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最親的人,帶去了一生的傷痛

一個人的童年,他的原生家庭,對他一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前一陣子的熱播劇《都挺好》,給中國式原生家庭的悲劇做了很好的註腳。但真正的現實生活,比這部劇裡上演的,要悲劇得多。造成這些現實悲劇的原因相當複雜,因為家庭的事情,往往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說清的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最親的人,帶去了一生的傷痛。並且,不自知的我們,將這種傷痛,一代一代傳承。

本文試圖指出這一問題,但對於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作者沒想,似乎也無法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問題的提出,並非就不重要。

曾經被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接受同性戀嗎?」

想必我的回答跟大多數人差不多:「不排斥,也不反對身邊的人是。」現代社會,常人能夠接受沒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或觀念的限度,大大放寬。因為事不關己,便可高高掛起。

但是當被問及「你能接受你的孩子是同性戀嗎」,我回答得就不那麼痛快了。

思來想去,給出這麼一個回答:「如果他/她是,也沒辦法,只要他/她能幸福,我不反對。但我不希望他/她是。」

我真心不希望他/她是。這並不是因為我認為同性戀是不好的、不對的,甚至是「變態」的。(「變態」這個詞太不好了——那些認為一個非常態的人或一種非常態心理是「變態」的人,往往對事物充滿偏見,甚至把偏見當成一種德行。)當然,這麼說也並不等於認為同性戀是好的、對的或正常態的。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僅僅是因為,他們是這個社會中的少數。

少數當然並非不好。在某些方面,我們巴不得成為少數。比如領袖是少數,哲學家是少數,億萬富翁是少數。我們擠破了頭都想成為這類少數——儘管有數不清的人粉身碎骨也沒能成為他們;而同性戀,是不被這個社會和大多數人認可的少數,更不用說想成為他們了。你聽說過誰要努力成為一個同性戀嗎?

事實上,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更多是因為我們不希望他/她成為不被社會和大多數人認可的少數,甚至是被歧視、被認作「變態」的少數。

我們當中也許有很多人——尤其身邊有同性戀朋友的人都知道,同性戀的人,跟我們身邊的其他人沒什麼兩樣,他們或我們當中,都有好人,有壞人,有重情重義的人,也有背信棄義的人。他們僅僅是在某一點上,跟我們的取向不同。

在某一點上的取向不同,導致了他們成為我們中的少數,成為這個社會的「邊緣人」。但他們絕非是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

那麼,是誰讓他們成為少數,成為「邊緣人」的呢?恰恰是我們,是這個由充滿偏見卻不自知的「我們」構成的社會。

見《女司機故事集》的作者「大望路女司機」之前,我猜測過她的長相:應該不會讓我失望。第一次跟她見面是在雙橋,我覺得她大概是長得比較面善的那種吧,又因為是女孩,所以乘客對她不予設防,才有了這本《女司機故事集》。

你問她的長相到底有沒有讓我失望嗎?哈哈,你買本書就知道了,書籤上有她照片。

說回這本書。司機在序言裡說:「在我們的生活裡,人們常關注主流人群的焦慮,卻很少去聽角落裡邊緣人的傷痛。所以這本書裡,邊緣人的比重不小,有抑鬱症患者、愛滋病患者,也有瀕死體驗師、小三勸退師。故事裡寫生活的苦痛,也寫人物內心的悲涼。但那些看上去苦痛或悲涼的文字,其實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給了我面對苦痛與悲涼的勇氣。也希望能給讀者勇氣。」

的確如此,在《女司機故事集》這本書裡,司機用平靜而不摻雜偏見的敘述,帶我們回到故事的原點,還原、放大生活的真相,為「邊緣人」發聲,「給世界以公正的力量,和善意的溫暖。」

我們將看到,所有的「邊緣人」,當我們回到他們生命的原點,即他們的童年、原生家庭,還原、放大他們生活的真相,那讓他們成為少數,成為「邊緣人」的,正是我們這些自以為是的所謂正常人,以及由眾多所謂正常人構成的這個社會。

就像我們一開始看《都挺好》覺得蘇明玉性格不好,後來看了蘇母以前怎麼對她,一下子就能理解她為什麼會是那個性格。所有的因,都有果。所有的果,也都有因。傷害我們同類的,往往是同類本身。

當我們看到「邊緣人」的生活真相,我們或許能在我們的生活裡,儘可能多地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他們的「因」,或儘可能多地去理解和接受他們吧,哪怕至少不去雪上加霜呢。

就像百歲老人總能笑看人間百態,不為所動。一個人看到或經歷的生活真相越多,他的內心所能接受和容納的東西就越多。(當然,這樣的人,很有可能是個慈悲為懷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個鐵石心腸的人。但你看那拋妻棄子出家的真僧人,那慈悲為懷的與那鐵石心腸的,不正是同一個人嗎?)

《女司機故事集》裡寫的,不只是同性戀。還有臨終關懷師、瀕死體驗師、小三勸退師、抑鬱症患者、嗜酒者、愛滋病患者、跨性別者、形婚、暴露癖……透過這些少數人和少數行為的故事,我們將看到:是什麼導致了他們成為不被這個社會和大多數人認可的少數人?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的親人作為他們在這個世界的唯一依靠,是如何接受或排斥他們的?

看這本書之前,你可能會抱著獵奇的心理——或出於對「女司機」的好奇,或出於對這些故事的好奇,或出於對故事裡那些「邊緣人」的好奇。那,看完之後呢?

我一直想不出用一句怎樣的話,來描述我看完這本書的感覺。灰暗、沉重、悲涼、溫暖、平和、悲憫……由這些詞構成的話,好像都不是。

那麼是「一聲嘆息」?好像是了。是看了那些觸動靈魂的生老病死、愛恨情仇之後的一聲嘆息。

但是這一聲嘆息,究竟是慶幸自己未曾導致某個同類成為少數「邊緣人」或至少沒去雪上加霜的一聲嘆息,還是害怕自己正在導致某個同類(比如自己的孩子)成為少數「邊緣人」的一聲嘆息呢?

我不知道。

2019年6月21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