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未都“談”琴:我對古琴有敬畏感

馬未都

  唐代名琴都有專有的名字,銘刻在琴背後。古琴的式樣有仲尼式、蕉葉式、連括式等等,根據造型可以判斷年代的遠近。古琴漆面的斷紋被文人賦予美麗的稱呼,依不同的紋路叫做蛇腹斷、梅花斷、牛毛斷、冰裂斷。不完整的缺陷美,滿足了少數人的病態審美情趣。

  古琴相傳為舜發明,最初僅五弦,按五音宮、商、角、徵、羽正音分配,周初增文武兩弦,成為今天這個樣子,亦稱七弦琴。在文學中,凡與琴相關之事,一般均指古琴,如劍膽琴心、焚琴煮鶴、琴瑟之好等等,琴總為大雅之事,代表修養。其他各類外來樂器,想發展也得借用“琴”的無形資產,例如胡琴、馬頭琴、風琴、鋼琴,不一而足。可惜今天的人大都與古琴無緣,古琴在中華文明的漫漫長河中,聲音弱小,僅為文人欣賞,逐漸變得孤傲,不與世流合汙。

  我見過的古琴不少,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都有,十餘年前曾在友人介紹下,入一知名藏家琴室,滿牆懸掛古琴數張。張張名琴,如雷貫耳。主人依次調弦試音,於寒冬深夜小宅中,其聲美妙,讓我這一音盲陶醉。我們今天聽到的音樂大都是經過科技處理的,電視音響自不待言,連音樂會的演奏也要通過現場的電子處理,音質再好也非天籟之聲。

  可我在這民宅小屋聽到的卻是自然之琴聲,這讓我遙想古人松下撫琴、山澗聽琴的優美意境,恍然大悟科技帶來的幸福不過是一種矯揉造作的幸福。

  我與許多張古琴失之交臂,遂對古琴產生敬畏感。屋中添置一把古琴,不用會彈,只是心煩心亂心中歡喜之時隨手一撥,聽聽天籟之音,不必聽曲,就已知欲覓高山流水的知音,未必是人,有物足矣。

推薦閱讀

藝道講堂 | 古琴公益講座系列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回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湘江怨》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