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距離越近,穿透越差?沒錯,小口徑的套路你捉摸不透

按照咱們的固有認知去想,總是會覺得子彈的穿透力越近越好,畢竟彈頭在出膛以後就沒了加力。在飛行中遇到空氣阻力之後,速度會隨之下降,動能也就跟著降低。而穿透力又和動能掛鉤,所以理論上來說,距離越近,穿透越高這個論調沒毛病。

但事實上,距離太近有時候穿透反而會下降。這個概念很反常識,有人可能會說狗子你又開始裝了,還真不是,我就拿美軍的5.56舉個例子。

首先,這個說法不是我腦補的,而是寫在美軍的城市作戰技巧FM 90-10-1中。就是上邊這段截圖,大致意思是

“5.56mm彈的穿透力取決於目標的距離和材質,M16A2和M249的穿透力比M16A1好(因為前者用的是帶鋼芯的彈頭),但只是遠距離,近距離的話他們兩半斤八兩。在近距離上,單發5.56mm對建築結構的穿透效果較差,而且距離越近,效果越差。”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懂,流言終結者節目中,有一期試驗了子彈能射入水下多少深。當時測試的有步槍、手槍、甚至12.7mm反器材。而表現最差的就是小口徑步槍,子彈在入水後就碎成了下邊這種渣渣,反而是初速低的手槍彈表現良好。

這是為啥小口徑步槍在近距離穿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極高的初速讓彈頭在接觸目標的那一刻容易碎裂,尤其是5.56。

在小口徑出現之前,全威力步槍彈的初速大約在800米/秒左右,而到了小口徑時代,像M16發射5.56彈時的初速接近1000米/秒,加上早期那批5.56 M193彈是銅皮鉛芯,走的本身就是入體後破碎的套路。因此,高初速+以破碎讓其穿透力不管在啥距離上都很糟糕。

下圖是M193在不同速度下入水的破碎情況,速度越快,碎的越徹底。

當然很多人會說,這只是入水測試,並不能說明穿透力。沒錯,但你得考慮到穿透之後的情況,M193當年就經常出現這麽一種尷尬的場面,高速射穿車門之後,子彈卻分崩離析,而這些碎片的存能非常差,糊裡頭人一臉又如何?

所以到80年代,北約統一使用了SS109彈,也就是M16A2和M249機槍用的那批綠頭,彈頭尖端帶一坨鋼芯的5.56mm彈。

確實,由於彈頭帶鋼,穿透力比M193好了不少,但為啥這批彈在近距離的穿透力還是和M193半斤八兩呢?因為偏航

越是初速高的子彈,在出膛之後偏航的越厲害,得等到自旋一段時間之後才會穩定下來。而M855它就只有彈尖才有鋼,其他地方也就是一坨銅包鉛,所以近距離撞擊在目標上之後還是一個結果...碎

所以說,美軍在戰地風雲手冊上還特地標明了這貨的最佳穿透距離是200米。在這個距離上,子彈飛行軌跡已經穩定,偏航現象基本消失,初速也降倒了800以內,這時候彈體不易碎、且穩定,不光是對目標的侵徹大大增加,侵徹之後也還能保持一定的殺傷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