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

前 言

《經緯》曰:「六月中,小大暑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大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二個節氣,是夏天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最熱的時節。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大暑前後溫度達到一年中的頂峰,其悶熱程度也達到頂峰,濕熱交蒸,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不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下注,容易導致腸炎、痢疾等胃腸疾患;寒濕侵襲,則易發陰暑。

炎熱的時光,也給了我們又一輪季節的感受。田野生長著期望,阡陌時花綠染,金蟬彈琴蝴蝶舞,青蛙聲聲敲鑼鼓,蜻蜓在綠籬上欲飛翹尾,蛐蛐也在低吟淺唱,秋即將分娩,夏天也迎來了最後的盛宴。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大暑三候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

第一候:螢火蟲約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第二候:氣象悶熱,下雨,這感覺就像個大蒸籠。濕潤的土地,被曬出一陣陣的青草香,也算是炎熱裡的慰藉了。

第三候: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空氣裡的溫度又降了幾分,氣象開始向立秋過渡。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大暑習俗多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有些地方的人們則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

廣東吃「仙草」: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葯食兩用植物資源。由於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將其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福建莆田」過大暑「: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溫湯羊肉是莆田獨特的風味小吃和高級菜肴之一。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在大暑到來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互贈。

台灣大暑吃鳳梨:大暑期間,我國台灣有吃鳳梨的習俗,民間認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加上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徵。另外,大暑前後就是農曆六月十五日,台灣也叫「半年節」,由於農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這一天拜完神明後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大多會煮成甜食來品嚐,象徵意義是團圓與甜蜜。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聊完了大暑的節氣特點和風俗習慣,親們一定更想知道大暑時節如何養生。我總結了以下四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大暑養生

健 脾

大暑節氣正值中伏前後,天地之間氣機由少陽相火變成太陰濕土,即陽氣由生長狀態轉變為化育狀態,此時陽氣升浮之極而開始化生萬物,是為土。土性稼穡,應之於人則在脾,若脾陽充足、脾氣健運,則水谷可化,四肢百骸得養。若脾弱土敗,則易患腹瀉下利。此時應當健脾。

大暑時節應謹防「因暑貪涼」。明代汪綺石在《理虛元鑒》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氣去氣化這團寒濕邪氣。若反覆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大暑節氣,天地之間炎熱之極。陽氣外散,內陽反而不足,因此萬不可因熱而貪涼飲冷。此時養生之法,關鍵在於忌涼,以免損傷脾陽。健運脾土以助運化,溫養陽氣以補中虛。

艾灸太白,能養護脾陽。艾灸溫陽,最適於養脾,可艾灸脾經太白穴。如果能在脾經當令時(上午9點~11點)內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濁,二者為氣機升降的樞機,養脾之升要同時養胃之降,可配合艾灸胃經足三裡穴,以健脾養胃,化濕理氣。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祛 濕

大暑前後溫度達到一年中的頂峰,其悶熱程度也達到頂峰,中醫認為此時是濕氣最重的時候,人們非常容易受濕熱邪毒侵襲,經常會出現胃口不好、大便黏膩、腹瀉嘔吐、口舌生瘡等癥狀,所以此時養生還要注意「祛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飲食油膩、缺乏運動。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所以夏季一定要適當鍛煉,使身體能夠時常出出汗,這樣可以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當然,運動不可劇烈,不然容易損傷陽氣。

大暑節氣暑濕之氣較重,人易出現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肢體困重等現象。飲食方面宜多吃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可用橘皮10g(鮮皮加倍),加適量冰糖,用開水沖泡後代茶飲,常飲可起到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體濕的人還可以用薏米紅豆湯或鍋巴來解決。喝上一陣子薏米紅豆湯之後,再喝小米粥來補補脾胃,久之脾健,濕自化。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濕,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濕。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艾灸或點揉承山穴、三陰交、陰陵泉和足三裡,可健脾胃,有助於運化體內水濕;內濕過重的人,還可以用艾條灸肚臍處的神闕穴。

陰陵泉,位於足太陰脾經,是排滲脾濕的要穴。可清利濕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輔助緩解腹脹、泄瀉、水腫、膝痛等癥狀,是我們炎夏調理身體的好幫手。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艾灸

  • 溫和灸法,點燃艾條,距穴位 2~3cm 處進行懸灸;
  • 使局部感覺溫熱,每次 5~10 分鐘,灸至皮膚紅暈。

按揉穴位,使之變得溫熱敏感,再艾灸的效果就會更好。除了穴位調理,一定要多從生活習慣上做改變,拒絕過多的冰冷飲料,保護好我們的脾胃。

養 心

按照中醫理論,季節和五行五臟是對應的,夏季屬火,對應的臟腑為心,所以「養心」是夏季養生關鍵點。在暑天,氣溫過高本來就容易使人精神緊張,心理、情緒波動起伏,加上高溫使機體的免疫功能下降,很可能出現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所以養心是防止情緒起伏,預防疾病發生的好辦法。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暑天「養心」首先要做到讓心靜下來,清心寡欲、閉目養神都有利於「心」的養護。而聽悠揚的音樂、看優美的圖畫,或釣魚、打太極拳等緩有氧運動,都有利於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此外要有充足的睡眠,「熱天睡好覺,勝吃西洋參」。睡眠好,心情好,有利於心神的寧靜。所以應該在作息上符合當季需要,如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而相對不足的睡眠則可以用午休做適當補償。

另外,愉悅的心情是夏天養生的良藥。「笑一笑,十年少」,不無道理。夏季氣候悶熱,易使血壓升高,心煩意亂,這時若能笑口常開,就能改善情緒,從而協調人體各臟器的功能。

喝粥可以健心。大暑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黃帝內經》有「葯以去之,食以隨之」,「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的論點。著名醫家李時珍尤其推崇葯粥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葯粥雖說對人體有益,也不可通用,要根據每人的不同體質、疾病,選用適當的藥物,配製成粥方可達到滿意的效果。

清 火

有人說夏天酷熱,容易上火,但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這類「上火」都是虛火,夏天人體陽氣外浮而中陽漸虛,最需將養中陽,但我們卻因天熱而大喝冷飲,雖然暫時解了暑熱,但反傷中陽。中陽一虛,則寒濕內滯而虛火即現,表現為各種上火諸症。


大暑 | 養生四要點:健脾,祛濕,養心,清火


針對單純性夏季浮陽在外產生的虛火,可適度飲用酸梅湯。有的人貼三伏貼後會出現咽喉疼痛、口乾舌燥、頭痛、便秘等癥狀,這是因為虛火在作祟,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故貼三伏貼,溫陽益氣,亦需養陰清熱,如此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無憂無患,可用酸梅湯。酸味斂火,烏梅養陰生津止渴,凡醉酒頭疼、口乾舌燥、煩躁不安都可來一杯烏梅水緩解癥狀。睡前喝點酸梅湯或白蘿蔔湯,可以斂陽助眠。


如果你對文章內容或相關課程感興趣,請關注微信號:正安文化北京[zanedubj],我們等你喲~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