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所有工作,到最後全都是在拚體力

來源:插座學院

作者:貓哥

圖片:網絡

永遠都不要嘲笑努力,持續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能力,80% 的人都需要這種能力。

不管是什麽工作,到最後,拚的都是體力。

大學畢業剛工作那會兒,聽公司的老同事說這句話時,很不屑,心想「至於麽,也太誇張了吧」。

如今才過去 4 年,在年終高壓工作下,連續兩周加班到凌晨後,我徹底相信了這句話。

還不到 30 歲,已經熬不了夜了。晚上要是加班到凌晨,回到家衝澡時經常感覺要猝死在浴室了,第二天醒來還會頭疼。如果連續一段時間高強度工作,就會特別力不從心,羨慕那些每天精力超級旺盛的人,感覺自己老了,拚不動了。

但其實,不管在什麽行業、從事什麽工作,如果不能持續的拚體力,很難成就一番事業。就連大佬也不例外。

下面這張圖是王健林一天的行程單。

早上 4 點鍾起床,一天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晚上 7 點多還要回辦公室,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而且,王健林不是偶爾這樣拚一天,而是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的高強度工作,持續了多久呢?30 年。

2018 年 1 月 20 日,萬達 30 周年年會,63 歲的王健林當眾落淚了。他說「萬達這 30 年,實在不容易」。

不管是什麽工作,到最後,拚的都是體力,我越來越相信這句話,即便是大佬也不能例外。

你以為那些拚腦力的工作

其實也都在拚體力

腦力勞動,拚到最後其實也都是在拚體力。

我一個月薪 30K+的 90 後朋友,是個百萬級新媒體大號的主管。

我問她,做新媒體這行,是不是要很會寫?

她說:對,要很會寫。不過,很會寫只是入行門檻,更重要的是很能拚,要能 365 天如一日地追熱點、搞內容、做運營、看數據,你要年輕、抗壓,否則你會發現,聰明的乾不過能拚的。

入行第一年,工資只有 5k,但她每天工作 12 小時以上,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公司。下班回家後繼續聽線上課程,周末約同行交流學習、優化社交圈子。

第二年她依然保持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學習,第三年時她就成為了新媒體部門的主管,回過頭來看,另外幾個同事其實學歷比她高、能力也比她強,最後其實是她把別人都拚死了。

按她的話說就是「 拚到最後,環顧四周,只剩自己了。」

再舉個例子。

村上春樹,天賦異稟,誰都不能否認。但村上的長篇、短篇等作品加起來足足有 40 多部,僅靠天賦就能做到麽?

村上在決定寫小說後,有時候鑽進書房閉關就是一年,由於缺乏運動,身體吃不消,精力也很難長久保持在一個高昂的狀態。

於是在 1982 年,33 歲的村上系緊鞋帶,開始了每天 1 小時的長跑,一跑就是 30 多年。長跑不僅讓他戒煙成功,還給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靈氣和頭腦,讓他能保證每天凌晨 4 點起床,堅持寫作五六個小時。

在村上的眼裡,寫作並不只靠那 1% 的天賦,還是一項「徹底的體力勞動」,靠的是 99% 的汗水。

就連程式員也是一個靠拚體力才能勝出的工作。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就是程式員出身。2005 年大學畢業後,張一鳴進入酷訊,與他同時進入的,還有 2 個清華電腦系博士,而唯有張一鳴,在第二年升任主管,手下四五十人。

跟清華博士相比,張一鳴不是技術最好的,也不是最有經驗的,但在酷訊的兩年間,他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回到家後繼續編程、學習。就是這樣持續的拚命、精進,讓張一鳴一年後脫穎而出。

想要成為高管,你要拚體力,成為高管後,你更要拚體力。

雷軍有一次去韓國出差,拜訪了三星的 3 個副社長,聊完合作,他問人家幾點起床。

結果發現,兩個副社長是早上 6:30 上班,另外一個是 5 點,先去辦公室跑步 1 小時再工作,晚上 6 點下班,但一般要應酬到 10 點左右。

而雷軍本人,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 16 小時,早上 9:00 到公司,經常凌晨一兩點才離開。

事業上最痛苦的,不是能力匹配不上欲望,而是你有夢想,也有能力,但是你不想拚、不敢拚、不能持續拚。

沒有牛逼的背景

只能靠後天的拚命

何猷君,95 後,不僅人長得帥,還參加《最強大腦》多次奪冠。但你要知道,他爸是賭王何鴻燊,他媽是梁安琪,你要知道他的家庭背景、成長背景和教育背景。

竇靖童,19 歲發行第一張專輯,年輕出道、代言大牌,但背後是王菲和竇唯的強大基因,娛樂圈資源以及你不知道的財力支撐。

嚴昊,85 後,太平洋建設董事局主席,2017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 50 位商界領袖。但你知道他怎麽評價自己麽?

他說:我的人生就是三個字,生得好。

他爸是全球華人第一狂人嚴介和,曾從教從政十年,官商領袖十年,私營老闆十年,歷任國有、外資、集體、民營、上市公司「掌門」,先後成就了上百家企業。

所以,有時候,不是你想不想拚命的問題,而是除了拚命,你還能拚什麽?

韓寒在今年年初發文,「叛變」了當初退學的自己,令坊間看客一片嘩然,他說:

「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

韓寒是個天才,中學時代便寫出暢銷千萬冊的《三重門》,成名後玩賽車,拿下 5 次中國汽車拉力賽全國總冠軍,再轉行做導演,票房飛起 10 億 +。

韓寒一次次用令人瞠目結舌的成功,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不落神話。他反駁「讀書無用論」,看上去是在反省自己,其實是在點醒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你們不是我這樣的天才,沒有隨隨便便退學的資本,就不要偷懶,要踏實努力。

韓寒同時替我們慶幸,慶幸這是一個階級還沒有固化的時代,普通人仍然可能通過奮鬥前往更高的地方。

對於沒有好的家庭背景、沒有天才頭腦的我們來說,永遠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夠拚了,因為持久的拚命工作是我們唯一的機會。

職場是場馬拉松

拚體力拚的是持久力

畢業後加入一家公司,並不代表你職業生涯的製高/低點。它隻代表你當下的能力,暫時匹配到這樣的起點。

人的職場壽命長達 40 年,是一場超級馬拉松,拚的不是開始時誰更快,拚的是持久的耐力,看誰能拚到最後。

文章開頭的那位朋友,和同事都從月薪 5k 的起點出發, 最開始人人都攢著一股勁,熬夜追熱點,彼此之間誰也不服氣。

不出半年,開始有人叫苦叫累,比起追熱點發稿子,寧願多睡幾小時懶覺,而她不僅修煉到筆若懸河,攢下來的資料庫都夠自己開好幾個公眾號了。

現在,她自己報名線上課程、提升業務水準的事被上級知道,不僅給她報銷了課程費用,還升職為內容總監。而其他人,有的已經跳槽,有的還在原地。

她不是能力最好的,但只有她把入職頭 3 個月的乾勁延續了 3 年。

想要超過比你有背景、比你更聰明、更有經驗的人,你只有比他更拚命、更持久的付出。

京東在招管培生時就會著重考察這一點,劉強東說,拚三個月、五個月容易,很多應屆生都能做到,但持續的拚三年、五年、十年就很難。誰能拚到最後,誰就贏了。

一年風光靠的是三分鐘熱血,十年登頂靠的是熱血難涼。職場是場馬拉松,拚的就是持久力。

持續拚體力的背後

是你對成功極度渴望

最早的一批 90 後已經快 30 歲,最早的一批 80 後已經快 40 歲了。

奇怪的是,無論 90 後還是 80 後,「養生」都成了熱點話題。所謂「養生」,不外乎「吃完冰淇淋喝熱水、跑步機上啃雞腿;熬夜眼霜加面膜,貼暖寶寶露大腿」。

很「佛系」,但很自欺欺人。

為什麽很多人在職場上無法持續地拚命呢?

因為你對目標的達成不夠敬畏,因為你對成功沒有極度的渴望,因為你對一件事做成做不成太無所謂。

說到持續地拚命,我第一個能想到的是雷軍。

雷軍 23 歲大學畢業入職金山,每天工作 16 小時,一周七天不休息,從程式員一直做到 CEO,一份工作做了 16 年,從金山辭職時已經 38 歲。

為什麽雷軍能數十年如一日地拚命?

因為他對成功極度渴望。

2010 年的一天,雷軍和好友梁寧見面,雷軍說他前兩天注冊了個公司,打算創業了。梁寧問他做什麽,雷軍說:不告訴你。

梁寧很生氣,說:你告訴我你要創業,又不告訴我做什麽,你會聊天麽?

雷軍說:唉,如果做好了,你自然會知道。如果做砸了,唉...... 只是剛把公司注冊完,就要開幹了,心情激動,想說說。

那年,雷軍悄悄成立公司,然後以第三方名義開發 MIUI 系統,甚至在招聘時都不說他是真正的老闆。

創業一年後,雷軍開了一個小型的媒體溝通會,宣布了兩件事,第一個是 MIUI 是雷軍做的,第二個是小米下個月推出手機。

雷軍對著現場的十幾個記者說了兩次:我有點害怕失敗。

這就是為什麽雷軍能小米創業 8 年後,依然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這就是為什麽他能數十年如一日地拚,因為他「有點害怕失敗」,因為他對成功極度渴望。

如果你想在職業上、事業上取得成就,你就要明白,所有工作,到最後都是在拚體力,如果你不能持久地付出,你就很難獲得超過常人的成就。而持續付出的根本動力,來源於你對目標達成足夠在意,對事業成功極度渴望。

為了實現目標,你會獲得做所有不喜歡之事的毅力,這種毅力能夠帶來長期奮鬥的動力,讓你在疲倦和迷茫時抖擻精神,對成功、為未來、對人生看得更深更遠,更渴望在有限的青春裡,完全釋放個體的能量。

你對成功極度渴望,心裡自然會有一團火在燃燒。

你看到更長遠人生的目標,就能與當下的辛苦握手言和。

永遠都不要嘲笑努力,持續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能力,80% 的人都需要這種能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