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古名琴“大聖遺音”原是清宮遺留的一塊“爛木頭”

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紫禁城,在清理故宮珍藏的文物時,有人在南庫牆角翻揀出來一塊“爛木頭”。

堂堂皇宮大內,珍藏稀世國寶的南庫,怎麽會珍藏著爛木頭呢?

經過文物專家確認,原來這是一張早已朽爛損毀的古琴,已經沒辦法彈奏了,和一塊爛木頭確實沒啥大區別。

有工作人員隨即將其記錄為“破琴一張”,放回了原處。

1946年,著名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得知“破琴一張”為藏家錫寶臣收藏,於是開始了“訪琴”之旅。

王世襄看到這張“朽爛”的古琴,經過一番仔細的辨認,認定此琴非同尋常,應該是唐朝中期的珍稀文物。

王世襄“鬻書典釵,易此枯桐”,變賣部分收藏的典籍珍寶,才將古琴從錫寶臣之孫——章澤川手中買了回來。

王世襄請來古琴大師管平湖、高英等人,修複古琴。

管平湖用了好幾天的功夫,打磨清除了琴面上厚厚一層水鏽、汙垢,他驚奇地發現,裡面竟是光潔如初,毫發未損的漆面。

管平湖異常欣喜,仿照唐朝古琴的形製,更換了紫檀木的架弦嶽山,配上了王世襄帶來的青玉軫足,大唐古琴再現了昔日的風采。

王世襄鑒定認為,這張古琴名為“大聖遺音琴”。

唐肅宗李亨即位的至德元年(756年),為紀念皇帝登基,宮廷巧匠仿照伏羲氏古琴,特意打製的一批宮廷樂器——“大聖遺音琴”。

“大聖遺音琴”為梧桐木琴身,上有“困學”、“玉振”字樣的篆書印文,此琴富麗華貴,顯露出皇家獨有的魅力和大氣。

這張古琴為何叫“大聖遺音”呢?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送楊寘序》一文中解釋說:“夫琴之為技小矣……操弦驟作,忽然變之……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

根據印文“玉振”二字,可以確認,此琴在元朝時期,曾為著名書法家、詩人鮮於樞所珍藏。

清代被皇家收藏,晚清時期因無人問津,險些被遺棄,幸有藏家慧眼識寶。

伏羲氏“大聖遺音琴”在本世紀曾兩度出現在拍賣行,身價過億,其主人不知換成了哪一位神秘藏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