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生家庭的傷痛,正在入侵你的婚姻

伴侶的原生家庭是親密關係中無法跳過但又很重要的一部分,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篇選自周梵老師新書《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一篇文章,送給你和你的伴侶,願你讀完後,得到一個全新的視角,真正學會更好,更平和的對待伴侶和伴侶的原生家庭。

自我感不同,回應世界的方式也不同

每個人性格的基石是在童年時父母如何看待我們的方式。

父母會把他們成長過程中形成的關於自我、關於金錢、關於愛情、關於婚姻、關於世界、關於生活、關於時間……所有這些信念和認知傳遞給孩子,無時無刻,不管他們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

這個世界只有極少數有非常強大的學習意識和自我檢視能力的人經常能有自我覺察,大部分人在95%以上的時間裡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的。

我們從原生家庭那裡傳承下來的這些信念和認知構建了我們人格的背景,也就是自我感。自我感不同,回應世界的方式也不同。

固定的價值鏈條會綁定個人的某種身份或者資源

一個人的自我感會體現在他所有的關係中,無論是和伴侶的關係,還是和孩子的關係、和金錢的關係、和工作的關係……你和你的伴侶都不例外,會被自己的養育者和成長環境以及那個時代的族群文化所影響。

比如:對有些人來說,找個比自己能乾、會賺錢的太太是一種榮耀,而對另一群人來說就是冤罪殺機;對有些人來說,道歉是很正常的溝通方式,而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比登天還難。

家庭和族群時代的信念體系裡還有一套固定的價值鏈條,把你的個人價值和某種身份或者資源綁定在了一起。

比如,工作,學歷,戶口籍貫,年齡,容貌,收入,家庭出生……而且,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這些標準都是不一樣的。在一些地方,女孩二十六七歲獨身是很正常的,但在另一些地方就代表你已經是嫁不出去的「老姑娘」了。

一旦人們認同了這個價值鏈條,就把自己變成這個信念系統的奴隸。你從此斬斷了發掘自身力量的機會,而把自己的力量與價值和這些外在的東西聯繫在一起。

當擁有它們的時候,你就會感到自信、有安全感。當你失去它們或者遇到比你這個部分更有優勢的人時,你的信心就立刻坍塌掉了。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認同這些價值鏈條的時候,很難意識到這些都只是非常個人化的標準,而會把這些標準作為世界的真理來要求對方,甚至覺得自己的要求是非常「基本」的。

所以,當人們在要求自己的伴侶時常常會說:

「我的要求已經很低了,我只是希望……」

「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吧。」

「我已經沒有要求他了……但至少……要做到吧。」

當我們在說這些話時,其實是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對方。認為這些要求「很簡單」,代表著目前自己尚沒有能力把對方的背景帶進來看待對方。

自己不在狀態時,做什麼都會錯

當自我意識被擴展之後,我們就能進入一個更高的維度來看待事物。同一件事,當我們的認知和觀察視角發生變化時,我們對一件事的應對方式會完全不同。

在親密關係中,當然也不例外。我們要把對方的背景帶進來觀察對方,而不是一廂情願地認為對方是自己的伴侶,就應該如何如何。

我們要能看到對方也是一個人,受限於他的成長曆程。有些在我們自己看來很輕易、簡單的事情,對對方來說,真的是件不容易的事。

  • 我們希望他勇敢、有擔當,卻看到他有個強勢的母親和一個溫和卻時常逃避的父親。
  • 我們希望他能多表達愛,說一些甜蜜的話語,卻看到他的父母木訥、內斂,從不懂如何表達內心的情感。
  • 我們希望他獨立、有主見,卻看到他有事無巨細都要干涉的父母。

當我們發現自己的伴侶和他的父母有很多方面非常相似的時候,雖然會比較容易理解對方,但同時會有很大的無力感。

當我們明白對方確實是有心無力,達不到你所想要的期待時,在失望所衍生的憤怒以前會直接針對伴侶,但現在這股憤怒會轉到伴侶的原生家庭上。


生起氣來就會脫口而出:「你簡直跟你媽(爸)一模一樣!」

你說得很對,但這樣說對事情一點兒幫助都沒有。不是所有正確的事情都要說出來,如果說出來會讓對方感覺憤怒,是不需要說的。

如果還是想說這樣的話,其實只不過想發泄情緒,或者想證明自己眼光的毒辣,有很強的洞察力。

但是,這樣並不能支持伴侶走出這樣的模式,對方內心會產生很大的分裂感:一方面,會對自己的原生家庭感到憤怒,遷怒於父母,覺得自己現在的問題都是父母帶來的;另一方面,原生家庭又是自己生命的源頭,當我們評判他父母的時候,其實也在否認他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對方會心生愧疚而更加無力。

支持自己的伴侶走出原生家庭製約的前提,是自己要有更高、更穩當的能量狀態。

當我們處於焦慮、煩躁的狀態時,是沒有能力支持別人的,甚至會無意識地把負面狀態影響到對方,讓對方的狀態變得更加糟糕。

當自己的狀態不穩定時,還不如什麼都不要做,因為做得越多,可能會把問題惡化得更嚴重。

相信的事就一定會發生

走出原生家庭的引力是需要極大的力量的,絕不是件容易的事。當對方做不到的時候,我們需要給出三種能量:

接納、耐心、信任

接納對方的狀態,而不是去評判、責備。當然,責備對方的原生家庭也是責備,只不過隱蔽一點兒而已。

給對方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對方的節奏,而不是總覺得對方進步太慢,或者總定下各種標準來要求對方。

給出信任是最重要的。相信的力量異常強大,如果我們相信對方一定能發生改變,那麼我們才能傳遞這樣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內心就認定「他就這樣了,改不了啦」,那麼只會強化對方的負面狀態。而且,觀察即創造,當我們相信對方是什麼樣子的時候,慢慢地,對方就會在我們面前成為這個樣子。

要學習放下期待,放不下就用更有效的溝通方式。對方做不到時,我們要支持對方療愈他的「空洞」,而不只是一味地索取、指責或者隔離。

如果既做不到放下,又沒有力量支持對方成長,那只會造成自己和伴侶的痛苦,被死死卡住,而錯過在親密關係中成長的機會。

此篇文章選自周梵老師新書《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新書於1月10日正式全網上市了,關於更好的親密關係,關於更好的自我你都將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新的一年,你值得擁有更好的自己,更好的親密關係,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