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詠去世:抗生素如何摧毀你的免疫系統?

李詠 原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

1968年生,1998年開始出任中央電視台主持人,主持節目有《幸運52》《非常6+1》《夢想中國》《詠樂匯》等。2013年辭職。

導讀

抗生素會把好菌壞菌全都一網打盡,永久性地改變免疫功能和神經系統。濫用抗生素會導致孩子遭受真菌感染,誘發濕疹、過敏、哮喘等疾病;尤其三歲以下小孩處於生長髮育期,一些器官組織尚未發展成熟,更容易受到抗生素的永久傷害。

▲李詠在中央電視台「3·15之夜」節目講述抗生素的危害

在我們講解免疫力之前,先給大家講一個常見的病——感冒。

在中醫當中,感冒被稱為「萬病之源」,因為感冒治療不當,就會演變為多種病症。現在大家感冒發高燒,第一個想法就是退燒,醫院裡退燒最快的方法是什麼?就是打針、點滴,最普遍的就是到醫院掛三天點滴。掛點滴是中國人用得最多的治療手段,到了醫院不管什麼病,先掛上三天點滴再說。

大家可以做一個試驗,買兩個氣球,一個氣球不要吹,一個氣球吹起來之後再將氣放掉。你會發現,吹過的氣球它的皮就會鬆、薄了。打點滴就是將液體打入靜脈中,打點滴最少要打三天,一天兩瓶。感冒一般是一年春秋兩次,這樣靜脈反覆的收縮、膨脹,多年下來血管壁就薄了,十年、二十年後遇上大事,一著急上火,血脈一衝就破,形成心腦血管疾病。

打點滴是中國人發明的嗎?它是西方國家發明的。如果有親戚朋友在外國的朋友,可以去問一下,西方國家的醫院治療一般的感冒發燒有打點滴的嗎?為什麼外國人發明的東西他們幾乎不用?

大家知道中國腦瘀血病人最小的年齡是多大嗎?只有8個月,這樣的小孩我見太多了。大家都知道,一歲以前的小孩感冒發燒不能吃藥,到了醫院只能打點滴,在小腦袋上剃光的地方打。孩子這麼小的腦袋,點滴瓶都比腦袋還大,這麼多的液體往裡面打,大家想過後果嗎?為什麼小孩子會經常脾氣暴躁?小的時候如果經常感冒發燒,遇上事一著急、一上火就是腦瘀血。

為什麼現在中國的女性,二、三十歲滿臉是褶?你問她們是不是一不舒服就去掛吊瓶?點滴是直接進入靜脈的,剛輸完的時候,毛細血管水分多了,皮膚看起來特別漂亮,可過兩天水分被吸收了,皮膚又乾了。老是這樣充水膨脹,收縮,常年下來皮膚就變得鬆弛了。

看到這裡,你就知道長期點滴的後患有多大。有人說,我從來不點滴,感冒隻吃藥。吃藥的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這回感冒了,吃這個牌子的葯管用,下回感冒還吃這個牌子就不管用了,要換個另外的牌子,下回再感冒再換。你會發現,很多人換來換去,最後把市面上所有牌子的感冒藥都吃遍了。大家可以做一項調查,到馬路上去找10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到醫院給他們照腦CT,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小腦萎縮。大家是否記得幾年前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插播的一段:國家衛生部緊急通知,所有含有PPA成分的藥物必須撤下櫃檯,而當時大部分的感冒藥中都含有PPA。大家知道它的潛伏期和副作用是什麼嗎?

PPA的潛伏期是10年,它最大的危害是會導致小腦萎縮,後期發展下去就是老年癡呆。可憐的是大家天天吃這些葯,已經吃了10年了,才發現潛伏的危險啟動了。大家想會不會在十年後,有一天國家又告訴你,藥物中還含有「APP」的東西不能用,潛伏期又是十年。很多藥物對人體的傷害是很可怕的,一般人並不理解這些知識。大家認為感冒了,吃藥就可以了,白白給藥廠當了十年的實驗品,還落個後遺症。可悲啊!

大家記得中國人三十年前感冒的時候是怎麼辦的嗎?不就是家裡切一點薑末,加一點紅糖一起煮開了喝下去,晚上再做一碗掛面湯吃,蓋好被子睡個覺就沒有事了。

可現在誰還知道感冒是怎麼回事,該怎麼處理?有人說現在的感冒病毒變異了,你想想,細菌是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到的東西,它都能變異了,人怎麼還沒有變,那人類是不是該被淘汰了?問題不在病毒身上,是由於人體的免疫力下降了,只是因為我們的知識沒有到位,才造成人們對自己的傷害。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一套完美的防禦系統,那就是免疫力,它隨時都處在絕佳的「攻防」狀態,幫助抵抗外來的入侵者。

人體有超過80%的免疫功能建構在腸道中的菌群平衡上,自嬰兒出生後攝取初乳開始,腸道中的菌群便逐漸發揮作用,免疫功能也由此啟動;糟糕的是,如果為了「預防感染」而給予孩子抗生素,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美國有醫師指出,一整個抗生素療程可能造成有益菌無法修復的損傷,長期下來也會降低人們對疾病與感染的抵抗力,得花費數年時間採用特定營養素和益生菌療法才能讓身體趨於正常;且過度使用抗生素會大幅增長肥胖、第一型糖尿病、發炎性大腸疾病的發生率。

有益菌除了是防禦的衛兵,也是移除體內重金屬的幫手,一旦讓壞菌佔得優勢,腸壁出現漏洞,細菌、過敏原得以入侵血液,將會使已經削弱的免疫系統責任更為加重。

過去抗生素被吹捧成人類救星,如今卻使人們付出罹患各種慢性疾病或癌症的代價。■

世衛組織警告:1/3的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合理用藥


▲中國科協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孩子生病後,近30%的家長自作主張給孩子服用減量的成人藥品或抗生素,有時還是多品種聯合用藥。導讀

世衛組織警告,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的第四號殺手,調查顯示,全球1/3的人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

安全用藥很重要,如果不正確用藥,藥品不是來救人而是在「殺人」,世衛組織警告,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的第四號殺手,調查顯示,全球1/3的人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

1 世衛組織:1/3的人死於不合理用藥

南京市疾控中心的專家介紹說,不合理用藥要引起市民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警告,不合理用藥已經成為當今全球的第四號殺手,調查顯示,全球1/3的人死亡原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與藥物不良事件相關的費用1360億/年,比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支出要高,引起1/5住院患者損害和死亡。

美國藥品研究機構報告:3.7%的患者經歷了臨床相關的不良反應,其中20%與藥物相關。如果使用4種或者4種以上的藥物,不良反應將呈指數級增加。解放軍第四五四醫院藥劑科主任陸瑜教授告訴記者,雖然這個數據有一些嚇人,但是,不合理用藥應該引起大眾的關注。

2 這位患者:亂吃藥吃成了「鷹爪」

調查發現,患者亂吃藥的現象真不少。王阿姨今年62歲,有高血壓,從8年前就開始吃降壓藥,每天吃一顆,血壓控制得還可以,平時做做家務、帶帶孫子都不成問題。

前些天王阿姨開始覺得頭暈、噁心,以為是人上了年紀稍微多乾點活身體吃不消,休息下就沒事了。可是,王阿姨的雙手竟然顫抖得厲害,上肢還麻木。家人擔心是中風,帶老人去附近醫院就診用了一些葯後沒有好轉,幾天內癥狀逐漸加重,雙手形似鷹爪一直顫抖,而且雙腿無法站立,後送至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急診科治療。

中大醫院急診科主任助理徐昌盛主治醫師介紹,患者癥狀容易讓人聯想到腦梗,但檢查後排除了腦梗。究竟是什麼病把王阿姨折磨成這樣?在詢問病史時,他們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成為「破案」的關鍵。徐昌盛說,患者8年來一直堅持服用一種叫吲達帕胺的降壓藥,用藥期間從未複診過,還是按照8年前的醫囑服用。有文獻記載,這種降壓藥會引起低鉀、代謝性鹼中毒等不良反應,進而導致一系列與患者王阿姨類似的癥狀。

3 不合理用藥:集中在這些方面

其實,老百姓看病,多數是醫生開藥,患者主要是「按醫囑吃藥」。之前,抗菌藥物濫用成了通病,記者從國家藥品不良反應中心和江蘇省藥品不良反應中心這幾年的數據來看,不良反應的「頭號種子」仍然是抗菌藥物,幾乎佔了整個不良反應的「半壁江山」。但是專家告訴記者,這幾年,嚴格控制抗菌藥物的措施一個接著一個,已經好多了。

今年7月,江蘇所有的大醫院門診實施「禁抗令」,記者從各大醫院了解到,來醫院掛抗菌葯的人少多了。

第二就是聯合用藥,這個詞很流行,醫生想當然地認為是效果疊加,但是,效果疊加的同時,副作用也在疊加。比如保肝藥物,保肝葯1+保肝葯2+保肝葯3……效果究竟如何?

第三就是輔助用藥。因為現在治療性的藥物比較規範,不良反應明確,對肝腎損傷也非常明確。但是輔助用藥的不合理使用也是這幾年重點打擊的對象。

4 專家觀點:貴葯不一定就對

中國科協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86.7%的被調查者曾有自我葯療經歷。在服藥過程中,69.7%的人曾隨意增減療程或自行更換藥物。在孩子生病後,近30%的家長自作主張給孩子服用減量的成人藥品或抗生素,有時還是多品種聯合用藥。還有患者要掛水,要吃貴葯,覺得這樣病就好得快。陸瑜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還有的腫瘤末期的患者家屬,不忍心看著自己的親人就這麼走掉,就拚命地尋找各種藥物,其實有時候這樣反而加速患者的死亡。

5 合理用藥十大原則

1.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點滴。

2.買葯要到合法醫療機構和藥店,注意區分處方葯和非處方葯。

3.閱讀藥品說明書,特別要注意藥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項、不良反應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等事項。

4.處方葯遵醫囑。特別是抗菌藥物和激素類藥物。

5.任何藥物都有不良反應,非處方葯長期、大量使用也會導致不良後果。

6.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用藥要注意禁忌。

7.兒童、老人和有肝臟、腎臟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藥應謹慎。

8.從事駕駛、高空作業等特殊職業者要注意藥物對工作的影響。

9.藥品存放要科學。

10.接種疫苗是預防一些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措施;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藥品。■

看動畫贏大獎!

看動畫贏大獎!

看動畫贏大獎!

從今天開始,關注麥咭成長說,並拍下觀看金鷹卡通衛視卡通片的照片,發送至麥咭成長說,就有機會獲得麥咭為你準備的精美禮物

照片要求:1、帶有金鷹卡通台標;2、照片內容為金鷹卡通衛視任意時段卡通片拍屏。

麥咭為你準備了:

特別推薦:

小夥伴們可以在公眾號下方

「金鷹卡通」目錄中

查詢昨日中獎名單哦~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