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打不罵管住淘氣寶寶:神奇的「Time Out」教育法整治熊孩子!

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有一種孩子叫「熊孩子」,這可不是一種普通的生物!!!

你別看平日裡ta們總是一副無比可愛的樣子,一言不合便爆發了洪荒之力,以眼淚博同情、以撒潑吸眼球、以打滾換零食的各種惡劣行徑,如果說熊孩子是一種極具殺傷力和破壞力均爆表的生物,一點都不為過……

不禁想問問各位寶媽,你家是否也有這樣的熊孩子?你們如何治?今天呀,芽芽媽和大家一起分享美國家庭的「Time Out」教育法。

什麼是「Time Out」?

相信大家在美國的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都見過這一幕:孩子淘氣、不講理、發脾氣,父母常對他們說「現在,回你的房間去!」

孩子聽到這句話,就算再不甘心、懊惱、氣憤,也會終止自己的行為,去自己的房間裡待著。

是不是有寶媽不禁要問,孩子犯了錯,不懲罰,不教育,讓他回自己的房間有什麼用?

芽芽媽告訴你,這就是美國家長「計時隔離」(Time Out)教育方式。

這是一種能有效規範孩子行為的非暴力教育方法,是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Staats通過長期對兒童行為分析研究而得到的概念。在西方現代育兒教育中非常普及,美國兒科學會AAP也提倡家長使用這種方法正面引導孩子,90%以上的美國家庭都會採取這種方法。

芽芽媽覺得這種教育方式,聽上去就像哈利波特手中的魔杖,輕輕一揮動,就能讓正在肆無忌憚、難以管束的小傢夥立馬轉移到另一個空間,等到他平復了再回來。

「Time Out」,如何操作?

在家裡設置一個專門的Time Out角落,例如客廳的一角,放把小椅子,不要設在寶寶的房間裡,要遠離玩具、繪本和電視,專門給寶寶Time Out用。

上圖就是美國寶寶的「Time Out」專用椅。上寫著:「現在,請想想你自己的行為。不過別忘了,我愛你。」

當寶寶有了不合適的行為時,先給出一個警告,比如「不要打人!」,給寶寶幾秒鐘反應和改正的時間,如果警告無效,這時候就宣布要對他「Time Out」啦!

首先寶媽要先簡單告訴寶寶哪裡做錯了,比如「不要打人,你去冷靜一下」,同時媽媽們要擺出一張嚴肅臉,再把寶寶送到專門的「思過角」,不要理睬,讓寶寶自己平靜一會兒。

剛開始使用Time Out,芽芽媽不建議家長不要離開寶寶太遠,可以坐在一定距離外等待,給孩子一些安全感。

這個時間一般控制在寶寶年齡減二的分鐘數,比如8歲小朋友平靜6分鐘,3歲以內的都是1分鐘。

媽媽們在這段時間要讓寶寶遠離玩具、電視、故事書和其他小朋友,不和他說話,也不要有眼神交流。在保證寶寶安全的同時,要完全忽略,讓時間儘可能的無聊。

當計時結束時,不論寶寶此刻是不是還在發脾氣或者哭鼻子,都要宣布Time Out結束啦。等他完全平靜下來,平和的和寶寶講剛才哪裡做的不對。

順便告訴寶寶,雖然對你Time Out了,但媽媽依然很愛你,你依然是媽媽的好寶寶。

「Time Out」適用於什麼場合?

通常,在寶寶任性發脾氣,爸爸媽媽和寶寶充滿理性的溝通卻無效後,適合採取Time-out。例如孩子多次故意將食物扔到地方,禁止後仍然不聽話,或者是爭搶玩具的過程中打人、咬人。

芽芽媽要告訴各位媽媽,有兩種情況不適合使用「Time Out」

第一種是當寶寶在傷心大哭時,ta應該是受挫折或者失望了。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法是和寶寶肩並肩坐下來,問問寶寶發生了什麼,耐心聽寶寶傾訴。

第二種是寶寶不小心犯錯的情況,不如摔碎了東西。寶寶小的時候好奇心很強,什麼都喜歡探索,什麼都喜歡摸,把東西放在他們能夠觸摸到的地方,就不要怪孩子會打碎。

多大寶寶可以用「Time Out」?

美國兒科學會AAP認為一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採取「Time Out」法。

芽芽媽個人的觀點是,最好在寶寶2歲以後再使用這個方法。這是因為2歲以下的寶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很有限。

如果寶寶不能理解自己為什麼被Time-out,整個操作就失去意義了,不僅孩子不會調整行為,還有可能很傷心,覺得自己不被愛,甚至一直大哭大鬧。

「Time Out」有啥優勢?

說到底,這種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冷靜而非懲罰!

看似是孤立寶寶、讓他們站牆角的一種懲罰方式,但實際上Time-Out的真含是利用這個機會讓正在頑皮或耍脾氣的寶寶冷靜一下。所以必須事先和寶寶講清楚,為什麼要讓他獨處。

當寶寶從隔離中解放之後,要讓他子明白——「爸爸媽媽不是不愛你,而是幫助你規範行為」,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是必要的。

芽芽媽發現,Time Out在西方現代育兒中之所以被廣泛使用,並且非常有效,正是因為寶寶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了足夠多的關注,所以很少有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感覺。

一旦寶寶被「Time Out」,就會對寶寶產生很強的威懾力。可見,要使Time-out奏效,是以愛為基礎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