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研究發現新冠致孕中期流產:胎兒屍檢無畸形核酸陰性,胎盤陽性

新冠疫情暴發後,孕婦感染便是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此前的研究普遍認為尚無母嬰垂直傳播證據。然而除母嬰垂直傳播外,科學界也在關注其他潛在不利影響,這些影響同樣性命攸關。比如最新的研究顯示,COVID-19存在誘發胎盤病理學的可能性,並引發孕中期流產。

以上結論來自頂級學術期刊《美國醫學學會雜誌》(JAMA)當地時間4月30日在線發表的一份研究。瑞士洛桑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微生物研究所、病理研究所團隊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Second-Trimester Miscarriage in a Pregnant Woman With SARS-CoV-2 Infection”,報告一名COVID-19孕婦在妊娠中期流產的病例。

此次報告病例中的報告中的這名孕婦28歲,肥胖,為初孕者。她於妊娠19周時出現發熱(39.2°C)、肌肉痛、疲勞、輕度吞咽疼痛、腹瀉和乾咳2天,鼻咽拭子對SARS-CoV-2呈陽性。該名孕婦接受了口服對乙酰氨基酚治療,出院回家。

2天后,也就是2020年3月20日,該孕婦出現了嚴重的子宮收縮、發燒,症狀沒有改善,沒有發現任何肺炎的跡象。陰道檢查顯示宮頸5厘米擴張、胎膜鼓脹。同時胎動活躍,胎兒心動過速(180/分鐘),超聲檢查則顯示胎兒形態、生長及羊水正常。

分娩開始前,醫生對她使用預防性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進行了局部麻醉。在整個分娩過程中,孕婦都戴著口罩,兩名SARS-CoV-2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的醫護人員也均戴好口罩。經產道分娩10小時後分娩出死胎。

獲得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準和書面知情同意後,研究團隊採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檢測SARS-CoV-2,培養物檢測病原菌,對來自母親、胎兒和胎盤的樣本進行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淋病奈瑟氏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人型支原體(Mycoplasma hominis)和解脲脲原體(Ureaplasma urealyticum)的PCR檢測。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還由2名有經驗的圍產期病理學家進行了胎盤組織學檢查和胎兒屍體解剖。對胎盤進行蘇木精-伊紅、髓過氧化物酶免疫組化、革蘭氏染色和高碘酸-希夫(PAS)染色。

結果顯示,在分娩過程中采集的羊水和陰道拭子對SARS-CoV-2和細菌感染檢測呈陰性(表)。在出生後幾分鐘內從腋窩、口腔、胎糞和胎兒血液中提取的拭子檢測對SARS-CoV-2和細菌感染均呈陰性。胎兒屍檢(autopsy)未見畸形,胎兒肺、肝、胸腺活檢(biopsies)對SARS-CoV-2均為陰性。

在胎盤檢測方面,胎盤娩出後幾分鐘內,研究團隊用無菌手術刀對胎盤的表面進行消毒和處理,進行了2次拭子檢測和活檢(接近臍帶和周圍邊緣)。結果顯示細菌感染呈陰性,但SARS-CoV-2呈陽性。24小時後,胎盤對SARS-CoV-2仍呈陽性反應。在48小時時,母體血液、尿液和陰道拭子均為SARS-CoV-2陰性,而鼻咽拭子仍為陽性。

A、絨毛膜下隙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提示急性絨毛膜下炎症(蘇木精-伊紅×20)。B、絨毛間纖維蛋白沉積增多,合胞體結增多(蘇木精-伊紅×10)。C、臍帶炎 (蘇木精-伊紅×20)。D、中性粒細胞特異性染色臍帶炎(髓過氧化物酶免疫組化×20)。

胎盤組織學表現為絨毛膜下隙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混合炎性浸潤,非特異性絨毛間纖維蛋白沉積增加。臍帶結締組織炎症,提示胎兒有炎症反應增加。胎盤革蘭氏染色和高碘酸-希夫(PAS)染色、PCR和培養物均未發現任何細菌或真菌感染。

研究團隊在討論環節指出,本例COVID-19孕婦在妊娠中期流產與胎盤感染SARS-CoV-2有關,胎盤中的病毒學發現支持了這一觀點。

他們分析,在分娩、采樣或實驗室評估時發生汙染的可能性不大,因為所有其他拭子對SARS-CoV-2均呈陰性。目前也還沒有發現其他導致胎兒死亡的原因。

當然,該病例同樣沒有得出垂直傳播的證據,但考慮到胎兒發育階段以及母親感染時間短,研究團隊提到,“胎兒未檢測到病毒並不令人驚訝,SARS-CoV-2是否穿過胎盤屏障值得進一步研究。”

研究團隊也提到該研究的局限性,包括單個病例和不能排除的其他流產原因,如自發性早產、宮頸功能不全或未被發現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細菌感染。

研究團隊援引此前的研究提到,在感染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V)的孕婦中,有40%的孕婦因胎盤感染而導致急慢性胎盤功能不全,從而導致流產或胎兒生長受限。

他們提醒,有必要對COVID-19孕婦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定SARS-CoV-2是否會導致類似的不良結果。

實際上,圍繞新冠病毒感染孕產婦的研究並不在少數。早在當地時間2月10日,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夏世文等人在《兒科轉化研究》(translational pediatrics)發表了首篇針對中國新生兒新冠病毒肺炎感染的相關研究,回顧研究了2020年1月20日至2月5日在湖北省內5家醫院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9例孕產婦(1例為雙胎)分娩的10例新生兒,分析其臨床特點及轉歸。

夏世文等人通過研究發現,母親圍生期感染新冠肺炎對新生兒可能存在不良影響,如早產、胎兒宮內窘迫、呼吸窘迫、血小板減少伴肝功能異常甚至死亡等,暫未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存在母嬰垂直傳播的證據。

隨後的當地時間2月12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張元珍教授、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醫學病毒研究所侯煒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慧霞教授領銜的合作團隊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研究,回顧了9例妊娠期COVID-19感染的臨床特徵,並探討了宮內垂直傳播潛力。他們的結論相對樂觀,認為9例臨床症狀和其他患者類似,新生兒經剖腹產均活產。同時指出,對孕晚期孕婦來說,尚無證據提示新冠病毒可以經宮內垂直傳播對新生兒和胎兒產生不良影響。

針對張元珍等人的這項研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援鄂國家醫療隊成員喬傑還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同期發表了評論文章,她提到,以往的研究表明,妊娠期SARS與孕產婦和新生兒不良併發症的高發生率相關,如自發性流產、早產、宮內生長受限、氣管內插管、重症監護病房入院、腎功能衰竭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障礙等。然而,在張元珍等人的這項最新研究中,孕產婦和新生兒的不良併發症要少於SARS感染孕婦。

喬傑還提到,在已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的孕婦中報告的臨床特徵與在一般確診人群相似,這表明與SARS病毒感染相比,新冠病毒感染的臨床病程和結局相對樂觀。

當地時間3月4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禹標教授等人在《Journal of Infec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則分析了13名武漢市以外的孕婦,其中2例不足28周,11例為孕晚期,所有孕婦均沒有基礎疾病。這13例孕婦中有3例治療後情況好轉並出院,其余10例均進行了剖宮產。10例剖宮產中有5例是由於妊娠併發症緊急實施,包括胎兒窘迫(3例)、胎膜早破(1例)和死胎(1例)。所有13例孕婦中6例(46%)在妊娠32-36周時發生早產。

郭禹標等人認為,這些圍產期併發症可以歸因於病毒感染和生理變化,降低了孕婦在妊娠後期缺氧耐受。不過他們同樣指出,在9例活產中沒有觀察到嚴重的新生兒窒息,也沒有發現垂直傳播。

論文鏈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65616?resultClick=1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