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衝破兆市值後,蘋果股價會下跌嗎?

鈦媒體 TMTPost.com

|科技引領新經濟|

從未來的趨勢與當前的市場環境以及供應鏈層面的不確定因素、蘋果高度依賴iPhone銷量來支撐股價等多方面因素來看,蘋果當前的股價並未被低估,而接下來面臨下跌的可能性要更大。

鈦媒體作者丨王新喜

投資銀行Monness Crespi Hardt分析師布萊恩·懷特(Brian White)給出的蘋果目標股價最高,為275美元,對應的蘋果市值為1.3兆美元。懷特說,他是給出使蘋果市值能達到1兆美元的目標股價的首位華爾街分析師。懷特說,雖然市值創下記錄,“蘋果仍然是世界上被低估最嚴重的股票之一”。也有分析師向CNBC表示,他仍認為“價值股”蘋果(Apple)存在巨大的買入機會。

我們知道,兆美元市值不是一個小數目,兆是何概念?相當於3個深圳GDP,只有足夠的市場份額與強大的產品創新與未來增長潛力與附加值才能撐得起這樣的市值分量。

但現在蘋果的市場份額恰恰在收縮,根據IDC最新數據,2018年第二季度,蘋果手機以12.1%的市場份額排在全球第三,位於三星(20.9%)、華為(15.8%)之後。此前,蘋果一直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現在滑落到了第三。

在中印兩大市場,

蘋果面臨的局面或更加艱難

蘋果公司2018財年第三財季共售出4130萬部iPhone,低於市場預期的4160萬部,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僅增長了1%,但是蘋果手機的營收達到299.0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增20%。

也就是說蘋果的兆美金高市值背後的一大驅動力是依賴iPhoneX大幅漲價,大幅帶動了其平均售價,推動營收的增長換來的,但代價是市場份額不斷收窄,而與之相對的是國產手機華為OV小米在市場份額上不斷攻城略地。

與去年同期相比,蘋果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僅僅增長了0.7%,而華為增長了40.9%,小米公司第二季度智能機出貨量為3190萬部,同比增長48.8%,市場份額為9.3%。根據IDC數據,蘋果手機201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全球出貨量分別為5220萬台、4130萬台,而華為201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全球出貨量3930萬台、5420萬台,OV均有小幅增長。

華為上半年的出貨量數據雖然與蘋果差不多打平,但從趨勢來看,華為小米的增長相當迅猛,而蘋果出貨量則在下滑。一個上行、一個下行。華為在侵蝕蘋果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之外,而小米三星則在印度市場拿下了60%的市場份額,蘋果這些年在印度市場的努力已經基本告吹,蘋果iPhone印度市場銷量上半年不到100萬部,市場份額可以忽略不計。

筆者此前也曾經撰文指出,蘋果或許應該考慮放棄印度市場,因為隨著印度市場的份額幾乎已經被三星與國產手機蠶食完畢,各Android大廠在印度管道深耕與供應鏈的建設上已經非常深入。基本上實現了在印度本土化生產,而蘋果當前還沒有做到。蘋果未來要在印度搶市場,比幾年前要難得多。

印度市場至少在未來10年內都很難跟上過去幾年中國消費者的水準與節奏。這決定了印度市場的手機消費將在很長時間內,價格將一直是影響銷量最重要的因素。蘋果早些年沒有打開局面,今後更加難上加難。蘋果在印度市場已經基本喪失了機會。在全球兩個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蘋果面臨的情況比過往更加艱難。

市場份額被趕超意味著銷量的增長趕不上其他廠商的節奏,這帶來的負面影響會反映到供應鏈上,繼而影響到股價的波動,比如去年供應鏈傳出蘋果iPhone砍單,導致蘋果股價下跌。

因為銷量不佳或者銷量趕不上其他廠商往往給供應鏈帶來庫存積壓,這導致供應鏈廠商會基於利潤的訴求尋求更多出貨大廠合作來消化產能,況且蘋果向供應鏈廠商壓價來降低成本反向提升利潤已經由來已久。

早在2016年,蘋果就要求台灣的下遊零組件供應商將其報價調低20%左右,這遭到供應商們的集體反對,目前有媒體消息指出,蘋果向供應鏈壓價,壓價程度不一,供應鏈廠商方面積壓了不少怨言。從目前來看,當前許多蘋果供應鏈廠商與許多主流手機廠商也加強了合作,將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這對於蘋果不是一個好信號,因為供應鏈掌控力弱化會直接反映到出貨節奏與產品的創新與良率。

而股價反映的是資本市場對其未來增長的預期,蘋果若要尋求市場份額增長也需要進一步挖掘新興市場的紅利,尋求新的增量,而不是一直吃存量。

但前面指出,蘋果在中印兩個最大的市場都不容樂觀,一個龐大的存量市場(中國)逐步失守,一個龐大的增量市場(印度)遲遲打不開局面,只能看著其他廠商突飛猛進,反映到蘋果未來股價增長預期不容樂觀。

蘋果新品或再迎小幅更新節奏,

或波及出貨與股價

高市值的背後,本質是資本市場對其未來的增長看好,尤其是當前距離蘋果新一代iPhone發布在即,但從未來來看,蘋果要在市場份額與出貨量上大幅增長可能也並不現實。

蘋果iPhoneX開創了瀏海全面屏,從一開始這種瀏海全面屏就遭遇了廣泛的吐槽,而這種設計方案至今還存在巨大爭議,並被業界詬病。而國產手機也在逐步從模仿到拋棄這種設計方案。

但蘋果或許還將繼續堅守瀏海全面屏。關於今年9月份將會召開的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硬體方面幾乎已經被曝光的差不多了,能夠確定的是,蘋果此次會帶來三款新iPhone,螢幕尺寸分別為5.8英寸、6.1英寸(LCD屏、單攝)、6.5英寸。但是在外觀設計上,依然沿襲iPhoneX瀏海全面屏,後面採用的是全金屬後蓋機殼,不再是玻璃機身。

從國內廠商來看,在手機硬體層面或者軟硬體融合層面的自主創新已經顯露出苗頭,並且收獲了口碑。OPPO拿出了OPPO findX,vivo拿出了vivo NEX,OV率先做出了無瀏海的真全面屏,提升屏佔比之外,通過升降式攝影頭的設計突破了全面屏設計上的障礙,拿出了全螢幕發聲技術。而華為也拿出了GPU Turbo技術與三攝等創新的產品功能。

一個明顯的事實是,下半年跟風蘋果瀏海屏的國產手機廠商或將越來越少,因為在當前國內的輿論環境來看,消費者對於國產手機模仿的容忍度在降低,許多消費者大眾在心理層面已經形成了對模仿瀏海屏的某種抵觸心理,尤其是小米8發布之後被外媒稱之為模仿iPhoneX最徹底的產品,這也導致眾多用戶的吐槽。可以說,對瀏海屏產品模仿的消費抵觸情緒正在積累到頂點。

但蘋果在下半年新機依然採用瀏海屏的風險就在這裡,一方面國產手機在創新層面逐步收獲口碑,摒棄了模仿之路,口碑的提升對於國產手機的出貨的拉動作用也將逐步顯現出來。

而在蘋果方面,一方面瀏海屏設計是它首創,在供應鏈層面已經打磨成熟,未來幾年很難在外觀工藝上做出改變,而如果人們如果有意去觀察就會發現,蘋果的外觀設計變或不變以及產品創新的多寡直接作用於它的出貨量,繼而影響iPhone出貨量導致其股價的波動。

而外觀設計的不變與產品的小幅更新往往會導致其呈現銷量趨緩,iPhone7系列就是如此,反之亦然。但從蘋果過去的新機產品設計節奏而言,其外觀工業設計創新一般都會在2-3年後才會呈現較大的變化,而產品創新一直一來均維持小幅更新的節奏。從iPhone6調整為大屏之後,iPhone7是用戶一個審美疲勞的節點,這直接導致其出貨量下滑與股價的波動。

從去年也可以看出,iPhone8發布之後,由於亮點缺乏,外觀與iPhone7雷同,蘋果股票當時也在持續下跌,一周下跌了5.2%。

另外是存量市場與換機市場在不斷收縮,換機周期越來越長,這或導致蘋果新品砍單成為常態,而供應鏈出貨量砍單往往導致其股價波動。而從秋季新品的維持常規更新的節奏來看,蘋果股價止漲反跌的可能性是頗大的。因為蘋果股價與iPhone銷量與利潤幾乎呈現正相關的曲線走勢。

蘋果當前的股價並未被低估,

但面臨下跌的可能性要更大

蘋果iPhone在產品或服務具有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可以將規模經濟發揮到極致,但是它的市場份額收窄趨勢如果持續下去,生態服務營收及影響力範疇也將收窄,這不是一個健康的信號。

蘋果這一輪股價上漲背後的有iPhone的周期性因素以及蘋果股票回購等資本操作,但資本市場基本忽略了蘋果產品持續創新的難度與未來增長的預期。

一個原因還在於價格。

iPhoneX它能維持超高端的價格定位,也源於其採用了OLED全面屏與Face ID等創新方案,iPhoneX是iPhone十周年產品,也是庫克全力一搏的產品,幾乎拿出了壓箱底的貨,而去年是蘋果的大年。我們知道,iPhone一直以來有一個超級周期。大年改外觀與設計,小年小幅更新性能,即保持著相同外觀設計,改變內部配置。即一輪低潮之後引發下一輪高潮,而接下來從新品依然採用瀏海屏設計來看,更可能是小幅更新的小年。

按照蘋果近年來的產品更新節奏,小年遭遇常規更新的可能性更大,常規更新下的iPhone產品很難維持其超高的價格定位,但iPhoneX似乎還不是蘋果的定價頂點。

根據TF國際證券的現場技術分析師郭明池表示,Apple計劃在今年秋季推出大屏版iPhone X,價格比iPhone X更貴,有望進一步推高iPhone的平均售價和利潤增長。

一個是比iPhoneX更貴的價格定位,輔之以常規更新、外觀不變的新品節奏,另一方面是瀏海全面屏在國產手機一眾更具亮點的創新全面屏方案面前或許已經失色不少——由於穩固的生態系統作用下,蘋果佔據最大的利益鏈的核心環節,牽一發動全身,蘋果的創新太空變小。

這給iPhone的出貨附加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而蘋果在忽略了中國手機市場的競爭環境與印度市場的艱難局面之後,依然選擇在定價層面過於激進,也看的出來蘋果內心的膨脹。

但從未來的趨勢與當前的市場環境以及供應鏈層面的不確定因素、蘋果高度依賴iPhone銷量來支撐股價等多方面因素來看,蘋果當前的股價並未被低估,而接下來面臨下跌的可能性要更大。(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發現鈦媒體,72問新生機;碎片時間,系統學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