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閉症兒童融合教育難題:有試點學校老師“訴苦”管不過來

自閉症兒童等殘障兒童的教育問題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9年的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就該問題指出,相關政策並不缺少,但還有待落實。

七部門2017年印發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要全面推進融合教育,加大力度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

澎湃新聞近日採訪發現,多地學校正在試點針對自閉症兒童的融合教育,這些學校積累經驗的同時,也面臨師資缺乏、教師精力有限等方面的難題。

據中新網4月2日報導,五彩鹿自閉症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3》稱,中國自閉症發病率達0.7%,目前已約有超1000萬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

無法待在普通幼兒園

張德俊(化名)的外孫岩岩今年6歲左右,2歲左右時,他被確診為自閉症。

“女兒、女婿不接受,就覺得小孩沒什麽問題,要吃要喝自己弄,還會看書,不認識的字,就讓媽媽讀,只是不聽話,比較調皮,不會說話。”張德俊說,女兒女婿在南京某高校任教,怕被別人“戴著有色眼鏡看”。

直到上了幼兒園,問題逐步暴露。張德俊說,岩岩上幼兒園中班後仍不會說話,被其他孩子欺負,接著“會發生衝突”,於是在家裡歇了一年。

2018年9月,岩岩回到幼兒園上大班,問題更加嚴重了。“上課根本不聽老師的,整個幼兒園到處玩,誰也管不住。”應老師要求,張德俊不得不去“陪讀”,陪了半個月,發現“確實無法待下去了”。

“老師的話他不聽,讓他講話低聲一點,他卻更再高聲了,就對著乾。旁邊小孩也不能坐在一起,坐一起他就去惹人家——好一點就推一下,不好的時候就一腳,板凳踢翻,和人家打架。”張德俊說,班上孩子大部分家長都能理解,但也有個別家長有意見。

他回憶,一名家長曾去園長處“告狀”,質問園方為何把自閉症小孩和普通小孩“放在一起”。園長回復,任何兒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辦幼兒園不能歧視。

但張德俊明白,孩子得接受正規的乾預、訓練。

幾個月前,輾轉了多家乾預機構後,岩岩來到了南京漢北街上的愛德兒童發展中心,“入讀”融合班。“在這裡接受教育後,小孩守規矩多了,知道上課要坐著聽老師講,也會排隊、做操。”張德俊說,剛來時,岩岩什麽都不會,現在知道畫畫了。

張德俊希望岩岩未來能夠升入普通小學,“大不了再去陪讀幾年”。但現實是,自閉症孩子進入普通中小學可能並不那麽容易。

上小學前的準備

岩岩進入的“融合班”,是愛德兒童發展中心為幫助自閉症兒童進入普通小學進行的嘗試。

該中心負責人陳薇(化名)將“融合班”視為自閉症兒童的“學前準備”。她說,自閉症孩子到普通學校會不適應,比如上課要坐好,眼睛看黑板,回答問題先舉手等最為基本的事情也很難做好。

“融合班”目前有8名自閉症兒童,班主任徐玉蘭(化名)介紹,他們為孩子們準備的課程包括社交溝通課、體育活動課、“個人工作系統”課等,也有學前階段的語文、數學課程。“參考的是普通學校的教學模式,比如上課答問要舉手、課後交作業。”

訓練社交能力和規則意識是重點。3月中旬,澎湃新聞在“融合教室”裡看到,8名自閉症孩童挨個兒向訪客“問好”。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站起來,走到初次見面的陌生人面前,叫出對方的名字,問好,然後作自我介紹,伸出手來跟對方象徵性地“碰碰”,算是握手,接著回到座位。

對於這些自閉症小孩來說,整個過程似乎很艱難,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要“用力”。而自閉症的主要表現,即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

現在,徐玉蘭每個星期都會抽出時間前往數所試點融合教育的普通小學,為一些自閉症學生提供評估和指導。她發現,在社交、遊戲等方面,自閉症學生“沒有辦法融入”集體中。“(社交)能力比較缺失。”徐玉蘭認為,“融合班”要做的就是為自閉症小孩“打下基礎”,“學會與人交流,應對、處理不同情景下的困難”。

讓自閉症兒童等殘障兒童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被稱為融合教育。致力於融合教育研究的專家,北師大特殊教育系教授、特殊教育研究所副主任鄧猛曾在接受人民政協報採訪時認為,融合教育是孤獨症兒童走向成功道路的主要途徑,且應從學前階段抓起。及時的幫助和乾預有益於這些孩子將來的發展。

而在學前階段的融合教育,青島“幸福之家”融合幼兒園園長劉樹芹已探索了將近15年。在這個幼兒園裡,已有140餘名自閉症兒童,同時也有一百多名普通孩子就讀。每一個自閉症孩子都會和一個普通孩子“結對”,在集體中相互影響:自閉症孩子學會規則意識、增進社交能力,而普通孩子變得更有愛心和社會責任感。

“倘若(自閉症小孩)連規則意識都沒有,總是破壞課堂秩序,學校再接納你,你能融入嗎?”劉樹芹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重要的不是教了自閉症小孩多少知識,而是將他們培養成社會人,有自己的角色認知。

比較而來的家長焦慮

在政策的推動下,目前南京、廣州等一些地方已有接納自閉症學生,試點融合教育的學校。

“比如南京市有一些指定的‘隨班就讀’試點學校。在學區內的自閉症孩子有機會直接入讀,但不在學區內的,就要面試。”陳薇說,現實是,很多孩子闖不過面試這關。

即便順利進入普通學校就讀,也會面臨新的“難題”。“有些學校不接受家長陪讀,小孩子又不能獨立適應課堂,不配合、有情緒,會對其他孩子造成影響。而現有條件下,學校又無法專門配備特教老師輔助。”陳薇坦承,她接觸的案例中,一些孩子一旦無法“融入”,很有可能會被“勸退”。

部分普通孩子家長也不滿意,向學校施壓,校方或老師則找自閉症孩子家長“談話”。“家長經常被老師叫去談話,心理壓力肯定很大,自己也接受不了,會覺得孩子在學校被邊緣化了。”陳薇說。

對青島“幸福之家”融合幼兒園畢業、升入普通學校的學生,劉樹芹都會定期“跟蹤了解情況”。她認為,很多時候,自閉症學生家長的壓力來自“比較”。“會很在意自家孩子的成績,擔心比不上人家。”劉樹芹常相勸,進入普校首先要“注重規則意識的培養”。

但家長的“焦慮”很難紓解。王英(化名)的孩子在“幸福之家”幼兒園同其他普通孩子成為了朋友,但對於未來,王英仍有些迷茫。“我們想嘗試送他去普通學校,但這很難。如果孩子什麽都聽不懂,混到二、三年級就會被落下。”王英說。“不如轉到特殊學校,讓他有快樂的生活,學學烘焙、插花,懂點社會規則,比如公共場合要安靜,走路要走斑馬線。”

“不排斥,但確實存在困難”

黨紅妮曾在商洛市普通小學做過幾年數學老師,此後半路“出家”,轉到特殊學校任教,現為商洛市特教學校副校長,這段經歷令她更能明白“融合教育”實踐的難點。在她看來,普通學校“苦惱”很多,而比較大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專業的教師,二是缺乏專業的設施。

“‘融合’發生在普通班級裡,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專業的老師做一些指導。”黨紅妮說。

對此,青島一所小學校長直言,當地外來人口增長很快,教師大量缺編,“在普校招特殊學生,按特教標準根本顧不了,不論是安全還是學習”。

該校長稱,若有自閉症等特殊兒童申請就讀,學校會根據實際情況處理:智力稍微弱點,安排隨班就讀,特教中心有老師定期跟上;但如果“能目測看出有問題的”,會勸家長去檢查,建議去特殊學校。

“(我們)沒有專業教師及專門輔助手段,(招他們進來就)是害孩子。”這名校長說。

“融合不是簡單地把兩個群體的孩子放在一間教室裡生活、遊戲、上課,而要實現教育目標、內容、形式等方面的融合。”劉樹芹認為,避免融合教育‘融而不合”,需要一個“對於自閉症兒童高度接納和包容和環境”,以及特教老師和普教老師的協同合作,針對特殊兒童的需求制定個性化教育。

而這些,都需要專業人員及設施的支持。劉樹芹認為,普校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這也應是“融合的一種形式”。

“但目前來說,(大部分普校)還沒有達到這樣的條件,無論是硬體設施,還是師資力量。”劉樹芹曾對來自青島普通學校的骨乾教師進行過“融合專題培訓”,一些老師反映,面對自閉症等特殊群體學生,他們最初往往陷入“迷茫”。“作為教育工作者,不會刻意不收這個孩子,只是不知道該怎麽做,會覺得很困擾。”

培訓普校老師並不能解決師資問題。“他們(普校老師)會說,雖然了解了(融合教育相關知識),可是我們沒有那麽大的能力,班裡40多個孩子(管不過來)。”劉樹芹說。

徐玉蘭對此深有感觸。2018年,南京市秦淮區6所普校試點“隨班就讀”,特殊教育資源教室有了,但缺少特教老師。愛德兒童發展中心作為社會力量介入,為就讀普校的特殊兒童提供個性化服務。作為中心“主力”特教老師,徐玉蘭每周需要走訪3個普校。不少老師向她“訴苦”,稱並不排斥自閉症小孩進入學校,會盡最大努力去實踐“融合教育”,但確實存在困難。

徐玉蘭舉例,一個自閉症孩子上課時可能會四處走動,或是“到處翻東西”,幾十個學生在,普通學校老師“想管,又沒有時間”,不少老師只得將孩子座位安排在講台附近,或課後“磨出時間來教”。

黨紅妮也曾對普校老師做過“融合教育”主題培訓。她說,普校老師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專業基礎以及精力,“不知道用哪一種方法來幫助孩子們提高,或對學生進行評價”。

“政策有了,如何落實?”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及,調研發現,由於缺乏統一的評估手段和仲裁措施,一些特殊需要孩子申請入學被拒絕後,家長可能放棄繼續爭取,孩子最終失學。

2017年修訂的《殘疾人教育條例》及《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中,均提出“建立跨部門的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建立殘疾兒童入學評估機制”。“但是,很多地區沒有落實。”邰麗華稱。

邰麗華說,比如輕度自閉症兒童,智力跟正常孩子一樣,完全有條件進入普通學校接受融合教育。“現在政策有了,很多地方也開始重視,但是如何才能趕快落實到孩子們身上?”

黨紅妮稱,對自閉症等特殊兒童的評估,涉及認知、運動、語言、交際等多種能力。據她了解,陝西部分縣、區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已有“雛形”,但“比較偏遠的地區,受專業水準限制,評估或難做到權威”。

黨紅妮認為,對於特殊孩子的教育,應以“隨班就讀”的融合教育為主,特殊學校教育及“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為輔。按照政策,縣級以上政府建立特殊教育專家委員會,“確定特殊小孩教育安置方式”。

“一般來說,(殘疾狀況)輕度的或中度的,都可以進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重度的則進入特殊教育學校,極重度的或生活需要專門護理的,則‘送教上門’,或遠程教育。”黨紅妮說。

在華中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家孫玉梅看來,北上廣等發達地區融合教育發展較好,有行政或專業的社會力量推動,內陸地區則相對“弱些”,多靠家長倡導。但就自閉症兒童教育的整體發展來說,政策“越來越好”,支持力度在增強,尤其今年全國兩會不少代表委員提及“自閉症”,說明社會愈加關注這一群體。

“融合教育問題複雜,一下子完全解決較難,國家大力支持,各地也在慢慢探索。諸如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區的融合教育已有‘示範效應’,相信未來氛圍也會越來越好。”但孫玉梅認為,沒有專業化的師資隊伍、配套設施和針對性課程,也很難做融合教育。

“師資還是比較欠缺的。”孫玉梅說,這一問題亟需解決。

“對於我們民間機構來講,最大的問題就是招聘特教老師。” 陳薇對此體會頗深,稱很多特教師范生畢業後另謀去處。

“這個行業賺錢少、付出多、挫敗感強。”陳薇說,因為“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很多人做著做著就做不下去了。“一個專業特教老師成長為獨當一面,至少需要三年。但有時候,堅持不到三年就放棄了。”

國家教育部門對特殊教育正越來越重視。

據教育部官網2015年11月發布的特殊教育專題評估報告,特殊教育所關注殘疾兒童的障礙類別不均衡。除視力、聽力和智力三類殘疾兒童,自閉症、腦癱和多重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情況堪憂。

到了2017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與第一期提升計劃相比,入學率要求從90%提升至95%,針對的殘障兒童少年類別有所擴大,從視力聽力和智力方面的殘疾兒童擴大到包括自閉症、腦癱、多重殘疾等所有適齡殘障兒童。

該計劃提出,要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乾、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普通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責任共擔、資源共享、相互支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