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腰法在太極拳中的應用

何為腰?兩腎為腰。人之背部督脈、脊柱腰椎部、兩腎之間即為腰。中醫稱腰為腎之府。何為腰法?太極拳運行過程中用腰、練腰之法門也。

自古以來,拳法多言手、眼、身、步、法,很少有人提及腰法,也有人認為身法中自然含有腰法,此言雖有一定道理,但有欠妥和不完善之處。「身」包括人之頭面、四肢及軀乾,軀乾又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胸,下部為腹,中部為腰。因此,不能以身法代腰法。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意留心在腰間,腹部松靜氣騰然」。行拳時氣如車輪,周身相隨,有不當之處拳便散亂、身便不得力,「其病在腰腿之間」。

陳立清在《學練陳氏太極拳十三要》中說:「從內勁上看,腰脊旋轉催動四肢螺旋纏絲,如地球的自轉運動,從而產生周而復始的陰陽開合、千變萬化,自然氣血協調、神志舒暢、四肢軀乾輕靈圓和,隨心所欲。」陳伯先《太極拳練習概要歌》雲:「腰如車輪左右轉,虛實分明互相連。」腰處身軀之中部,四肢前後左右轉動時以腰為中軸,腰不僅可以承上啟下,而且可使招勢之間連貫無隙、緊密結合。

陳鑫曰:「太極拳者,纏法也。」身軀與四肢的纏絲可以使全身諸部收發自如、運轉輕靈、暢通無阻,然全身勁力以腰脊為樞紐節節貫穿。石磊老師說:「腰為樞紐,手足相隨。纏絲勁以腰脊命門穴為樞紐,上通手指,下達足趾。」太極拳的纏絲勁離不開腰這個樞紐,腰為一身之關鍵,腰以上氣往上行,腰以下氣往下行,中間腰勁促動手足運轉纏絲上下一氣貫通。

筆者根據自己30多年習練陳式太極拳小架的體會,結合有關資料,研究歸納出幾種常用的腰法練習功法。

1.中正法

胸腹向前微合,脊椎關節尤其是腰椎1~5關節節節對準並向下自然松沉,命門微向後撐,襠部鬆開撐圓,會陰穴輕輕上提,臀部自然上泛,虛領頂勁,百會穴朝天,中氣自然領起來,如預備式動作。只有腰部中正,才能全身中正安舒、松沉自然,周身和諧,身法中正端然、從容圓活。此法是拳之關鍵、一身之關鍵。

2.運化法

李亦佘五字訣雲:「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化,不在外面。」腰之運化,「氣由脊發,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或「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臂,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腰的運化表現在兩肋與盆骨之間,呈現出圓形、豎S形、橫S形、豎8字形、橫8字形等等運化形式,變化不一。

3.纏絲法

石磊老師將太極拳的纏絲勁歸納為四種纏絲法,並對其中兩種纏絲法明確指出氣之源及出、經、達的全過程。如上肢的出勁順纏,「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命門穴,循脊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後,繞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向裡,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順纏」。上肢的出勁逆纏,「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命門穴,循脊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繞臂斜纏而下,從橈骨端向裡,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逆纏」。由此可以看出,上肢之出勁順纏或逆纏之氣由丹田發出需經命門穴送達指端。命門穴在後背腰第二腰椎棘突凹陷中,為身體督脈28穴之第4俞穴,前與臍平(道家有稱丹田處為前命門者),其兩旁5厘米處為『腎俞穴,深處為腎臟。這一區域正是太極拳所說的「腰問」,故有腰部纏絲法。

4.虛實法

虛實為太極拳第一要義,陳鑫講「開合虛實,即是拳經」,「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一虛實」,腰部也不能例外。收勁時氣歸丹田,腰部呈合勁,此日寸腰部應為實;發勁時氣從丹田經腰部而出,達四稍,指(趾)為實,此時腰部相對為虛。腰法之虛實以內氣的收放來區分,換言之,腰部之虛實是與四肢的充實及收回相對而言的。腰為身軀之中,軀乾有虛實,腰更有虛實之論。這是練拳者有一定基礎、能夠內氣鼓盪之後才便於理解並進一步研練的方法。

5.蓄法

氣歸丹田以蓄而待發,為運化之備。手眼身步法,腰法為基礎。腰是中心軸,肢似外輪轉,以身帶四肢,腰動尤在先。

腰有陰陽、虛實、開合、動靜、蓄髮之用,當然就應該各有其法。有志於此技者需進一步研究及實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