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量化光環難掩瓶頸 華泰柏瑞基金業績疲軟何人擎旗?

  紅刊財經  

  風水輪流轉,今年到中郵?截至3月中旬,在內地權益類基金排行榜上,中郵旗下的3隻基金殺入權益類榜單十強之列,而他們的掌舵人均是篤信中小創的基金經理任澤松;相比之下,部分2017年權益類基金業績出色的公司開年迄今卻業績平平。

  總部位於上海的華泰柏瑞基金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根據銀河證券的統計,華泰柏瑞旗下股票基金算術平均股票投資主動管理收益率達21%,其中張慧掌舵的華泰柏瑞創新更新2017年年度收益率為35.08%,在普通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6。然而2018年迄今,該公司旗下產品業績平平,就權益類而言,截至3月14日收盤,除去華泰柏瑞價值增長外,多隻產品開年迄今的收益維持在兩個點左右的水準線上。整個公募圈中,權益類基金排名居前者的收益率已經突破了20%。

  就華泰柏瑞權益類基金經理陣營而言,2017年業績最為出色的非張慧和楊景涵莫屬,但新年過後,他們兩位掌舵的產品表現疲軟,這其中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呢?

  業績疲軟所為何故?

  巧合的是,2018年迄今,華泰柏瑞基金發行成立的產品只有兩隻:其中的一只是華泰柏瑞戰略新興產業,該產品的基金經理是張慧;而另一隻產品則是華泰柏瑞新金融地產,該產品的基金經理是楊景涵。從首募成績看,前者的首募份額為15.50億,而後者的首募份額為4.73億。

  對此,一位不願具名的基金分析師指出,實際上華泰柏瑞的行銷思路是比較傳統的方式,在新年首先拿出的產品是去年業績好的明星基金經理的新品;但相比同檔期公募圈中發行成立的爆款新品,這兩隻產品的募集成績卻遜色一籌。這一方面可能是源於華泰柏瑞的品牌影響力相對有限,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因為張慧和楊景涵今年的業績平平。

  以張慧為例,來自Wind資訊的統計表明,在他所管理的基金中,除去今年新成立的華泰柏瑞戰略新興產業沒有去年的可比數據外,華泰柏瑞創新更新2017年的淨值增長率為35.08%,其在1361隻基金中排在了第39位,但該基金今年迄今的淨值增長率僅為0.72%,其在1785隻同類基金中僅排在了第970位;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華泰柏瑞創新動力身上,該基金去年的淨值增長率為30.39%,排名靠前,但今年以來的淨值增長率僅為0.92%,排名退居中遊;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華泰柏瑞盛世中國身上,該基金去年的淨值增長率30.11%,但今年開年迄今的淨值增長率卻僅為0.35%。

  與華泰柏瑞盛世中國同屬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華泰柏瑞行業領先今年境遇更慘。公開的數據顯示,華泰柏瑞行業領先2017年的淨值增長率約為35.44%,在公司的權益類陣營中排名榜首;但2018年開年迄今,該產品的淨值增長率卻為-1.06%,在574隻同類基金中排在了第399位。

  緣何公司多隻權益產品反差如此強烈呢?首當其衝的原因可能在於股票倉位過高。2017年基金四季報顯示,華泰柏瑞旗下多隻權益類基金的股票倉位在90%一線,例如,創新更新的股票倉位約為90.07%,創新動力的股票倉位約為88.60%,盛世中國的股票倉位約為88.87%,而行業領先的股票倉位更是高達93.77%……如果說2017年的輝煌源於高倉位準確捕捉市場熱點的話,今年迄今整體收益平平或許和股票倉位過高調頭難息息相關。

  其次,記者注意到,華泰柏瑞旗下的一些獨門重倉股拖了組合收益的後腿,例如涪陵榨菜。公開數據顯示,該股2017年在二級市場強勢上攻,但自12月1日收市後持續停牌至今,也就是說該股今年對華泰系各隻基金的貢獻度為零。在華泰柏瑞創新更新、華泰柏瑞行業領先中,該股均排在十大重倉股之首。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華泰柏瑞第二大重倉股梅泰諾身上,該股同樣從去年底停牌至今。

  更為關鍵的一點是,華泰系權益產品整體差強人意或許是源於調倉配置思路出現較大失誤。匯總2017年多隻華泰系權益類基金的四季報十大重倉股來看,實際上他們對於中小創中的成長類股票還是保有相當比例配置的;照此推論,如果今年以來不出現大幅度調倉,其正好可以分享近期中小創反彈的收益;儘管一季報尚未公布,但或許事實並非如此。

  今年1月中旬,楊景涵就曾表示,在當前時點金融地產板塊投資價值顯著。從基本面來看,銀行淨息差的止跌回升,壞账率的進一步降低使得利潤增速得到底部修複,估值得到提升;而保險業消費更新,投資彈性十足;房地產公司盈利維持高位,安全邊際預期較高等。

  在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格上理財基金分析師楊曉晴指出,華泰柏瑞系權益類基金產品風格整體偏向大盤,其重倉股大多為大盤藍籌股,未能抓住今年創業板反彈的機會。

  量化光環難掩發展瓶頸?

  當然,提到華泰柏瑞基金,公募圈中首當其衝的就會提及其量化基金,這是公司多年沉澱下來的一塊金字招牌。據Wind統計,2017年,在全部128隻主動量化基金中,華泰柏瑞量化優選以24.38%的年度回報闖入前三甲,旗下5隻成立滿1年的主動量化排名全部進入年度前十。

  去年9月,華泰柏瑞量化阿爾法基金發布募集成立公告,其首募規模達到了51.55億,成為彼時公募圈中的爆款產品;按照Wind資訊的統計,該基金去年四季度末的最新規模約為46.85億,在公司的量化產品規模中居於次席。排在量化產品首位的是華泰柏瑞量化A(50.49億),排在第三位的是華泰柏瑞量化先行(31.39億),而這三者的規模約佔據了公司公募資產管理規模的15%。

  數據表明,華泰柏瑞基金歷史上也曾突破千億規模,不過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的資產規模為826.3億元,在納入排名統計的122家公募中排在了第34位。值得注意的是,從二季度到三季度,公司的資產規模從961.5億下降至912.4億,若考慮到新基量化阿爾法所貢獻的約50個億的規模,實際上華泰柏瑞基金當季存量規模很可能是大幅下降的;從三季度到四季度,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進一步從912.4億下降至826.3億,而當季公司僅發行成立了一隻新基港股通量化(首募規模2.28億),因此當季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進一步縮水。

  那麽,2018年開年迄今,華泰柏瑞旗下的量化基金業績表現又如何呢?截至3月14日收盤,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華泰柏瑞旗下的量化基金收益基本維持在一個百分點左右。具體說來,華泰柏瑞量化先行的淨值增長率約為1.60%,華泰柏瑞量化A的淨值增長率約為1.03%,華泰柏瑞量化優選的淨值增長率約為0.99%,華泰柏瑞量化驅動的淨值增長率約為0.77%,華泰柏瑞量化智慧的淨值增長率約為1.15%。

  緣何縈繞在華泰柏瑞量化基金身上的光環消失了呢?接受《紅周刊》記者采訪時,大泰金石識基研究院核心分析師王驊指出,今年以來,大盤藍籌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回調,主要基於基本面資訊的選股模型其實並不能敏感地反映市場變化,加上華泰柏瑞量化基金的持股時間素來偏向於中長期,因此其在今年才會有所波動。 

  “對於華泰柏瑞系量化基金而言,他們的產品在均衡市場中是優勢,但在結構性分化行情下,其持股分散性以及基於歷史數據的模型,會致其不能集中到優勢個股中去而錯失盈利的機會。所以在量化技術還不夠成熟的當下,在量化的基礎上主動管理很有必要。”楊曉晴如是表示。

  後張婭時代何人擎旗?

  此外,仔細探尋公司權益類產品業績不佳的原因,公司基金經理隊伍中缺乏帥才或許是一大直接的原因。

  公開的數據顯示,公司旗下現有的基金數量是59隻,基金經理人數為18人,平均每人約管理3.3隻基金,而基金經理的平均從業年限約為4.25年。雖然平均從業時間不短,但基金經理隊伍中人才寥寥無幾。從18位現任的掌舵人來看,操盤權益類基金的基金經理佔據了13人,但如果不考慮全身心打理量化基金的田漢卿,再除去上文提到的張慧和楊景涵,整體業績尚可的權益類基金經理似乎只有方緯了。

  來自天天基金網的數據顯示,方緯的代表作是華泰柏瑞價值增長,其在掌舵該基金不到4年的時間中,任職回報率達到了146.42%,平均的年化收益接近30%。但除此之外,方緯操盤其他基金的業績似乎並不突出。以他如今掌管的另兩隻基金消費增長和多策略為例來看,他管理消費增長的任職回報為9.70%,他管理多策略混合的任職回報為30.38%。

  同時,或許正是由於人才的捉襟見肘,華泰柏瑞旗下基金經理一拖多現象才愈演愈烈。根據記者的統計,若將A、C合並計算的話,田漢卿獨自一人管理著公司旗下的11隻量化基金產品,這也創下了內地公募量化圈中的一個紀錄;而同樣肩挑重擔的還有楊景涵,加上剛剛發行成立的華泰柏瑞新金融地產混合,他同樣管理著公司旗下的11隻基金。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兩位“1拖11”的基金經理,這也成為內地公募圈中的一項之“最”。曾經在華泰柏瑞基金留下過濃墨重彩一筆的張婭、汪暉和沈雪峰也早已離開。

  綜上所述,雖然起跑落後,但好在比賽剛剛開始,華泰柏瑞基金若能後程發力逆襲,2018或許也能實現去年同樣的輝煌,我們姑且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王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