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晨鍾暮鼓”:佛教中鼓的故事

鼓是民間常見的打擊樂器。

世界各地鼓的種類、形狀和稱呼有很多,用於各種場合和儀式之中,如戰場、殿堂、廟宇、舞台等等,具有警示、鼓舞、激勵、歡慶等等許多作用。

而鼓在佛教寺院裡,也是最具標誌性的禮拜法器,也有著報時、集眾、慶典和讚誦等等的作用。

1

鼓是怎麽引進佛教中的呢?

據傳,有一次佛陀召集僧眾,人雖然來的很多,但卻先後不一,不能準時到達。

於是佛陀就說,應該擊打犍椎也就是木鍾來通知眾人。可是由於人多聲雜,大家仍然聽不見擊打犍椎的聲音。

佛陀就又說,那就應該敲擊大鼓。大鼓聲重傳遠,這樣一來,僧眾們就能按時到達了。

這樣,鼓就加入了佛家的生活之中,無論什麽活動,都是要擊鼓為令的。

特別是在早起和夜寢時,規定以鍾鼓聲作為號令,統一時間,統一行動,這就有了“晨鍾暮鼓”的成語。

2

鼓的定製

最初,佛教中使用的鼓和民間俗眾所使用的鼓,並沒有什麽區別。

可是,佛陀發現,比丘們使用的鼓有許多是金、銀、玉石製作的,這顯然與佛教的修行精神不相符合,於是就指示僧眾們,佛教中的鼓“應用銅、鐵、瓦、木,以皮冠之”。因此,佛教中的鼓基本都是木製的,銅鼓或瓦鼓也是很少見的。

現在佛教寺院中使用的鼓,大多是矮桶形狀的。大型的鼓一般都懸掛在專門建造的鼓樓之中,或大雄寶殿的廊簷下面;中、小型的鼓,則放置在專門的鼓架上;更小的鼓如手鼓就是用手捧持敲打了。

在中國的佛教寺院中,鼓樓的建造是有規範的。在山門殿和天王殿之間的院內,建造鍾、鼓二樓,位於東面的是鍾樓,位於西面的是鼓樓,這就是“東鍾西鼓”或“左鍾右鼓”(以從天王殿面向山門為基準)。

大鼓就懸掛於鼓樓之中,配合著鍾樓的鍾聲,依律敲擊。

3

鼓的種類

在中國佛教寺院中,鼓的種類是非常多的。《百丈清規》中所列舉的有法鼓、茶鼓、齋鼓、曉鼓、昏鼓、更鼓、浴鼓等等。

法鼓是寺院中最重要的用鼓,佛經中說:“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並擊之。”有時候也在各種法會開始之前,用來召集僧眾。在禪宗寺院中,法鼓一般設立在法堂的東北角。如果寺院中沒有法堂,則應設立在大殿的東北角。

茶鼓是召集僧眾用茶,或在祖師忌日獻茶湯而舉禮之時敲擊的。茶鼓的敲擊方法是長擊一聲,煞聲一下,茶禮結束之後,再擊三下。茶鼓由侍司主敲。在禪宗寺院中,茶鼓一般設立在法堂的西北角,沒有法堂的寺院,則應把它設立於大殿的西北角。

齋鼓是在僧眾們午齋時敲擊的,一般懸掛於庫司門前,由庫司主敲。敲擊方法是緊擊三通。

更鼓在中國民間早就存在,後來被引進寺院之中。更鼓是夜間報時用的,一夜有五更,逐更依次敲擊。更鼓也是由庫司來主敲的。

浴鼓是通知僧眾們入浴時敲擊的,敲擊的方法是先緩後急,最後猛擊一槌,嘎然而止。浴鼓由知浴來敲擊。根據寺院清規,原來是按照僧眾、行者、住持、知事的次序先後入浴,後來就改為按照住持、僧眾、行者和其餘人的次序先後入浴了。

4

鼓還有讚頌作用

佛教中的鼓,除了有集眾的功用以外,後來又被用來參加各種佛事讚誦唱念活動,配合其他樂器來演奏佛樂,以作為“伎樂供養,莊嚴道場”。

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手鼓。

手鼓有規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擊時,手鼓須用兩手捧持,鼓槌放在外邊,用兩個食指和兩個中指托住,兩個大拇指夾在鼓的內側,兩個無名指和曲個小指環攏鼓身,這種捧法就叫做“捧月下鼓”。當手鼓需要敲擊時,就用左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托住鼓,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執住鼓槌,向內敲擊。

由此看來,佛教中的生活也不僅僅是謹嚴枯燥的,在它的慶典等活動中,也還是很注意培養審美情趣,以優美的鼓樂來喚起民眾虔誠之心的。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