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FIRST訓練營首映,十天極限創作,見證十部短片的誕生

十天極限創作、限定文本改編、難度歷年最大……FIRST訓練營的十位導演從改編萬瑪才旦原著小說《一篇小說,及其兩種結局》開始,經歷導演課、劇作課、表演課,度過各為期三天的西寧在地拍攝和後期製作,完成了屬於他們的十部短片。

訓練營作品集的首映於7月25日青海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作品包括陳德明《安樂鄉》、傅曉雨《砂石與手槍》、練建宏《老張》、管鈞《山出山》、謝志芯《烏達烏達》、許允瑄《來者》、源根《阿海》、張雨桐《背著婚紗的男人》、張志威《兒子》、周曉婷《一家三口》。

自由快樂的創作態度

FIRST影展CEO李子為在開場中說:“不要追問意義,去做就好了,因為任何藝術形式注定都是要被打破的。感謝導師馬克馬巴夫、顧問萬瑪才旦和張頌文的辛勤付出。電影那麽迷人,只有傾盡全力勇敢創作才配得上。”

與往年不同,今年訓練營的成果展示中,十條短片變成了一部整體統一、各部分又獨立存在的短片集。導師穆森·馬克馬巴夫親自為十位主演拍攝了一個長鏡頭串聯起所有短片,不同背景的演員以各自故事的角色聚集到一處,正如導演們從世界各地來到西寧,短暫組成一個創作的團隊,不同性格與觀念得以產生激烈的碰撞。

馬克馬巴夫最初設定的創作主題是“Forgotten Beauty in Our Daily Life”(被遺忘的日常之美),後來改成了更加具象和戲劇化的“Family Problem”(家庭問題),但前者卻成為了貫穿訓練營創作始末的一種精神力量。不同於字面上看起來的平淡和文藝,當導演們問及如何才能發掘日常之美時,來自導師的言傳身教卻往往是:要快樂地創作。

被拍攝任務所負累的人是無法感知美的事物的。所有看似不守規矩的靈活和玩鬧,都有意無意地營造出創作者敏銳的知覺和放鬆的神經,隨時迎接外界投來的輕微震顫。

車水馬龍的片場,時時擾亂拍攝節奏,卻提供了一條“布滿生命的街道”,只要導演的能量足夠大,俯首可拾的一切人和物件都能為創作所用。路人持續入鏡導致的拍攝延遲,在退居監視者的導演們看來,這與今年改編的萬瑪才旦原著小說有某種詩意的相通性。而在和民宅主人的一次閑談中,馬克馬巴夫錄製下一小段奇特的銅鈴聲,最終它變成了訓練營作品集中,每條短片結束時那道串場的清脆低吟。

FIRST忙碌的影展期間,所有人盯著時間表做事還嫌不夠慎重,訓練營倒像是壓力漩渦之外的另一片海域。他們開開心心地、吵吵鬧鬧地、玩兒著就把片子給拍了,這就是我們最終看到的十條短片的由來。

穩固堅實的創作團隊

所有自然隨機的細節不斷散發其魅力,而真正讓十位創作者得以進入自由的境地並在此久留的,則是本屆訓練營穩定堅實的後盾團隊。

首映結束後,馬克馬巴夫重申開營儀式上的觀點:“電影不是為了娛樂消遣,它有著嚴肅的教育功能。作為一面反射社會的鏡子,它讓我們直觀自身,從而更好地認識不同文化。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狀況,文化和經濟同等重要,因此要盡可能賦予創作者更多自由”。

文學顧問萬瑪才旦說:“無論是文字劇本還是最後成片,十位導演的細節處理能力讓人驚歎。希望各位繼續堅持下去,這次訓練營將成為你們創作生涯中的重要紀念。“除提供文本、影像、剪輯方面的建議外,他還作為本地人為這個來去匆匆的團隊義務負擔起“外聯製片”的工作,表演顧問張頌文對演員們的調教也極大程度提升了籌備彩排的質量。

攝影指導陸一帆、何山、鄧旭,在片場甘當“攝助”,成為跟焦員和人肉三腳架,笑稱自己兼任燈光錄音司機場務等各類工種,永遠把機會留給年輕創作者,美術指導蘭志強則先於大部隊許久就抵達西寧勘景,日行四萬步敲定下每一個拍攝地點。

在首映式最後,三分鐘的側拍集錦將整個訓練營期間的鮮活記憶重新喚起,仿佛恍若隔世,又仍然歷歷在目。在潮水般的掌聲中,本屆訓練營落下帷幕。

在每位導演的組內,團隊也逐年壯大起來。感謝FIRST訓練營藝人合作支持 泰洋川禾、東洋天映的演員們,攝影人才合作支持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的十位學生,監視器設備支持 Atomos,燈光設備支持 愛圖仕,DIT技術支持 DATA GUIDE、HORI MEDIA,對本屆訓練營短片拍攝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