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所謂“美國家長”推娃,其實都是移民的中國家長自嗨

作者:南橋

搜索“推娃”,360多萬個搜索結果。

我一直不知道這個詞是原創還是歷史已久,為何會如此火爆?

如果做份調研問券,問下現在家庭移民的原因,我想 90%以上的選擇都會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原因你懂的。

那如果按照那位“美國家長”的說法,這麽大老遠的背井離鄉跑出來,發覺跟國內一樣,豈不崩潰?

現在販賣焦慮的文章比比皆是 ,尤其和教育相關的焦慮,還篇篇大火。對於這個現象,我只想說:

庸俗的媽媽經是我們這個時代摻了味精的雞湯,常流毒四方,增加社會焦慮,潑點冷水也好。

01

首先,且不論“推娃”不知從何時起變成了專有名詞,“推娃”一說,就是一種非常粗線條的行為。

兒女的教育總是“要求”(demand)和“支持””的結合,由此構成permissive,authoritative/democratic,authoritarian,neglectful幾種類型。

雖然這四種風格也有簡化的傾向,但是比“推”/“不推”這種二元化討論要豐富,且指導性強得多。

在四種風格裡,各國家長都是有的。一般來說公認比較好的做法,是你要有高要求(high demand),也要高支持(high support)。

像虎媽家庭就是這樣,夫妻倆都是高知,能提供極好的思維營養。沒有水準的家長,無力支持,於是死命推推推,從怠惰讓其進入挑戰是可以的,但是超越了所謂的"最優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會造成反效果。

“推娃”是找不到孩子的動力所致,本為低效甚至無能的表現。

人總要為自己行為處事找意義,找說法,以求獨自和解。不少看此文的家長就是這麽教育孩子的,看人家“美國家長”都這麽乾,於是放心了,覺得自己做得沒什麽錯,繼續回去對娃吼。

但這種自我安慰是沒有依據的:文中舉的例子本來就是自己 —— 在美國的中國家長,另外就是俄羅斯家長,中國鄰居家長,標題卻說“美國媽媽”如何推娃,這就好比指著池塘裡的幾條魚跟一群綿羊說:看,人家多麽會游泳!

中國社區的家長們如何攀比,如何“推”娃,如何搶學區房倒是大有存在。

我們離開原來所在的城市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厭惡當地社區的教育攀比氛圍。

這幾年我常回國,發現國內不少中產父母思想境界已遠超國外自以為是的爸媽。

受過良好教育的國內父母,尚有學習心態,思想有的還比較開放,能吸收新東西。

而從國內體制下出國的父母,自以為是,但骨子裡又擺脫不了從前教育的模式。

在自由的環境下,思想中惡劣的一面會更加彰顯。

過去自己的教育模式,總念念不忘,潛意識中希望將這些模式搬到美國。這麽做製造自我封閉,也在惡化社會生態。

人若不預備好換個活法,當初就不要搬遷。

02

文章中提出的什麽Talented and Gifted項目,文章作者稱之為“天才班”。我們小孩都曾加入,進入此班所需的相關測試是學校能力測試(aptitude test)。

作為家長我們都不知道它何時發生,如何去推?

測試分能力測試和成就測試(achievement test)。理論上說,更可以改進的是後者。

另外,所謂T&G項目,並非是要培養拔尖,在很多地方是為了“豐富”(enrichment),所以也稱Enrichment classes. 我們孩子參加這種班,根本不是學數理化用以提高成績,而是讓其接觸到其他一些課堂上不上的內容。

若是為了提高考試成績,這種強化可能還是反效率的:小孩需要缺課去上這種班,平時課程上的時間減少了,而且所學並非考試所需。

也有一些學校,把T&G 項目融入到平常課程之中,並不另行開課。無論是何種情形,都不是什麽“天才班”。

文中父母只會推娃這一套教育方法,所以眼中看到的全是這樣,於是拉別人墊背,說美國父母都這樣。

課後打網球、游泳、鋼琴這些,該文作者全都視為對上大學的準備。

誠然,大學若是考慮這些因素,是希望看到一個潛在的學生時間如何分配,通過什麽活動豐富自己。絕不是文中家長說的導致類似於“高考加分”的結果。

家長讓孩子參加這些活動,需取法乎上,培育他們的體魄或審美,不能本末倒置,視為新型的應試舉措。

若為了“應試”而相互效仿,易造成千人一面,特色盡失,反讓揀選的錄取人員厭煩,不利於日後升學。(本公號此前的文章:北大考試院院長面試牛孩:他們就像一個模具打造的完美“家具”,也是同樣道理。)

就像我兒子對網球感興趣,我擋都擋不住,和上大學毛關係都沒有。孩子表現出色的領域,比如音樂,我們大人一竅不通,這根本不是推出來的。

03

該作者還描述了大家如何高價買學區房的故事。

我自己來德克薩斯之前,也調查過這裡的學區,我們郊區的某學區,成績、排名都更好,但入學的多為有錢的白人。我們所在城區的學區更差,人員混雜,但課程和課後項目更多。

我們一家人後來谘詢了當地人,包括一個曾在這裡帶孩子上學的中國媽媽。

這位媽媽非常有智慧,說你讓小孩子去郊區白人的那種學校,周圍人群單一,豈不乏味?另外孩子和他們畢竟不同,會受排斥,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

從小讓小孩接觸不同種族,混雜一點,對他們的成長有利,以後總歸要接觸社會上的三教九流。

人活著不都是為了學習,學習是為了生活的。

04

文中再次引用虎媽的教育方法。

關於虎媽現象,希望大家一定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同樣的方法,在虎媽那裡就是將門虎子,被人去學,搞不好畫虎不成反類犬。

就像我在前文提到的,虎媽是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其猶太丈夫也不同凡響。父母本身博覽群書,孩子在她這裡有各種深層交流,他們給孩子管教嚴格,但也資源充沛。

可是不少家長隻學會了對孩子河東獅吼。隻管理不提供資源的人,就好比天天躲在路口查違章,但漫長的道路上不提供休息點和加油站。

教育本來就是資源和管理的不同組合。最理想的狀況,是提供資源也提供管理,就好比人開車,必須有交通規則(管理),但也要有加油站(資源)。

05

推娃也是一種關係暴力。

娃們不可能總是對的,但相對於家長而言,他們總是弱勢群體,沒有辦法對抗,憤懣於是轉化為逆反,嚴重的會抑鬱,甚至離家出走或是尋短見,這都是弱者的抵抗。

家長是強勢的一群人,未成年人出於體力和文化傳統,在父母前是弱勢的一方。強勢的人還要再強,讓人無路可走,這不但不該是做父母應有的姿態,甚至可以說是做人缺德。

奉勸其他家長,別人在起哄推娃的時候,你去考慮什麽動力可以讓他們自我驅動。

姑且不說像特斯拉的馬斯克那樣,製造上天入地的新奇交通工具,好歹要從推板車進化到開機動車吧。

如果去信那些荒謬的推娃言論,只會在琢磨怎樣讓自己的板車推起來更順手一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