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韻流芳:妙趣橫生賞荷聯

荷花,素有“花中君子”之雅稱,它的高潔、無瑕,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推崇。古今文人雅客為我們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詠荷對聯,讀來妙趣橫生。

唐伯虎曾到一寺廟遊玩,長老請唐伯虎在一幅和尚畫的“出水芙蓉圖”上題字,唐伯虎不禁脫口吟出一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但苦思不得下聯。直到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才續了唐伯虎的下聯,雲:“書臨漢帖翰林書”。此聯為回文聯,上聯的“和尚”與“荷”“上”諧音;下聯的“翰林”與“漢”“臨”諧音,聯語運用了諧音的技巧,上、下聯順念倒讀皆成句,別有情趣。

唐伯虎與同時期的另一才子祝允明常作對互娛。一年夏天,祝允明偕唐伯虎路過一荷塘,唐伯虎觸景生情,脫口吟道:“中荷葉魚兒傘。”祝允明隨即吟出下聯:“梁上蛛絲燕子簾。”話音一落,兩人不禁相視而笑。上下聯脫口而來,不露刀痕斧跡,聯語幽默自然,妙趣橫生。

明代官員劉昌,少年時與客人在池邊賞荷,客人出上聯:“藕白花紅蓮子綠,荷葉青青。”劉昌立刻對出下聯:“籜斑節粉筍芽黃,竹葉翠翠。”此聯為顏色佳對,上句吟荷,下句詠竹,各以一物而舉四色,巧用疊字,措辭典雅,且顏色按蓮之各部位、竹之各階段設置,更顯出奇趣來。

明代進士程敏政,才思敏捷,當朝宰相喜其才華,欲將女許之。一日,宰相借機出句以試其才華,上聯曰:“因荷而得藕?”程敏政應聲續了下聯:“有杏不須梅。”宰相聽後甚為高興。原來,宰相出的上聯意在言此喻彼,即“因何而得偶?”程敏政續的下聯語帶雙關,正合宰相之意,即“有幸不須媒。”構思奇妙,饒有情趣。

另一明朝進士熊廷弼少時聰明伶俐,才華出眾。一日,其父出一上聯讓其續寫下聯,上聯曰:“雪壓竹枝頭點地。”熊廷弼不假思索地吟道:“風吹荷葉背朝天。”平淡之景,經神來之筆點化,將“竹枝”“荷葉”擬人化,一個“頭點地”,一個“背朝天”,貼切生動,意趣盎然。

清代安徽桐城才子張英,官至禮部尚書。一日,張英微服出訪時路遇一村姑,那村姑吟出一上聯:“紅荷花,白荷花,何荷花好?”向張英討教下聯,但張英一時不知所措,便悶悶不樂打道回府。後來,府中一聰穎的女婢為張英續了下聯,下聯雲:“黑葚子,赤葚子,甚葚子甜?”細品上下聯,上聯出得妙,下聯對得巧,令人叫絕。

明代少年進士陳景著幼年時和父親一起出遊,見路邊池塘滿目碧綠,嬌豔的荷花開得正盛,隨口吟出一句:“青涼蓋引紅妝面,荷葉荷花。”陳景著不假思索,馬上對出下聯:“白團扇畫黑交枝,月宮月桂。”上聯“荷葉”照應“青涼蓋”,“荷花”照應“紅妝面”;下聯“月宮”照應“白團扇”,“月桂”照應“黑交枝”。上下聯各自用後句說明前句,且巧用同字比喻,音節和諧,頗具韻致。

民間還流傳一聯:“鶯入榴花,似火煉黃金數點;鷺棲荷葉,如盤堆白玉一團。”上下聯即物寫景,“黃鶯”落入火紅似的“榴花”叢中,“白鷺”棲於盤子般的“荷葉”之上,形色兼備,宛若兩幅色彩明快的花鳥畫,給人清新怡人的享受。

本文原載於《光明日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