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高曉松委屈落淚:被父母無視的傷口,長大後還是會疼

文 | 小樹媽媽

成長樹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聯繫公眾號:chengzhangshu9

由於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收到一些家長留言:


「我平時在家時間很少,但只要我在家,女兒就不睡午覺,一刻不停地跟著我。那天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怕睡醒了媽媽又不見了。扎心,欠孩子太多了。」


「長期出差寶爸一枚。出差半個月,本想回家給孩子一個驚喜,結果孩子看了我一眼,就繼續玩手裡的玩具了,太讓我失望了!」


…………


相信每個父母,都不希望在孩子成長中缺席,可現實總是一次次打臉。


我們總是借口忙碌,一次次將撲來的孩子推開,留下他們孤單落寞的身影。


圖片來源:電影《天使愛美麗》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曾提出:



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陪伴與關愛,在以後成長的過程乃至成人後,都容易出現孤單、自卑、低價值感、不會處理親密關係等問題。


1


缺乏陪伴的孩子,

對父母非憎即怨


還記得三個月前的《奇葩說》,一直特別理性的高曉松為什麼濕潤了眼眶嗎?因為他是顏如玉口中那個「前半生沒有被父親看到的孩子」。


圖片來源:綜藝《奇葩說》


他在節目中首次提到了父親,並三次強調,自己小時候跟父親的關係很冷淡,從來沒問過父親任何問題。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高曉松都對父親帶著一些怨恨,怨他忙於學術研究,恨他疏於陪伴自己。


他覺得,正因為這些怨恨,才導致自己從二十多歲開始變得叛逆,喜歡和別人較勁,聽不進別人說話,還因此做了些錯事,直到四十多歲才走出來。



高曉松的歸因是否正確暫且不說,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把對父愛的需求埋藏在心底,慢慢醞釀成了怨恨。


幾十年過去,現在也許不恨了,但埋怨卻依舊在那。


很多人直到成年,早年父母陪伴的缺失,仍是他們走不出的漩渦。


可是,童年不會再來一次,失去的陪伴也無法彌補,那些心存怨恨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走出來,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呢?


2


缺乏陪伴的孩子,

更容易產生低價值感


朋友有一天跟我講:「昨天孩子問我一個很搞笑的問題,他說媽媽,你喜歡錢還是喜歡我?」


圖片來源:電視劇《明天媽媽不在》


其實我想告訴她,這個問題一點都不好笑,反而很可憐。是多麼缺少愛和關注,孩子才會覺得自己不如錢重要。


從小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更渴望從其他人的關注和認可中獲取自身價值,因為他自身的價值感是非常低的。


電影《我是好人》中,綁匪為了錢,綁架了大老闆石逸的兒子石浩天。


而令人意外的是,浩天竟然配合了綁匪,向父親索要贖金。他以為,這樣爸爸就會管自己了。


圖片來源:電影《我是好人》


他用這種偏執的方式去質問答案,表面上看,是不可理喻的任性,其實深層原因,是對父親的試探。


不惜用性命做賭注,只想是想證明,在父親眼裡,自己是比金錢更重要的。


父親常年對浩天的忽視,讓他潛意識裡認為,如果父親不在乎自己,那麼自己將毫無價值。


一個人的價值感需要如此極端的方式才能得到認可,那他心中一定存在著「我不值得被愛」的隱形信念。


這樣的孩子即使磕磕絆絆長大了,「我不值得」的潛意識也會一直支配著他。他依然比常人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稱讚,因為這些外界因素,才是他生活下去的力量。


他在未來,即使獲得了足夠的成功和讚賞,內心仍然難以對自己產生認可,因為從小父母的忽視,都讓他覺得「我不值得」。


而這些孩子也經不起一絲的懷疑和否定,否則他會陷入無休止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圖片來源:電影《凱文怎麼了》


而幼年獲得足夠陪伴和關愛的孩子,他們不需要別人過多的稱讚和認可,就會有較高的自尊,因為他知道自己有多好。


3


缺乏陪伴的孩子,

不會處理親密關係

從小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不但會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們也總是難以處理好親密關係。


因為從來沒有學會如何與親近的人相處,所以他們在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中,總是拿捏不準尺度,有時焦慮,有時淡漠,直到孩子長大成人,都可能在不和諧的親密關係中糾結徘徊,難以脫身。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圖片來源: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在松子的童年時代,父母所有噓寒問暖關心愛護隻留給妹妹,帶禮物回家也隻給妹妹卻沒有松子的份。


圖片來源: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無法從原生家庭得到愛,長大後便渴望從男人身上得到愛,面對「渣男」再殘忍的對待,她都無條件妥協。


其實,潛意識裡渴望親近、害怕被拋棄才是背後的最根本的原因。


用她極端的話來說,「地獄也好,什麼地方都好,我都跟著他,總比一個人孤單單的好。」


圖片來源: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這種對愛的異常渴求,其實是在填補童年時父母愛和陪伴的缺失。


而另一種極端,就是在親密關係中的疏離,似乎沒有任何人能走進他們的內心。


身邊有朋友分享他的經歷,上小學的時候,他早晨起床的時候父母已經去上班了,晚上睡覺的時候也還沒回家,與父母基本是見不到面的。桌上留給他吃飯的錢,就是自己和父母唯一的交流。


他的童年基本是自己和自己下棋,自己和自己擺開玩具兩邊大戰……


這也給他留下了後遺症,對他來說,愛情也好,友情也罷,似乎所有能夠親近的感情,他都無法適應。所以人來人往,看淡離合,從不在乎什麼。


圖片來源:電影《不能說的夏天》


這樣的孩子可能總是難以體會他人的情感,也無法與別人真正的親近。


4


讓陪伴帶給孩子力量

我們回到開頭提到的依戀理論:


鮑爾比認為,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得到父母足夠的回應和照顧,就能體驗到愛和信任,他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


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他不只覺得自己不受父母歡迎,而且會認為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喜歡。


圖片來源:電視劇《明天媽媽不在》


這樣的印象,會逐漸成為孩子對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際關係的一種穩定的認知。

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評價,也將影響孩子在未來處理關係的能力。


處理關係的能力,不僅包括與自己相處的能力,更多的是與其他人相處的模式,包括母子關係、師生關係、同伴關係、婚戀關係等。


尹建莉說:「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沒有被愛過,怎麼有能力愛別人。」


而這種愛的能力,就是早年父母陪伴帶來的。


每天給孩子一點點專屬的時間,放下工作,放下手機,全身心地跟孩子吃晚餐、讀繪本、做遊戲。走進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所見所聞,理解孩子的想法,分享孩子的快樂與煩惱。


圖片來源:電影《房間》


我始終堅信,父母對孩子的陪伴,從來都不會白白浪費。它帶給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處理關係的能力,比任何東西都珍貴。


請在孩子最需要我們的時候,給予孩子用心的陪伴,用滿滿的愛點亮一盞燈,讓孩子內心充滿自信心,在親密關係中有更好的表現,也讓孩子有足夠的力量走得更遠。


更多原創關注成長樹公眾號:chengzhangshu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