓,且小型墓不分前後室,墓內不見磚柱和多層券門。【3】M1的墓葬形態與此標準基本吻合。其採用素面青灰磚以丁順方式砌築,並有“人”字形鋪地的方式,在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的南朝墓葬中頗為流行,如湖北浠水胡家灣南朝墓、黃岡鋁廠南朝墓、秭歸何家坪M3,湖南長沙南郊的野坡墓M1,江蘇南京謝珫墓、雨花台西善橋劉宋墓、隱龍山南朝墓、棲霞區東楊坊南朝墓、雨花台望江磯南朝墓、花神廟南朝墓,浙江三門橫山M13等均採用了丁順砌築的方式【4】。其中秭歸何家坪M3的墓葬形製與此次考古發掘的M1形製基本雷同,三門橫山M13除甬道外,墓室結構與朱壟口M1極為近似。而且,秭歸何家坪M3、三門橫山M13和南京地區部分南朝墓均使用素面青磚進行砌築。

從隨葬器物看,青釉盞的胎釉特徵具有較為明顯的洪州窯特徵。對照洪州窯研究成果,此次出土的青釉盞與龍鳳烏龜山窯址出土Ac型III式小盞(T2:98)、Aa型II式盞(T1:52),羅湖寺前山窯址出土Aa型II式盞(T9:196),羅湖象山窯址出土E型II式杯等器型較為相似【5】。此類產品在洪州窯南朝早期以後的齊、梁、陳至中唐以前的地層中均有發現。此外,同類瓷器在各地南朝墓中也有發現,如江西清江洋湖南朝墓出土II碗、鷹潭上清林場王家山南朝墓M1:6和M1:12、大余南朝宋文帝八年墓II式碗、江蘇南京謝珫墓M6:18和M6:19、鍾家崗南朝墓M7:1等【6】。

綜上所述,與M1基本近似的秭歸何家坪M3、三門橫山M13分別為南朝早期、東晉末至南朝早中期,南京地區使用素面磚的南朝墓葬以南朝中期以前為多,出土青瓷盞自南朝至唐中期以前均有出現,因此,綜合判斷朱壟口墓葬M1的年代應屬南朝。

二、墓葬價值

1、江西地區已發掘的南朝墓葬所用墓磚多為花紋磚,且多用橫磚平鋪的形式進行疊砌,採用丁順結構砌築的極少,在已有材料中,僅南昌市京2和京3墓採用三順一丁結構、清江南朝墓採用二順一丁結構、新乾金雞嶺南朝墓一丁一順結構的墓葬結構。發展至唐代,江西地區墓葬“三橫一豎的砌法也有所見。磚室墓均有較完善的排水設施”。如2013年發掘的九江蕎麥嶺唐墓M7,採用素面青灰磚,以三順一丁的砌築方式建造【9】,整體墓葬形態與M1多有相似,可見M1的墓葬形態屬南朝向唐代的過渡形態,為墓葬形態從南朝向唐代過渡期的研究提供了資料。

2、作為南朝墓葬,M1墓葬砌築方式有別於已發掘的江西南朝墓,而且封門牆外的祭龕結構屬江西南朝墓首次發現,補充了江西地區南朝磚室墓的考古材料,為江西地區南朝墓葬形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證據。此外,M1的墓葬形製與江浙地區的六朝墓多有相似,體現出了長江下遊地區對九江地區的文化影響。

3、長方形石板硯是硯台的早期形態之一,最早發現於西周,兩漢時期較為流行,三國兩晉時期仍有延續,一般用板、頁岩製成,單側或兩側石面經過磨光,無硯池,配套研石使用。根據用途不同,名稱有“板硯”和“黛硯”之別。此次發掘出土了一枚青石板硯(M1:4),因墓主身份不明,無法判斷其具體用途,故以形狀為名,稱之為“板硯”。板硯在江西地區漢墓中較為常見,如南昌東郊西漢墓的M14、德安九嶺崗漢墓M1等【10】,但在江西地區的南朝墓中所見不多,已有材料中,僅有江西贛縣儲潭南朝宋墓中發現一枚長10厘米的正方形板硯,報告中稱之為“黛硯”【11】。此次板硯的出土,豐富了南朝時期石硯研究的材料,為研究古硯由板硯向堂池硯過渡提供了實物證據,同時也體現了南朝時期漢晉遺風在江西地區的延續。

參考文獻:

【1】吳聖林、汪建策:《六朝九江志》,中國書店,2013年,序、2頁;

【2】[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2249頁;

【3】馮普仁:《南朝墓葬的類型與分期》,《考古》1985年3期,79-88頁;

【4】萬小忠、岑東明、陳小兵等:《湖北浠水胡家灣南北朝墓葬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1年增刊,52-55頁;

黃岡市博物館:《黃岡鋁廠南朝墓葬》,《江漢考古》1997年4期,11-14頁;

襄樊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秭歸何家坪遺址2007年發掘報告》,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文物局編著:《湖北庫區考古報告集》(第五卷),科學出版社,2010年,477-511年;

高至喜:《長沙南郊的兩晉南朝隋代墓葬》,《考古》1965年5期,225-229頁;

華國榮:《南京南郊六朝謝珫墓》,《文物》1998年5期,4-14頁;

周保華、祁海寧:《南京市雨花台區西善橋南朝劉宋墓》,《考古》2013年4期,33-42頁;

王志高、邵磊、許長生等:《南京隱龍山南朝墓》,《文物》2002年7期,41-58頁;

祁海寧、張金喜:《南京市棲霞區東楊坊南朝墓》,《考古》2008年6期,36-42頁;

南京市博物館、江寧區博物館、雨花台區文化廣播電視局:《南京市麒麟鎮西晉墓、望江磯南朝墓》,《南方文物》2002年3期,16-21頁;

祁海寧、張金喜:《江蘇南京市花神廟南朝墓發掘簡報》,《考古》1998年8期,55-61、103頁;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門縣博物館:《三門橫山漢六朝古墓葬》,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漢六朝墓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364-405頁;

【5】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豐城市博物館:《豐城洪州窯址》,文物出版社,2018年,38、46、186、368頁;

【6】秦光傑、彭適凡:《江西清江洋湖晉墓和南朝墓》,《考古》,1965年4期,圖版貳6;

許智范、李放:《江西鷹潭上清林場王家山南朝墓》,《南方文物》2002年2期,8、9頁;

張小平:《江西大余清理一座南朝宋紀年墓》,《考古》1987年4期,382頁;

華國榮:《南京南郊六朝謝珫墓》,《文物》1995年5期,6、7、9頁;

王海、陳大海:《南京市板橋街道鍾家崗南朝墓發掘簡報》,《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年7期,109、110頁;

【7】江西省博物館考古隊:《江西南昌市郊南朝墓發掘簡報》,《考古》1962年4期,193頁;

江西博物館考古隊:《江西清江南朝墓》,《考古》1962年4期,190頁;

江西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西新乾金雞嶺晉墓南朝墓》,《考古》1966年2期,93、94頁;

【8】秦浩:《隋唐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238頁;

【9】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九江市文物局、江西九江縣博物館:《江西九江縣蕎麥嶺唐墓發掘簡報》,《南方文物》2015年2期,78、79頁;

【10】王靜:《硯研濡墨——小議江西漢墓出土的石硯》,《南方文物》2013年4期,200-202頁;

【11】贛州地區博物館、贛縣博物館:《贛縣儲潭發現南朝宋墓》,《南方文物》1987年2期,48頁。

供稿:李兆雲

編輯:陳慧、李兆雲

審核:周廣明

留言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