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心病」到底是不是病?

在心理門診,常有一些病人問:「醫生,我得的是不是抑鬱症?抑鬱症是心理問題,為什麼要吃藥,做心理治療不行嗎?」我個人的觀點是「心病還得心藥醫」,吃藥不能解決心理問題。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心理疾病或問題是病人的「想法」出了問題,要麼杞人憂天,自尋煩惱;要麼思想偏執,「鑽牛角尖」;要麼受到刺激,心生絕望……因此,都寄希望於醫生的一番說教而改變病人的想法,以解心結。那麼「心病」到底有何因?解法到底有哪些?

「心病」的確也是病

「心病」是民間的俗稱,如果將其納入醫學考量,「心病」屬於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範疇。究其原因,可分為器質性與功能性兩類。

排除感染、中毒、腦腫瘤、代謝等病因引起的器質性精神障礙,功能性精神/心理失常可分為精神疾病和心理問題。前者指分裂症、躁狂症、抑鬱症、神經症等精神障礙;後者是社會適應、人際關係、戀愛婚姻、學習壓力等方面的心理失衡。

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因大腦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的病理性改變,導致腦功能紊亂,心理修復機制破壞,而出現感知、思維、情緒和行為的臨床癥狀。而後者則沒有上述病理機制,也就沒有相關的臨床癥狀,只是困惑、苦悶、煩惱、焦慮、憤怒、緊張和恐懼等心理狀態的失衡表現。

因此,它們在發生、發展和預後上都有本質的區別,治療自然不同。不過,兩者之間也有聯繫,心理失衡有可能轉化為精神疾病,而精神疾病治療好轉後,仍然會有心理失衡的問題,在治療上需相互借鑒。

治療不能靠「一方一葯」

產生「心病」的原因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單用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精神疾病包括重性精神障礙和輕性精神障礙。心理失衡包括人際關係、學習工作和戀愛婚姻等問題。針對不同情況,採取對應的治療。

重性精神障礙(重性障礙) 包括精神分裂症、雙向情感障礙、內源性抑鬱症、分裂-情感障礙等,其治療原則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由於重性患者存在大腦神經遞質代謝異常,只有藥物才能改善異常代謝對大腦的損害,消除其精神病理活動,讓患者恢復理智,因此用藥至關重要。心理治療的作用在於改善患者的對立情緒,建立信任關係,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在患者恢復理智後,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消除「病恥」心理,對堅持治療,恢復生活工作,至關重要。

輕性精神障礙(輕性障礙) 包括抑鬱性神經症、反應性抑鬱、焦慮症、恐懼症、強迫症、軀體形式障礙、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等。其治療原則是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並重。輕性障礙患者同樣存在腦代謝異常,所以用藥仍然十分重要。同時,輕性障礙患者有一定的自知力,其發病及預後與個性特徵和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因此通過心理治療,讓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狀態,認識個性特徵對疾病的影響;提高對環境壓力、人際關係的認識,採取正確的應對方式;幫助患者識別負性自動思維,通過認知重建,而改善負性情緒。

心理問題 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心理衝突和心理矛盾,表現出鬱悶煩惱,緊張恐懼,憤怒攻擊等心理失衡。其治療原則是心理治療為主,必要時臨時用藥。心理問題者無腦神經遞質代謝異常,而是心理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表現為心理敏感,應對方式不當,對環境反應過度或反應不足而產生的煩惱,藥物不能解決成長中的問題。對有些求助者出現的失眠,情緒失控等癥狀,可以臨時用藥,在心理危機消失後,即可停葯。

綜上所述,要解決千姿百態的「心病」,不能靠「一方一葯」,必須「治病循因」,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才不會茫然無措,才會有正確的治療方案。

編輯:胡楨平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