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孫佳朋 淺談進口原研葯與國產葯的區別以及我國醫患關係現狀


首先,一般來講,經巨額投資、多年研發而生產的藥品稱之為原研葯;通過模仿技術生產,投資少、上市快的一般是仿製葯。原研葯主要集中在國外獨資或中外合資的製藥企業中;而仿製葯國內國外都有,我國以生產仿製葯為主,同一成分的藥品會有諸多企業重複生產。因此,討論國產葯與進口葯的區別,很大程度上是指原研葯和仿製葯的區別。按照我國的法規規定,仿製葯與原研葯必須具有完全相同的活性成分、相同的含量、相同的藥效。也就是說,我在下文提到的種種原研葯與國產仿製葯的區別,都不會超過上面這條界線。老師您提出的聽聞業內人士說原研葯與國產葯的治療方向存在差異,「原研葯以降溫為目的,國產葯以殺菌為目的「是不嚴謹的。嚴格意義上來講,從醫學角度出發,降溫與殺菌其實是相同的治療方向,人體發熱的主要原因來自於致熱病原體對體溫調節中樞的影響,通俗的來講,大部分的發熱來自於感染,臨時藥物控制溫度以達到降溫效果其實並不是合理的解決方案,所謂「殺菌」才是根本上解決人體發熱的途徑,我相信原研葯的出發點也會是與處理根本致熱原有關的方向。同時,如果來解讀我國相關法規的規定的話,它要求仿製葯與原研葯的必須有完全相同的活性成分,生物藥性,也就規定好了兩種葯的治療方向必須是一致的,如果對同種類的兩類葯進行橫向對比的話,不能片面的理解原研葯比國產葯治療方向更正確。但是也存在老師您說的原研葯比國產葯治療方向更好的情況,那就是這種原研葯的相關成分以及藥效只在原產地存在,而國內沒有同等藥物的仿製葯,這種情況下,由於國外藥物研究的高新技術支撐,確實會出現一些原研葯比國產好藥效好很多的現象。不過我認為這種情況不會對國內醫患關係造成很大影響,因為在國內市場大量流通的常用原研葯由於消費水準問題一定都有廉價的國內仿製葯可替代,而未被仿製的原研葯大多數流通受到限制,同時價格高昂,不被大眾所知曉,無法對醫患關係體系造成太大影響。而患者反饋的吃藥不見效的問題導致的醫患關係緊張其實更多的與個體差異有關,在下文中我會提到這個問題。

那究竟進口原研葯與國產仿製葯藥效有沒有區別呢?答案是有的,上面的規定只能說明兩者的生物藥性是一樣的,但由於每個人的藥物抗性個體差異原因,兩種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臨床藥效是完全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的。我國藥品品質標準相對滯後,與進口原研葯相比,國內藥廠生產工藝流程、原料葯輔料品質等與進口葯均會有所不同。首先是品質標準不同:各國都以生物等效性作為評判仿製葯合格與否的標準,對於其主要葯動學參數臨界值範圍界定,我國相對於國外更寬泛;另外,多數輔料的品質標準不完善,因此即便是仿製葯,有可能在國外不能上市的藥品,國內仍可作為合格藥品上市。其次是工藝流程不同:進口葯的生產工藝往往涉及專利技術保密,國產葯不可能做到與其完全一致。最後是原料葯、輔料品質不同:原料葯晶型不同、粒子均一度不同、純度不同,其溶解度、穩定性、生物利用度不同。綜上所述,我國仿製葯相比進口原研葯在上面的法規規定之下,確實仍然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也最終導致了臨床藥效的差距,但由於仿製葯價格相對低廉,藥效差距也不大的優點,仍然在我國藥品市場佔有一席之位。
根據上面的分析,在我看來,仿製葯藥效與原研葯的差距並不會給我國醫患關係帶來太大的影響,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國的藥物研發技術確實需要進一步提升,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原研葯,不能一直依靠仿製葯維持市場。如果有一天我國的藥物研發能力能抵得上歐美髮達國家的尖端製藥技術,有關國內藥品藥效不好的問題,我相信也會迎刃而解的。
談完兩種葯的區別,自然就要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就是我國醫患關係的現狀。我把我國醫患關係的現狀粗略的分成兩個大類:硬體問題和軟體問題,其中硬體問題隻佔20%,軟體問題佔了80%。
何謂硬體問題呢?主要說的是我國行醫者普遍平均水準較低的問題。為什麼很多患者抱怨自己的病看不好,醫生只會瞎開藥,吃完葯還不見效,醫院就是坑錢的?作為一個醫學生來說,在我看來,中國的醫療人才培養體系是存在很多水分的。首先是大學課程,大多數中偏上水準的醫學院校的課程安排和考試安排都是存在一定水分的,課程安排過於簡單、模式化,考試更是老師和學生一起放水,共同達到學生「不掛科」的目的。醫學生本是為在未來救死扶傷攻堅各類醫學難題的頂尖人士,不知不覺的在大學的標準卻變成了「不掛科」?更多的醫學生的人生方向開始演變成不掛科——順利畢業——順利就業——領取穩定工資。另外,我可以不誇張的說,中國的醫師資格證,可以說是世界上有名氣的國家裡最好考的了。只要按照書本的方向去死記硬背,起早貪黑幾個月,隨隨便便就拿到了醫師資格證。試問,在這樣的體系之下,真的能培養出來高精尖的頂尖醫學專家嗎?我想,培養出來的只是一群按照教科書上的教條規定模式化的看病開藥的機器,他們不會更深的研究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只是按照書本上現有的做法:感冒了就給你開藥,開哪種葯?書上寫了。怎麼吃?書上寫了。一切的一切,都是在遵循教科書上的模式化在進行,而缺乏了一些創新方面的高精尖的技術。這樣的體系,最終導致了我國醫生數量極大,卻缺乏精英的現象出現,大部分醫生的平均水準低於發達國家的平均醫療水準。
上面提到的,是影響我國醫患關係的硬體問題,而這隻佔20%,因為大多數的病人不需要太高精尖的醫生診治,僅僅憑模式化的教科書操作就可以治好大多數人的病。而問題最大的,在於佔了80%的軟體問題——溝通!一切的矛盾來源於醫患之間溝通的不當。為什麼患者會鬧到醫院來?因為醫生手術前沒有更詳細的交代風險,隻憑一張風險承擔責任書和幾句一筆帶過的描述。因為醫生沒有去詳細的了解每個病人的個體差異,只會模式化的開藥治病而忽略了不同的病人由於耐藥性不同導致的無藥效現象。因為醫生沒有告知病人為什麼葯會沒效果?如果沒效果,要怎麼辦,是換藥還是再來找他看?因為醫生什麼都沒告訴患者,久而久之造成了患者不信任醫生,而醫生也不願意深入了解病人的現象。這一切的問題都來源於溝通方式的不當。那站在醫生角度來分析,為什麼醫生沒有做好上面的事情?首當其衝的應該歸責於我國現存醫院客流量過大的問題,一個普通的醫生,每天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接診幾十上百個病人,他該如何做到對每個病人了如指掌?又該如何做到有充分的時間與病人進行洽談,將所有的問題用溝通解決?很顯然,他沒有。那就有人說可以效仿外國的醫院,提前預約製,每天就指定極少數的病人,以達到診療效果極佳的目的,如果你沒約到醫生,那對不起,你今天看不了病,你只能等著。這種模式,在中國十四億人口的巨大壓力下,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如果把公立三甲醫院改為這樣的限流預約製,即使診療品質上來了,看不上病的病人醫鬧現象可能要遠遠大於現狀,甚至呈幾何水準翻倍。我的觀點是:隨著人均消費水準的增長,當大眾都覺得看病不缺錢的時候,可以為醫院的每個坐診醫生配備專門的助理,讓助理去詳細的與每個醫生接診的病人有效溝通,了解他們的病情,了解他們的個體差異,了解他們的擔憂所在以及了解他們對醫院和醫生的看法和建議,這樣能夠大幅提高醫患溝通的效率,也能避免相當一部分因為溝通不當或者不到位導致的醫患爭吵現象。其次是醫生責任心的問題,有少部分醫生看病缺乏責任感,雖然本著一顆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的心,卻不能做到對每個病人負責,缺乏基本的耐心,經常在與病人的溝通中出現爭吵現象,看病時雖然在治病救人,卻是帶著些許敷衍的態度草草了事。所以說如果要提升我國藥物創新的研發能力,不如在一邊提升醫生硬體能力的同時,著重培養醫生的耐心與責任心,讓醫生學會更高效、友好地和病人溝通。我相信,如果能同時解決上面提到的硬體和軟體問題,除非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蠻橫無理之人,大多數的醫患關係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