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卷尾撇:“二王”如何變新漢隸古法?

總第一五八七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本文繼續講解,對於漢隸古法中的撇法,二王如何變新出奇,彰顯晉人瀟灑風度?——“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我們如果並置漢《乙瑛碑》、東晉《爨寶子碑》、東晉王羲之《孔侍中帖》、唐李邕《麓山寺碑》的四個“九”字,聚焦於四個首筆撇畫的內在一致性——觸底左轉後出尾不輕反重,悠長肥厚地卷起(圖15—1至圖15—4)。

圖15—1 東漢《乙瑛碑》“九”字

圖15—2 東晉《爨寶子碑》“九”字

圖15—3 東晉王羲之《孔侍中帖》“九”字

圖15—4 唐李邕《麓山寺碑》“九”字

嚴格說來,第一個字例中的首筆實為左擺,後三個字例的“卷尾撇”作為這種漢隸古法的真行變體,逆反於“撇”的重起輕出慣例,以複古生新奇。

“小王”的“卷尾撇”化質為妍,最能見出東晉士人揮麈談玄的瀟灑風度。

圖15—5 東晉王獻之《廿九日帖》“奉”字

《廿九日帖》“奉”字(圖15—5)的“卷尾撇”,卷尾之際肥而能捷,有著如松鼠尾般的柔軟質地和慵懶意致。

圖15—6 東晉王獻之《不審阿姨帖》“不”字

《不審阿姨帖》“不”字(圖15—6)的“卷尾撇”風雲卷舒,洪波湧起。

圖15—6 東晉王獻之《八月十九日帖》“丸”字

《八月十九日帖》“丸”字(圖15—7)的“卷尾撇”則是含蓄內斂,點到即止,大尾小尾,長卷短卷,勢出天然,無不如意。

【王獻之筆法系列】

01、王獻之“改體”——如何變“鋒”

02、二王筆法:“一筆書”和“八面出鋒”

03、“切鋒”起筆法,二王父子誰更強?

04、筆法課:如何寫出“隸意”之筆?

05、飛白筆法:小王的異趣,老米的狂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