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天然帶戲的平民帝王

文/毛裡爾

俗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思是年輕人血氣方剛,衝動行事,模仿《水滸傳》英雄好漢起義,會愈發反叛,而年長者讀《三國演義》,了解其中爾虞我詐,不免更加老謀深算。新劇《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以下簡稱《三國機密》)作為一部三國IP作品,一改權謀之術的刻板面貌,雜糅仁愛思想,為網劇市場帶來新鮮天氣。

觀看《三國機密》之前,首先要明確這部劇的定位,它不是《三國演義》的附屬品,而是一部基於三國歷史的全新重述、改寫作品。本劇改編於馬伯庸的同名小說,其原著內容與金庸小說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專業術語上被稱為“可能性小說”,換言之,就是在歷史的縫隙之間插入江湖人士的傳奇演義,於不改變歷史事實的前提下,使故事成為可能。

當下絕大多數歷史劇均以還原真相為目的,尤其擅長展示政治漩渦中的勾心鬥角,而《三國機密》從開頭就質疑了所謂的歷史史實——假如三國史上沒有明爭暗鬥的格局,皇帝仁愛治國,天下究竟如何?“機密”區別於正史,其內容或許才是史家書寫中歷史疑雲下掩埋的真相。

眾所周知,三國魏、蜀、吳三足鼎立,按照常理,主角是三個國家的主公,論及其他重要人物,也要數軍師諸葛亮、司馬懿之流。此時的漢室通常被人遺忘,真正的天子漢獻帝劉協沒能在政治角力的舞台上充分表演,也就不多留存於三國故事中為人所知。

奇的是,《三國機密》偏偏選了劉協作為主角,單是這個發點,就已經滿足了故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要素。為何說“情理之中”?一方面,劉協是真正的天下之主,另一方面,劉協能力有限。正如南唐後主李煜、末代皇帝溥儀,不適合做皇帝的人做了皇帝,擁有戲劇化宿命,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天然帶戲的角色。

假如劉協手腕了得,他如何看待漢室興衰?如何應對風雲變幻的格局?誠然,作為“可能性小說”,既定的史實不可更改,但原著作者馬伯庸在不改變劉協人物設定的前提下,大開腦洞,給劉協安插了一個孿生弟弟劉平,劉協居於廟堂,心狠手辣;劉平身處江湖,慈悲為懷。劉平的出場,將漢室末路改寫為重振家國,讓諸多不可能轉變為可能。孿生兄弟的設定一直被視作捧紅演員的大招,前有《白夜追凶》中的潘粵明,後有《三國機密》中的馬天宇,一人分飾兩角的演出為人歎服。

劇中,劉平打出生就被送出宮,作為劉協的備胎替身。他在楊俊家長大,而楊俊恰是司馬懿的“伯樂”。歷史上漢獻帝和司馬懿的年紀相仿,但兩人本無太多聯繫,《三國機密》創造出的劉平得以認識司馬懿,並成為摯交,兩人構成一組“雙子星”人物關係設定,彼此作為對立參照,從發足情深到日後的背道而馳,都成為本劇的看點。

劉平長成之後,曹操篡權奪得漢室天下,劉協成為把偷梁換柱的計劃托付給皇后伏壽和弘農王妃唐瑛,讓劉平代替自己執掌天下大權。接替皇位之前,劉平從來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從一介草民轉換為一國之君,他該如何面對時局?劉平人如其名,是一個善良、弱小的平凡之人,凡人在一夜之間進入權力中心,在歷史上實屬罕見,這也使得劉平成為全劇的劇核,也是情節衝突之源。

從劇作原則來講,劉平的草民身份能夠引發閱聽人產生代入感,他和大多數人一樣,並非生來就是孔武有力的帝王,而當皇帝,坐享榮華富貴,又是大多數人的非分之想。人物貼近大眾,能更方便招致“移情”,拉近閱聽人與作品的紐帶。所謂“移情”,即是閱聽人把自己投射在劇中人身上,從而緊密關注人物的一舉一動,帶來沉浸式的感官體驗。觀看《三國機密》,閱聽人很容易把自己當做劇中的劉平,一面唯我獨尊,享受著指點江山的痛快;一面如履薄冰,體驗著天下紛爭的殘酷。

雖是以劉協替身出場,劉平的人設卻與劉協截然不同,正是成長在鄉野的經歷,讓他最能體會人間疾苦,也更為珍惜皇位。劇中,劉平不僅面對天下大亂的局勢,更是一再招人識破而引來殺身之禍,當摯友司馬懿意圖殺掉曹氏子女,替漢室永絕後患時,劉平覺得他們無辜,心有不忍,最終被曹丕奪權。

在凶惡的政治環境中,劉平明白了一味的善良反而會帶來災難,並逐步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取代劉協,成為一個更新版漢獻帝。官渡之戰是三國重頭戲,劉平本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卻因認為曹操才有能力統一江山,最終放棄袁紹,他未料到曹操比袁紹可怕百倍,連郭嘉在面對曹操時都要小心三分。劉平在腥風血雨得到歷練,理應施展才能,振興漢室,然而正如蝴蝶效應理論,再大的變數對於歷史都是一次微小的震顫,漢室仍然走不出衰落的宿命。

除過宿命論,本劇最大的氣質特點是雜糅了孟子仁愛思想。古代帝王多遵從孔子論說,對孟子並不過多推崇,其原因莫過於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王侯將相高於一切的時代,孟子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可謂是對帝王地位的一次顛覆性挑戰。劇中郭嘉對荀彧表示辛苦他給陛下講孟子,荀彧答道“是陛下自己選的,王道之學”。細數歷朝歷代,劉平的帝王形象似乎更接近唐太宗,信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劉平的出現,改變了三國權謀術的氣質,他的政治理想更接近於一種“陽謀”,一腔赤誠,不含私心地治理國家,在表現政見的過程中,也呈現出他豐滿、多面的帝王形象。

常言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人性本善、仁者愛人的思想,或許不為“百姓何不食肉糜”的執政者所悉知,但一個成長於民間的少年卻有著最深的體會。仁愛不僅限於《三國機密》中劉平的政見,也應當成為推及今日,擴及全球的主流政治觀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