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學一味中藥 | 黃精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拚音名】Huánɡ Jīnɡ

【別名】龍銜(《廣雅》),太陽草(張華《博物志》),白及、兔竹、垂珠、雞格(《抱樸子》),鹿竹、重樓(《別錄》),萎蕤、苟格、馬箭、筆菜(《本草圖經》),黃芝(《靈芝瑞草經》),筆管菜(《救荒本草》),生薑(《滇南本草》),野生薑(《本草蒙筌》),野仙薑(《廣西通志》),山生薑(《本草備要》),玉竹黃精、白芨黃精(《本草從新》),陽雀蕻(《辰溪志》),土靈芝、老虎薑(《草木便方》),山搗臼(《嶺南採藥錄》),雞頭參(《山西中藥志》),黃雞菜(《中藥志》),山薑(《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黃精、囊絲黃精、熱河黃精、滇黃精、卷葉黃精等的根莖。春、秋採收,以秋采者質佳。挖取根莖,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洗去泥土,置蒸籠內蒸至呈現油潤時,取出曬乾或烘乾。或置水中煮沸後,撈出曬乾或烘乾。

【原形態】

①黃精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肥大肉質,黃白色,略呈扁圓柱形。有數個莖痕,莖痕處較粗大,最粗處直徑可達2.5厘米,生少數鬚根。莖直立,圓柱形,單一,高50~80厘米,光滑無毛。葉無柄;通常4~5枚輪生;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長7~11厘米,寬5~12毫米,先端漸尖並捲曲,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花腋生,下垂,花梗長1.5~2厘米,先端2歧,著生花2朵;苞片小,遠較花梗短;花被筒狀,長8~13毫米,白色,先端6齒裂,帶綠白色;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的中部,花絲光滑;雌蕊1,與雄蕊等長,子房上位,柱頭上有白色毛。漿果球形,直徑7~10毫米,成熟時黑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於荒山坡及山地雜木林或灌木叢的邊緣。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

②囊絲黃精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生,肥大肉質,近圓柱形,節處較膨大,直徑釣1.5厘米。莖圓柱形,高40~80厘米,光滑無毛,有時散生鏽褐色斑點。葉無柄,互生;葉片革質,橢圓形,有時為長圓狀或卵狀橢圓形,長8~14厘米,寬3~6厘米,先端鈍尖,兩面均光滑無毛,葉脈5~7條。花腋生,總花梗下垂,長約2厘米,通常著花3~5朵或更多,略呈傘形;小花梗長約1厘米;花被綠白色,筒狀,長約2厘米,先端6齒裂;雄蕊6,花絲上有柔毛或小乳突;雌蕊1,與雄蕊等長。漿果球形,成熟時暗紫色,直徑1~1.5厘米。種子圓球形。花期4~5月。果期6~9月。

生山地。分布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河南等地。

③熱河黃精,又名:多花玉竹。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莖橫生,圓柱形,有節。莖直立,單一。葉互生,生於莖中部以上的無柄或有極短的柄;葉片廣橢圓形或長卵形,長3~8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基部圓形,全緣,下面具灰粉狀物。花腋生,總花梗長3~6厘米,著生4~10花,成聚傘花序。花被筒狀,乳白色,先端6裂,裂片鈍三角形;雄蕊6,著生在花被筒的中央;子房卵圓形,具細長白色花柱。漿果球形,熟時黑色。花期5月。果期6~7月。

生於林下、山坡草地。分布東北及河北、山東等地。

④滇黃精

多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根莖橫生,有節。莖直立,單一。葉4~6片輪生,線形,長8~13厘米,寬1.5~2厘米,先端漸尖而捲曲,基部漸狹;無柄。花1~3朵腋生;花被筒狀,淡綠色,6裂。漿果球形,熟時橙紅色。花期4~5月。

多生於陰濕的山坡林下或灌木叢中。分布雲南等地。

⑤卷葉黃精,參見老虎薑條。

同屬植物玫瑰紅黃精 (新疆)、甘肅黃精(西北,以上兩種參見羊角參條)、彎花柱黃精(寧夏)、紅果黃精(青海、甘肅)、長梗黃精(浙江、福建)、深山黃精(浙江、江西)等在少數地區亦作黃精使用。

【生境分布】主產貴州、湖南、浙江、廣西、河北、內蒙古、遼寧、山西。

【性狀】乾燥根莖,呈不規則的圓錐狀,形似雞頭(習稱雞頭黃精),或呈結節塊狀似薑形(習稱薑形黃精)。分枝少而短粗,長3~10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黃白色至黃棕色,半透明,全體有細皺紋及稍隆起呈波狀的環節,地上莖痕呈圓盤狀,中心常凹陷,根痕多呈點狀突起,分布全體或多集生於膨大部分。乾燥者質硬,易折斷,未完全乾燥者質柔韌;斷面淡棕色,呈半透明角質樣或蠟質狀,並有多數黃白色小點。無臭,味微甜而有粘性。以塊大、色黃、斷面透明、質潤澤、習稱冰糖渣者為佳。

【性味】

甘,平。

①《別錄》:味甘,平,無毒。

②《四聲本草》:寒。

【歸經】

入脾、肺、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肺二經。

②《玉楸葯解》: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肺、腎。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治虛損寒熱,肺癆咳血,病後體虛食少,筋骨軟弱,風濕疼痛,風癩癬疾。

①《別錄》:主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

②《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助筋骨,止飢,耐寒暑,益脾胃,潤心肺。

③《滇南本草》:補虛添精。

④《綱目》:補諸虛,止寒熱,填精髓,下三屍蟲。

⑤《本草從新》:平補氣血而潤。

⑥《現代實用中藥》:用於間歇熱、痛風、骨膜炎、蛔蟲、高血壓。

⑦《四川中藥志》:補腎潤肺,益氣滋陰。治脾虛面黃,肺虛咳嗽,筋骨酸痹無力,及產後氣血衰弱。

⑧《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補腎健脾,強筋壯骨,潤肺生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注意】

中寒泄瀉,痰濕痞滿氣滯者忌服。

①《綱目》:忌梅實,花、葉、子並同。

②《本經逢原》:陽衰陰盛人服之,每致泄瀉痞滿。

③《得配本草》:氣滯者禁用。

④《本草正義》:有濕痰者弗服。胃納不旺者,亦必避之。

【各家論述】

①《本經逢原》:黃精,寬中益氣,使五藏調和,肌肉充盛,骨髓強堅,皆是補陰之功。

②《本草便讀》):黃精,為滋膩之品,久服令人不飢,若脾虛有濕者,不宜服之,恐其膩膈也。此藥味甘如飴,性平質潤,為補養牌陰之正品。

【摘錄】《*辭典》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