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些真真假假茶的流言,你能判別多少?

所謂「茶餘飯後」、「柴米油鹽醬醋茶」,茶一直都是咱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茶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茶可以提神蓄銳,消除煩膩;茶還可以加快身體內的新陳代謝,幫助預防肥胖和結石。

但是,在日常的飲茶過程中,仍舊有一些常被我們忽視的地方,值得我們重視。

假象:喝茶「回甘」是因為苦盡甘來

流言:喝茶時「回甘」是因為苦味物質麻痹了我們的苦味感受,進而促進了我們感受到回甜味。

真相:喝茶「回甘」是因為其本身就含有糖或氨基酸,隻不過舌頭對苦味更敏感,先嘗到苦味物質,再品嚐到甜味。

論證: 「苦盡甘來」是個家喻戶曉的成語,似乎這甜就是因苦而生,但是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通常來說,我們喝茶時候,首先感覺到的都是苦味,那是因為有茶鹼,茶多酚這樣的物質存在。那麼,是不是這些苦味物質麻痹了我們的苦味感受,進而促使我們感受到甜味?且慢!不妨試試吃一片奎寧之類的苦藥片,你就會發現,嘴裡永遠都只有苦味。

實際上茶湯本身就存在甜味物質,那就是糖與氨基酸。只是,我們的舌頭對苦味的敏感性更高,我們首先嘗到的的是茶鹼和茶多酚。之後才品嚐出了甜味。這才是回甘的真正來源。

茶多酚除了苦味還具有特殊的澀味,在人的唾液中發現了一族富含脯氨酸的蛋白質(PRPs),這些蛋白質具有濕潤、潤滑作用,但是茶多酚可以改變它們的性質,形成複合物,從而讓口腔表皮感受到潤滑消失,也就是澀味了。這種澀味和酸味一樣都可以促進唾液的流速加快,從而讓我們有「生津」的感覺。

假象:用茶葉水服藥,會解藥效

流言:不要用茶水送葯,會化解藥的效用,無法有效地治療疾病。

真相:茶水中的多酚、鞣酸類物質可能與藥物中的成分形成沉澱,會降低藥效。吃藥還是應該溫開水送服。

論證:在多數情況下,不主張用茶水服藥,尤其是硫酸亞鐵、碳酸亞鐵、檸檬酸、鐵胺等含鐵劑和氫氧化鋁等含鋁劑的西藥,其中的金屬離子會與茶湯中的茶多酚類物質結合而沉澱,從而降低或失去藥效。

有些中草藥,如麻黃、黃連、釣藤鉤、黃芩、人蔘等及相應的生物鹼製劑以及阿托品、阿斯匹林等藥物,一般也不宜與茶水混服,不然麻黃鹼等中藥有效成分會被茶中的鞣酸沉澱而失去藥效。

服用酶製劑,如蛋白酶、澱粉酶時,也不宜飲茶,茶葉中的多酚類可與酶結合,降低酶的活性。此外,茶葉中含有咖啡因(亦稱「咖啡鹼」),具有興奮作用,因此服用鎮靜、催眠、鎮咳類藥物時,也不宜用茶水送服,避免藥性衝突降低藥效。

假象:喝隔夜茶會致癌

流言:茶是非常健康的飲品。但人們常說:「隔夜茶,毒如蛇」,因此很多人在喝茶的時候,都會選擇喝剛泡好的新茶,而把前一天泡的茶水倒掉。隔夜茶不能喝」,隔夜茶真的對人體有害嗎?

真相:隔夜茶的變化主要在於茶多酚被氧化形成了更多的色素,於是茶湯看起來顏色更深了,同時有些風味物質,比如氨基酸被氧化,失去了鮮味。如果沒有外來的微生物汙染,那就是安全的。

論證:央視《是真的嗎》節目組對這一說法展開了調查,得出的結論是:隔夜茶是安全且可以飲用的。

首先,通過實驗來驗證真相。央視記者選取了人們常喝的三種茶葉:龍井、普洱和菊花茶。實驗的第一天上午9點,記者沖泡了這三種茶葉,並將茶水放置。經過長時間放置,這些隔了夜的茶水到底和新泡的茶水有多大的區別?

真相小分隊邀請了國家高級品茶師樓國柱,來對這些隔夜茶的口感進行專業的評定。國家高級品茶師樓國柱表示:「同樣的一杯白開水和一杯茶水放置一個晚上,茶水裡的亞硝酸鹽的含量,比白開水還要少。因為茶葉裡有一種含量比較大的成份叫茶葉多酚,還有一些維生素類的物質,它起到了阻礙亞硝酸鹽形成的作用,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

隔夜茶:是安全且可以飲用的已經得到證實,而針對怎樣喝茶比較健康,專家建議道:「空腹喝茶對胃的刺激比較大,大家切忌空腹喝隔夜的涼茶。稍微加點溫水或者溫茶水兌一下,對人體還是有好處的。」

真相:喝茶能降低死亡率

流言:來自法國的尼古拉·唐善(Nicolas Danchin)教授8月31日在歐洲心臟學會年會上公布了一項涉及13.1萬人的研究。該研究揭示出,飲茶能將非心血管因素的死亡率降低24%。

真相:調查結果表明,喝咖啡者比喝茶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要高,而喝茶者相對身體狀況更佳。其主要原因在於茶葉中含有類黃酮等抗氧化劑成分,這些物質有助於防止心血管疾病。

論證:咖啡和茶都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對於心血管(CV)健康的影響在過去已經得到了研究,而有時候得到的結果是互相矛盾的。

唐善教授的研究對象為131401名年齡在18歲到95歲的人員,在接下來的平均3.5年時間裡,有95例心血管因素死亡和632例非心血管因素死亡。咖啡或茶的攝入在自助調查表上被分成了三個等級:無、每天1-4杯,以及每天4杯以上。

研究者發現,咖啡飲用者心血管得病風險係數高於非飲用者,尤其是吸煙者。

茶飲用者的風險係數恰好與咖啡飲用者相反,飲用者的心血管得病風險係數低於非飲用者。茶會顯著地降低非心血管因素死亡風險,飲用者與非飲用者的風險比為0.76。

他做出結論:「茶含有的抗氧化劑可能提供了利於生存的益處。飲茶者還擁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因此飲茶反映了某種個人特徵,還是茶本身產生了較好的結果,在我看來仍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先擱置一旁,我認為你可以相當誠懇地建議別人飲茶而不是喝咖啡。」

茶和糖

傳聞:茶葉味苦性寒,人們飲茶的目的就是藉助茶葉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強消化機能。如茶中加糖,就會抑製這種功能。

解毒:具有「增強消化、清熱解毒」功效的,是茶葉中如茶鹼、茶多酚等有效的可析出物,這些析出物中部分會呈現為苦味,但起效的並非是味道而是呈現味道的物質。白糖並不能與茶葉中的可析出物發生化學反應導致其失效,最多增加茶湯熱量,破壞茶湯原味而已。中醫製藥亦有以蜂蜜中和藥材苦味。

茶與雞蛋

傳聞:茶水中的單寧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的吸收和利用。

解毒: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茶雞蛋比單純煮雞蛋更難消化。雞蛋蛋白質凝固是因為加熱烹飪導致,放不放茶葉,並不影響雞蛋凝固。人體吸收變性蛋白質並無任何障礙,比如煮熟的肉、蛋,從豆漿凝固而來的豆腐等。

實際上,煮茶葉蛋時茶葉中的茶多酚等抗氧化物質還能防止雞蛋中的膽固醇被氧化,反而會保護茶葉中的營養物質。喜歡吃茶葉蛋的吃貨,可以安心了。

茶與羊肉

傳聞:在吃羊肉喝茶時,羊肉中豐富的蛋白質能同茶葉中的鞣酸「聯姻」,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對腸道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的蠕動減弱,大便裡的水分減少,容易發生便秘。

解毒:遊牧民族常有進食牛羊肉時同時飲用茶水的情況,也未見其多發便秘。實際上飲茶本就有促進消化與排便、「解牛羊毒」之功效。茶葉中的茶多酚實際上並不具備如鞣酸一樣強大的凝固蛋白質的能力,稱其為「鞣酸」本身就是不專業的說法。

茶與牛奶

傳聞:茶葉中的草酸會與牛奶中的鈣反應生成草酸鈣,不但減少了人體對鈣質的吸收,還對人體有所毒害。

解毒:茶葉中草酸含量並不高。10g茶葉中含有的草酸,大致會造成人體5毫克鈣元素的吸收——這相當於5克牛奶中的鈣含量。這麼一點點鈣質大家還是損失的起的。人體並不能吸收草酸鈣,如此一來反而會隔絕草酸對人體的傷害,何樂而不為?喜歡喝奶茶的筒子們,大膽開動吧。

?愛紫砂,健康有道,飲茶亦有道!只要您喜歡喝茶,我願以茶相交。加微信 qqcc326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