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東方模糊美學:澀拙“屋漏痕”筆法,誰是其中高手?

總第一六〇二期;歡迎關注。

編者按:前文我們討論了:古代書法高手,為何都愛“飛白”筆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討論,這種充滿著東方模糊美學的“屋漏痕”筆法,它的淵源在哪裡?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是如何將其變異化用的?以及後代書家對於此技法的繼承與揚棄——“書法入門”(ID:shufarumen)

懷素嘗與顏真卿論筆法,發夏雲奇峰之妙喻,顏氏對雲:“何如屋漏痕?“素乃歎服。

“屋漏痕”的圖像直觀:驟雨初歇,房簷積水順著屋壁蜿蜒澀進、逶迤而下,痕跡若隱若顯,明滅無端。“屋漏痕”筆法是“模糊美學”的至境,對立於“骨法用筆”的絲絲入扣和清剛俊爽,其墨痕毛躁粗糲,凸顯筆鋒與紙面摩擦的“原生態”質感。“屋漏痕”強化了筆法中的墨法元素,使得“枯筆”成為一種新的有意味的形式。

經歷從《散氏盤》(圖7-1)一路西周金文到西漢馬王堆帛書(圖7-2)、再到魏晉樓蘭殘紙(圖7-3)的漫長積澱和嬗變,“屋漏痕”的線條形態終於在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中得到了完美呈現。

《鴨頭丸帖)起首的《鴨頭丸》三字《圖7-4》,筆鋒與紙面摩擦的每一步過程都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後二字末筆的點扣筆輕而意重,像是屋壁上一滴水珠流動至終端處時那陡然的震顫停頓,控制和遲留成為這個前奏輕快表象下的深隱基調。

《鴨頭丸帖》收尾的“君相見”三字(圖7-5),曲終收拔,逸筆草草,筆鋒與紙面的摩擦迅疾晦暗,難辨其來龍去脈,“屋漏痕”的模糊感臻於極致。孫過庭《書譜》所謂“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墨韻勝景,《鴨頭丸帖》足以發之。

顏真卿的《祭侄稿》是“屋漏痕”筆法的集大成之作,澀味、拙趣、“原生態”質感均已較《鴨頭丸帖》大大升級,只是“小王”微妙靈動的節奏感遺卻多多,挑剔地講,終不無“質勝於文”之憾(圖7-6)。米芾的《虹縣詩》相當出色地展示出了大字行書中“屋漏痕”筆法的強烈表現力(圖7-7)。

想像一根潔潤中實的圓木,一根美的線條。再想像無數的蛀蟲爬上了這根潔潤中實的圓木,許多時日過後,它變得蝕痕斑駁、裂隙參差,一根殘缺的線條,它還美嗎?

回憶一下摩崖刻石經千年風雨打磨出的“金石氣“,難道殘缺不也是一種美嗎?行書尺犢中的“蟲蝕木”筆觸正是和“金石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王獻之《東山帖》中,“蟲蝕木”的筆觸充溢全篇。“更”字(圖8-1)末筆,形態上仍是大體渾圓的,但線條的蝕痕和裂隙在推進過程中愈來愈明顯,到了末端,幾乎已成虛空。

“乏”(圖8-2)“之”(圖8-3)二字的末筆,隱微的斷痕一直在悄然醞釀,一道細小中鋒的叉開使收筆變得不可能;“安”字(圖8-4)的折筆,尾部因急劇的頓落而驟然斷裂。借助於超常規的散鋒用筆,“小王”將“蟲蝕木”筆觸筆不到而意到、形破而神完的魔力感優雅而從容地揭示。

米芾用筆講究“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以四面圓足為尚,像《虹縣詩》“再”(圖8-5)“榆”(圖8-6)二字末筆那樣的“蟲蝕木”筆法只是興來偶為而已。相比之下,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跋》中對“蟲蝕木”筆法的運用遠為自覺和經意,最得“小王”三昧,足見他參悟超常規藝術現象的超常能力(圖8-7、圖8-8、圖8-9)

【王獻之筆法系列】01、王獻之“改體”——如何變“鋒”02、二王筆法:“一筆書”和“八面出鋒”03、“切鋒”起筆法,二王父子誰更強?04、筆法課:如何寫出“隸意”之筆?05、飛白筆法:小王的異趣,老米的狂掃06、卷尾撇:“二王”如何變新漢隸古法?07、蟹爪鉤:王羲之神秘筆法,是如何被傳承的?

原文來源:《王獻之行書筆法》

作者介紹:杜萌若(黑龍江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書法學博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