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一層棉!



暑去寒來,秋風送爽,湛藍高遠的天空,略帶涼意的微風,是否已經感受到秋的腳步在靠近?


秋天,陽氣開始「收斂」,潛藏於內,變化無常的「多事之秋」,人會有秋燥、秋乏、秋愁等表現。


秋天,養生也要順應天時,不同階段對養生的要求不同。

秋三月,養生「三步走」,為冬季健康打好基礎,一年少生病!



《黃帝內經·素問》講:「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使肺氣清,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是指農曆的七月、八月和九月,這三個月的養生重點也略有不同。


秋三月,養生要「三步走」



第一步:初秋,防暑、調脾胃、解秋乏


時間: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曆七月。


此時,養生重點,是要防暑保脾胃。


1、防暑,泡點紫蘇水喝


初秋時節,暑熱仍未完全退去,素有「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之稱。


白天的氣溫還是炎熱的,此時,要注意解暑降溫、預防中暑。


並且,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處事不躁,以防暑熱傷心。


初秋時節,防暑降溫,可以用紫蘇葉泡水,代茶飲。


紫蘇葉,有很強的發汗能力,在初秋時節,用其泡水,可解暑降溫、防熱、祛濕、開胃,更可以預防感冒。



2、調脾胃,煮點粥


初秋時節,雨水較多,濕氣偏盛,濕邪最易傷脾,此時,要注意保護脾胃。


並且,經過了一個「苦夏」,人體的脾胃難免有些虛弱,秋季進補之前,應該先調理脾胃,再進補,可事半功倍。


李時珍認為,粥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

粥能補益陰液,生髮胃津,健脾胃,補虛損,最宜養人。


所以,初秋時節,煮點粥,可調養脾胃。



3、解秋乏,早睡早起,深呼吸


經過了「苦夏」,很多人,一入秋,便會出現昏昏沉沉、睡不醒、渾身疲倦等現象,這是典型的「秋乏」。


應對「秋乏」,首先要注意起居,做到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午休時,可以小睡15-30分鐘的午覺,有助於緩解疲勞狀態。


早起後,可以練習深呼吸,打開陽台上的窗戶,用力的吸收外界清新的空氣,把身體中,堆積一個晚上的濁氣,用力的呼出體外,將會更加有利於維持好自己的精力。



第二步:仲秋,防燥、補肺氣、常秋凍


時間:秋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曆八月。


1、防燥,多喝茶


仲秋時節,草木逐漸乾枯萎黃,人體也表現為「津乾液燥」,如:口鼻咽喉發乾、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


此時,養生重點,要注意防燥。


防秋燥,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多喝茶水


可以自己動手,用人蔘、百合、地節、蒲公英根、苦蕎,做成人蔘地節茶,每日泡水喝,可滋陰潤燥清熱去火,安神助眠。



人蔘,滋陰補生,扶正固本,含有人蔘皂甘,強心氣、補肺氣。

百合,養陰、潤肺、止咳、清熱,養心安神,增強抵抗力。


地節,味甘多脂,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是一味養陰生津的良藥,並且,地節中所含的維生素A,對改善乾裂、粗糙的皮膚狀況有不錯的作用。

苦蕎,清熱降火、消食化滯、涼血消腫、降壓、改善微循環,助力身體健康。


蒲公英,清熱解毒,消炎去火,性質微寒,可改善人蔘滋補容易上火的問題。


五種搭配在一起, 滋陰潤燥,養心安神,是秋季對抗秋燥不錯的飲品。



2、補肺氣,練「呬字訣」


燥邪易傷肺,仲秋時節,一定要注意保護肺部,「呬」字訣,通過練習呼吸吐納,來收斂肺氣,增強和改善肺氣。


「呬字訣」,為六字訣其中之一。


「呬」字訣,與肺相應。口吐「呬」字,具有泄出肺之濁氣、調理肺臟功能的作用。


秋季練習「呬字訣」,有潤肺、養肺、增補肺氣之效,對於各種肺部慢性疾病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呬,讀(si)。


口型:開唇叩齒,舌微頂下齒後。


呼氣,念呬字,兩手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對喉,然後,左右展臂寬胸推掌如鳥張翼。


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重複六次,調息。



3、常秋凍,有「原則」

仲秋時節,氣溫開始下降,雖涼卻不甚寒,正是「秋凍」的好時機。


此時,青壯年,及身體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為越冬打好基礎。

不過,「秋凍」也有原則,需要注意,身體的幾個部位,不宜「秋凍」,需警惕。


脖子不宜「秋凍」,受涼後,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肚臍不宜「秋凍」,肚臍比較薄弱,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易受寒邪侵襲,危害健康。


雙腳不宜「秋凍」,寒從腳下起,腳部寒,則全身寒,機體抵抗力下降,病邪便乘虛而入。


所以,秋凍有「原則」,切莫忽視。



第三步:晚秋,避風寒、控情緒、打「底補」


時間: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1、避風寒,及時添衣


晚秋時節,氣象開始轉寒,不時有寒流侵襲,此時,須及時添衣,避風寒,不再適宜「秋凍」。


寒邪易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和心肌梗死,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尤其要注意及時保暖,以防疾病發作。



2、控情緒,喝花草茶


晚秋時節,一派蕭條之景,很容易導致人情緒低落,出現「悲秋」「傷秋」子情。


此時,要注意調控情緒,調養精神,做到內心寧靜舒暢,切忌悲觀傷感。


多參加戶外活動,或登高遠足,或水中泛舟,或養花垂釣,使秋愁在愉悅之中悄然而去。



若實在沒辦法排解的話,也可以喝點花草茶,幫助調肝、養陰、疏肝、解鬱。


可以用玫瑰花,搭配蒲公英,做成蒲公英玫瑰茶,泡水喝,可以很好的疏肝解鬱,調節心情


肝主疏泄,肝臟健康,則有利於改善心情,蒲公英入肝經,可保肝護肝,有助於肝臟健康。


玫瑰花,藥性溫和,能夠理氣活血、舒肝膽之鬱氣鎮靜、安撫、抗憂鬱


二者搭配在一起,疏肝解鬱,調節改善心情,有不錯的效果。



3、打「底補」,重食療


深秋時節,氣候逐漸變得寒冷,氣溫下降,正是打「底補」的最佳時期。

此時,打「抵補」,調整好脾胃,為冬季進補打好基礎。


作為底補,芡實是最好食選,可用芡實、紅棗、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瘦豬肉、牛肉、雞肉等食用,即能達此目的。


山藥的效果也不錯,同樣可以用來燉肉引補。


選用一些性質平和的食物,對脾胃進行調整,如:百合銀耳羹、薏仁山藥粥、桂圓湯、紅棗燉肘子等。


經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即可放心進補,以此抵禦嚴寒




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麻煩聯繫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