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邊檢收取小費?遊客要拿出說“No”的勇氣

王鍾的 時評作者

4月21日,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官方微博公布了一封群眾來信,來信講述了一位中國遊客從老撾回國時被對方口岸執法人員強要“小費”的遭遇。外交部領事司回應稱,已經就相關情況與老撾方進行核實,並向老撾方面表明中方立場和關切。

小費制度是很多國家和地區服務業約定成俗的傳統。顧客視實際服務滿意度,向服務人員支付高低不等的小費。在實施小費製的國家,小費是服務人員正常收入的一部分,遊客自然也要入鄉隨俗,為服務支付一定費用。實施小費制度,凸顯了服務的價值,也刺激服務人員提高服務水準。

但是,哪怕在實施小費制度的國家和地區,收取小費的主體也是有嚴格限制的——政府公職人員自然不在其中。眾所周知,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務員都由納稅人供養,政府對公眾(包括外國公民)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標準。

因此,邊檢工作人員向遊客索取所謂的“小費”,其實等同於公職人員的公然勒索。對於這種情況,不光所在國家有責任和義務加強規範,出入境的遊客也應該主動抵製,而不是盲目順從。

不久以前,筆者在東南亞某國結束旅行,準備回國時,在機場的邊檢櫃台前排隊。一位工作人員主動用中文詢問筆者是否是中國人,得到筆者肯定的回答以後,引導筆者離開原來的隊伍,到旁邊一個櫃台前。因為當時排隊遊客較多,筆者一時還以為這是工作人員的好意。結果,等到筆者把護照交給邊檢工作人員時,對方卻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跟筆者要“小費”。筆者這才恍然大悟,並迅速地說了句“No”,對方又看了看筆者的護照,只好怏怏放筆者過關。

在幾次東南亞的旅行經歷中,筆者不止一次遇到過類似情況。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筆者的個人觀察,還是網絡論壇上對邊檢人員收取“小費”的討論,都指向一個共同的事實——中國遊客是這種非法收費的最大受害者,而長著白種人面孔的西方遊客,卻很少碰到這種遭遇。邊檢向遊客勒索,固然反映了當地不良吏治生態,但針對中國遊客的“看人下菜”,不乏更多的值得反思之處。

壞習慣是培養而成的,誰也說不清楚從什麽時候開始,邊檢人員向中國遊客收“小費”成了某些東南亞國家的傳統,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旅行團和隨團導遊助長了這一不良風氣。很多旅行社為了省事,會誤導遊客,讓遊客認為向邊檢人員支付“小費”是當地的習慣。某些當地導遊甚至有可能與邊檢人員達成“合謀”,慫恿遊客支付“小費”,背地裡則暗藏著見不得人的利益勾兌。

某些國家的邊檢人員向遊客收取“小費”,還利用了旅行團成員之間互不信任的心理。一些支付“小費”的遊客,會抱怨因為某些堅決不支付的遊客耽誤自己的行程。相比之下,以自由行為主的西方遊客,因為旅行經驗充分,維權意識強,也就較少地出現被勒索“小費”的情況。

此次,外交部為我國公民的不公正待遇介入維權,履行了維護我國公民利益的職責。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國與國之間在外交層面的交涉,還需要中國遊客和旅行機構提高維權意識,主動抵製不法行為。尤其對於旅行社,應該從維護遊客正當權益的立場出發,提醒遊客邊檢人員沒有收取小費的權利,更不能為了自己省事而與不法邊檢人員同流合汙。

中國遊客被外國邊檢人員強行索取“小費”,是海外旅遊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異化場景。它與我國遊客的旅遊模式、旅行習慣和維權心態,都有著普遍而千絲萬縷的聯繫。隨著我國國力的強盛,我國在對外交往過程中的話語權不斷提升,國家維護公民海外權益的能力越來越強。我國公民要養成“大國公民心態”,在海外旅行時,時刻記住背後那個強大的祖國,對所有不公正的遭遇果斷說“No”。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