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劉勝軍:為什麽證監會沒有被合並 監管核心是資訊披露

  來源: 劉勝軍微財經

  1

  當市場沒有預期的時候,變化卻出現了,這就是“超預期”。

  2017 年 7 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宣告“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成立,關於一行三會合並的議論暫告一段落。

  令市場意外的是,十九屆三中全會打破慣例提前數月召開,而且核心議題就是“機構改革”。

  之所以提前,現在看來邏輯非常簡單:為了趕在2018年兩會就批準生效,否則還要拖延一年。這一細節足見中央改革決心之迫切。

  大刀闊斧的機構改革,縮減機構數量、減少審批權是核心。不過,在複雜的部委合並中,市場最關心的還是“一行三會”。

  符合預期的是,央行職能得到了強化,銀行業與保險業重要法規草案和審慎監管基本制度的職責劃歸央行。在強化依法治國的當下,這顯然意味著央行對銀行、保險業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這也符合全球金融監管改革的潮流。

  銀監會與保監會合並。鑒於銀行業重要性遠遠大於保險業,這實質上相當於銀監會吃掉了保監會。

  此次改革,證監會基本未被觸及。

  2

  為什麽銀監會保監會合並,而證監會卻能獨善其身?

  保監會被合並早有跡象:2017 年 4 月保監會主席項俊波落馬後,保監會主席職位空缺至今。當然,這只是合並的“跡象”,而非合並的原因。

  筆者認為,銀保合並而證監獨立的原因是:

  銀監會與保監會的主要監管對象都是金融機構,在金融混業日趨明顯的情況下,兩類機構的監管合並是順應趨勢。

  證監會則不同:

  1)證監會的監管對象不僅有金融機構(券商),還有上市公司、投資者;

  2)券商雖然也是金融機構,但基本上都不屬於“系統重要性機構”,這是與銀行、保險的主要區別;

  3)證監會的監管核心是資訊披露,這與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機構監管”有很大區別。

  這一推理也得到了樓繼偉發言的印證:

  在資本充足率、償付能力以及自身風險匹配能力方面“保險”和“銀行”有類似性,兩者都管理自身的資本收益匹配、風險收益匹配和久期匹配。而證監會是管資訊披露真實性,特別是管欺詐,屬於投資消費者保護範疇,它對證券公司沒有資本金要求。銀保合並有相近性,而證監會不一樣。

  這是理論分析,那麽實踐呢?

  3

  從國際上看,證監會獨立與不獨立的模式都有。英國目前的“超級央行”模式之下,沒有獨立的證監會;美國則在強化美聯儲職能的同時,保留了證監會。

  為什麽中國學的是美國而非英國?筆者認為:

  英國屬於“小國金融”,中、美都是大國金融,金融市場規模和複雜性更高。

  英國的資本市場屬於“外向型”,英國本身的經濟體量並不是英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核心支撐因素;美國和中國則不同,美國資本市場雖然也是開放型的,但其根基還是美國強大的經濟。中國要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應該學習美國而非英國。

  另外,銀監會保監會合並不代表金融監管改革的落定。

  下一步的金融監管改革依然有頗多看點:

  “金穩委”與央行、兩會的關係:金穩委凌駕於央行與兩會之上,顯然具有更大的能動太空。金穩委會具有多大的職能、人力配備?做實還是做虛?

  金融修法:各個監管部門的權力,從根本上還是取決於法律的賦能。例如《證券法》爭論激烈的問題之一就是“證券的定義”,這一定義直接觸及各個監管部委的權力與職責劃分。

  人事安排:事在人為。雖然各個機構的職責是中央確定的,但在監管動態變革的大局中,博弈與爭論是常態,因為各個機構“一把手”的個性、格局和能力,都會成為影響監管改革的因素。特別是圍繞周小川的繼任者,引發了空前的全球猜測,這本身就凸顯“人”的重要性。

  人大財經委:要實現巨集觀審慎、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的新型監管框架,現行的金融法律亟需修改,而操刀者是人大財經委。未來人大財經委誰會成為一線操刀者也是看點。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