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A股都在為小米CDR瘋狂 雷軍卻隻字不提盡吹“牛”

  5月31日,有消息稱,小米已定於2018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即A股主機板)發行CDR(中國存托憑證),並於7月17日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IPO。

  此消息一出,小米概念、阿里概念的多家企業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幅,其中新華都富瑞特裝共達電聲普路通等甚至出現漲停。

  小米即將發行CDR有一大亮點:在港股IPO的前一天,先在A股發行CDR。

  若上述消息屬實,小米將先於BATJ成為中國首家CDR企業。

  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為何會有這樣的安排?

  對此,一位資深券商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樣的安排非常巧妙,可解小米之前頗受市場關注的估值問題。

  雷軍“反擊”持續盈利質疑

  5月31日,深圳氣溫高達攝氏34度,全國各地七八千人聚集於此,只因為小米發布新品小米8。

  但對於今天市場上廣泛熱議的小米CDR問題,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發布會上隻字未提。

  他只是一貫地強調出貨量和市場增長率。比如,小米手機2018年第一季度銷量大漲87.8%,穩居全球第四,在中國市場銷量增長41.8%,在印度市場以30.3%的市場份額遙遙領先,進入海外14個國家市場的前五名。此外,小米還正式進入了法國和意大利市場,2018第一季度 Canalys調研報告顯示,小米歐洲市場增長率超過了999%,不到一年時間銷量就成為歐洲第四。

  雷軍自己也笑稱:“按照國際慣例,先吹牛。”

  不過,雷軍此時面對傳言“不談”的態度,在業內人士看來,有無聲勝有聲之效。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上市前期,先公布這一組靚麗的出貨量數據,就是雷軍對市場上質疑小米持續盈利能力聲音的一次反擊。

  5月3日,港交所公布小米IPO招股書後,經濟學家宋清輝發文表示,擔憂小米的持續盈利能力。他認為,對於一家手機業務佔總營收七成以上的公司,低利潤率將會限制小米未來的盈利能力,對小米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產生負面影響。

  雷軍多次在公開場合承諾,每年小米整體硬體業務的綜合稅後淨利率不超過5%。

  小米招股書顯示,小米營收主要來源於四大業務,分別是智能手機、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及其他,2017年,小米的智能手機業務產生營收805.63億元,佔總營收的70.3%。而智能手機業務在2015年、2016年分別佔營收的80.4%、71.3%,呈下降趨勢。

  另外,小米2015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668億元、684億元、1146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30.98%;淨利潤分別為-76.27億元、4.92億元、-438.89億元。不過小米2015年至2017年的經營利潤分別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海外市場的增速非常強勁。2015年-2017年,小米的海外市場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3.28%。

  “荒誕”的估值

  在質疑持續盈利能力的聲音中,或許還由於獨角獸話題的降溫,小米的估值也起伏不定,尤其是在5月3日遞交招股書前後。

  4月16日,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小米股東售股價格顯示公司估值介乎65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

  5月2日,財聯社自保薦機構處獲悉,小米估值在1000億美元以上,力爭1200億美元,基石投資者將按800億美元以上的估值入股。

  5月3日,界面從接近小米IPO的投行人士處獲悉,小米最新估值為1000億美元,該人士同時表示這個估值並非最終數字,做交易的銀行會根據需求調整。

  5月8日,《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小米IPO目標估值介於700億美元至800億美元之間。

  5月9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稱,小米公司當前估值介於600億美元至700億美元之間,目前暫不清楚這是因為潛在投資者對於小米最初的1000億美元估值望而卻步,還是銀行家和小米高管尋求降低預期,以便小米在上市首日實現股價大漲。

  5月10日,新浪援引接近小米IPO項目中介商人士的消息稱,多家機構對小米IPO的估值預測基本集中在7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之間。

  以2017年小米經調整利潤54億元計算,從估值1000億美元到600億美元,小米的市盈率大概在117倍至70倍之間浮動。

  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儘管雷軍曾多次強調小米不是單純的硬體公司而是一個“互聯網公司”,但在IPO前夕的關鍵時刻業界對小米估值如此起伏不定,說明市場或對小米“互聯網公司”的定位持懷疑態度。

  70倍或是117倍市盈率是什麽樣的一個概念?

  來看看小米對標的硬體公司或是互聯網公司。

  截至5月3日,三星電子的市盈率為11倍,蘋果公司的市盈率為17倍,而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市盈率分別為23倍、49倍和38倍。

  發CDR填估值之坑?

  據網傳的圖片消息,雷軍曾現身中信證券(港股06030)。

  有知情人士稱,小米公司已經挑選中信證券處理其CDR(中國存托憑證)發行事宜。

  對此,《國際金融報》記者致電中信證券,相關人員表示不清楚。記者採訪小米有關方面,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此前,有消息稱:第一批入圍CDR的企業有百度、阿里巴巴、騰訊控股(港股00700)、京東、攜程、微博、網易以及舜宇光學。

  百度於2005年8月5日登陸納斯達克,阿里巴巴於2014年9月19日登陸紐交所,騰訊於2004年6月16日登陸香港聯交所,京東2014年5月22日登陸納斯達克,上述四家企業均是首批CDR熱門選項。

  那麽,這些企業的CDR進程如何?

  《國際金融報》記者分別致電百度、阿里、騰訊,對方均表示不予置評或不清楚。而京東則表示,如果政策允許,京東也非常有意願回歸國內市場實現兩地上市。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向記者表示,小米可能成為第一個CDR的企業,或許是因為政策時間點剛剛好,小米恰巧要IPO。

  一位資深券商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之前沒見到阿里或百度申報資料的資訊,只是媒體關於哪些企業會CDR的猜想,只有小米明確走了IPO的申報。

  針對如果小米先發行CDR,後IPO可能帶來的影響,一位資深券商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樣一來,小米之前飽受爭議的估值問題就迎刃而解。

  一般看來,A股的估值相比港股、美股都要高;且A股缺少互聯網和新經濟標的,CDR有助於小米上市的定價和後市表現。

  “先內地CDR獲得高估值,後在香港IPO,價差就會縮小。不然香港估值低、內地估值高,市場會有質疑的聲音。”上述券商人士如是說。

  李大霄認為,小米先發行CDR後IPO,可能是出於搶佔CDR“第一單”的安排。他認為,小米發行CDR的價格與IPO的價格還是相近的。

  也有業內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無論小米是先發行CDR後IPO,還是先IPO後CDR,其發行的價格均需要各自詢價,未必相同。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