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博:道家的精神氣質

講道家,要有儒家的鋪墊和背景。我經常會做一個比喻,儒家像春天,道家像秋天,你如果想了解秋天必須先了解春天。儒家是中國人生命中最重要而且是最根本的一部分,這種力量是你無法想象的。讓人從仇恨的狀態裡面擺脫出來。愛的教育對生命來說是最重要的東西,也是儒家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文化的根本的最為重要的因素和理由。

儒家的愛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現的,這個詞就是仁。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麽意思,我聽到過的最經典的答案就是“一個很二的人”,也許可以理解一個懂愛的人就是很二的一個人。紅樓夢裡寶玉就是一個“很二的人”,史湘雲叫寶玉就是二哥哥。兩個人什麽意思?不僅你是人,我也是人,我們都是人。簡單的東西你未必能夠真的理解,你最不了解的人可能就是是你身邊的人。各位可以思考一下,我們有沒有把身邊的某些人當人?我們有沒有把領導當人?我們是很多時候是把他當成“人物”。什麽叫人物,物就是東西,人物就是人這個東西,當然總比不是東西好。

我們的生命經常被角色化,被名分化。生活裡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下級和一個上級,一個科長和一個局長,一個秘書和一個領導,打交道的時候是兩個東西的交往,兩個角色在交往,兩個名分在交往。要把對方當成人是很困難的事情,因為先要剝離掉角色帶給你的東西,你要忘掉某些人我是國家領導人,忘掉某些人是民工,忘掉某些人是看門的。把別人當人,實踐愛的哲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儒家孔子講的一套非常了不起,愛是可以帶來溫度的,溫暖的感覺是愛帶來的,所以有時候讀儒家的書感覺像春天,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試想一下孔子的形象,孔子就應該是一個如沐春風的形象,孔子是一個非常有愛心的人,不像是我們講儒家的夫子。張岱年先生說孔子經常唱歌,晚春時穿著春天的服裝,五六人,帶著一幫大人小孩到河邊去泡泡水,在高台上唱唱歌跳跳舞,踏著歌聲回來,這就是孔子的形象。孔子是一個很可愛的老頭,當然也是一個比較循規蹈矩的老頭,一個愛的哲學塑造出來的生命。

除了愛,儒家最講的就是規矩。規矩在儒家裡面有一個詞,這個詞就是禮。孔子對他的得意門生說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是把人凝聚在一起的東西,要創造一個比較和諧的世界,規矩很重要。儒家思想有兩種,一種是軟的愛,一種是硬的規矩。規矩不是限制你,試想一個沒有規矩的人在社會上走不了多遠,連門都出不去,沒有人喜歡不懂規矩的,這是儒家的東西。

道家不一樣,讀《老子》《莊子》,會有什麽感覺?你會覺得走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如果說儒家是給人很溫暖的氛圍,道家就是把你帶入五台山,上面寫著四個字:清涼世界。道家就是一個清涼世界,有時候還會感覺到一點冷,清冷。儒家拚命講愛的時候,道家講的是不愛的哲學,有一種愛叫做不愛,這就是道對生命和世界的理解。

老子是一個洞明世事的人,他講“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為什麽要把把心目中的神丟掉,一定有他的理由。讀老子的書讀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你讀這樣的話是奇談怪論,他給你一種震撼,如果你僅僅接受過儒家教育,你會感覺被傷害了。它傷害了心裡的一些信念,對仁義的信念。如果讀莊子,受傷害更多。莊子講聖人都是替大盜服務的,給竊國大盜服務。偷個鉤子你成了小偷,被殺掉,但是你要偷這個國家你就成了君主。莊子接著說“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這是對社會的深刻觀察,只要當了君主你就是聖人,你就是仁義的模範這個世界不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嗎?道德變成了一個幌子。

道家就發現了這個世界是雙層的,是一個分裂的世界。這個世界好比是一個雙層大戲,一層的世界是哄小孩的,我們會教育小孩要“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老子和莊子會告訴你這個世界就是表裡不如一,言行不一致。如果你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你永遠只是小朋友,走不進政治世界,政治世界是最最虛偽的一個世界。老子是政治世界的高手,他在中央政府服務了幾十年,身居高位,是大智者。這個世界要看你能夠進去多深,儒家進去了一些,道家進的更深,這就是成長。

莊子的話儒家不會說出來,也不願意說,因為儒家想塑造這個世界,想把這個世界變成一個溫情脈脈的世界,用溫情來抹平許多的鴻溝。道家說我不能忍受這種欺騙,不能忍受每天壓迫剝削著我還說在為我服務,我要告訴你真相。這個世界真相總是殘酷的,如果是道家,首先要具備堅強的心理,不能很脆弱,不能像小孩一樣遇到委屈了需要大人的安慰。莊子說過一句話,“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很酷,老子很酷,道家是很清冷的世界,一個堅強的心靈。

儒家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厚道,道家帶給我們的感覺是高明。儒家很實在的,講要對人好,我對你好,“己欲利而利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很實在的東西。道家高明,他看到了另外一層,入木三分,入人三分。高明很重要的一個表現是虛偽,不光明,但我再強調一遍,虛偽不是一個貶義詞,每個人的生命裡面虛偽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老子對於這一點看得很清楚。我們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說一些漂亮話,就是虛偽的話,老子說了八個字,“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話都是不美的,漂亮話都是不真的。有時候真話比假話是更殘酷的,如果親人得了癌症很多人不告訴他,這是虛偽的,是玩假的,但是這是愛的表現,愛的證明。虛偽不是一個壞的事情,有的時候是愛的表現,但是虛偽更多的時候是一種生存智慧。

我們為什麽要虛偽?很重要的一點是因為我們要跟這個世界交往,我們要面對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是一個大問題,不同的回答是不一樣的。紅樓夢在中國古典小說裡面佔有很重要的位置,因為紅樓夢不僅僅是個小說,還是人生和世界的反省,是哲學。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是坐過山車的人,他的一生上去再下來,很顛簸的生命。你可以去體會當初他寫紅樓夢的時候他把他對世界的理解都傾注到這個小說裡了。紅樓夢裡有很多真假的問題,第一回裡面出場的賈雨村,這就是真假,假做真時真亦假。曹雪芹把他整個故事安排在賈府的時候,他心目中的世界就是賈府,這就是他的理解。

最典型的悲劇是林黛玉,從哲學的立場講林黛玉的悲劇是什麽:以自己真實的生命去面對這個虛偽的世界。林黛玉的生命是真實的,她愛誰絲毫的不掩飾,討厭誰也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真實的生命在賈府裡面是不受歡迎的。薛寶釵是個悲劇,但她有成功的地方,最後跟賈寶玉成婚了。曹雪芹對她有評語,薛寶釵是山中高士,高明的人。薛寶釵是一個舞者,她可以和很多人跳舞,而且跟每個人都可以跳得很好。她很大的特點就是周旋,周旋是對舞者很好的形容。

生活裡我們每個人都是舞者,跟不同的人跳不同的舞,這個時候你一定是虛偽的。薛寶釵就是典型的道家的生命,這個時候我們再想想老莊,老莊怎麽讀,“老裝”,莊子叫什麽,莊子叫莊周,要裝得很周到。一個人裝一次並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都在裝。

莊子就是很能裝的一個人,你如果有機會去看元代的戲劇,有一個故事是講莊周戲妻,“莊周妻死,鼓盆而歌”,他的朋友很奇怪,說人家跟了你一輩子,死了你不哭還唱歌?根據這個故事來的。莊子被評為古今第一才子,這個稱號當之無愧。這個才子了不得,跟著他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沒有錯,他因為太有才了,很多地方的人想請他做官,其中楚國的國君最有誠意,讓他做相。結果他不乾,為什麽不乾?他說有兩種動物,一是牛二是豬。你看牛高高大大的,有貴族國君都喜歡它,給它做很好的房子,每天給他洗澡,伺候好了最後他們是要把牛送上祭台。我們有個詞,犧牲,都是牛字旁,牛是送給天神的禮物,因此牛經常成為犧牲品。這個世界就這樣,牛人經常成為犧牲品。莊子說我不要做牛,看起來很牛,但是要挨一刀,豬就不一樣,每天沒人待見,吃的東西又髒又臭,每天在汙泥中打滾,但是豬有好處,自由自在,他說我寧可在汙泥之中嬉戲的豬也不做很牛的牛。莊子這樣選擇,但他夫人不幹了,怨氣越來越多。她本來以為莊子在期貨市場能掙大錢,所以莊子的太太只好移情別戀了,就愛上了鄰居,比較富貴的人。莊子發現了就玩了一招,裝死,莊子一裝死她的太太就露餡了,哭了三聲然後轉投到鄰居帥哥的懷抱。莊子又活過來了,妻子羞憤自殺,莊子鼓盆而歌。

這個裝是為什麽,是因為他要去面對這個虛假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要提一個問題,當你面對一個虛假的世界的時候,你要采取一個什麽樣的方式來生活,這是一個大問題。你明明知道這個人是個虛情假意的人,你要怎麽對待他,這是一個問題,老莊的做法就是裝。裝什麽,第一個是裝糊塗,第二個叫裝孫子,不僅要裝孫子還要老裝孫子,戰國的時候有幾部書很有名,《老子》、《莊子》、《孫子》,合起來就是老莊孫子,就是老裝孫子的智慧。

人成長過程,從一個角度看就是從真實走向虛偽的過程。什麽叫野蠻人和文明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野蠻人就是不加掩飾的人,真實的人,文明人就是虛偽的人。小孩子是非常真實的,童言無忌,他說你老你就是老,一看就你就知道什麽人叫爺爺,什麽人叫叔叔。但人越成長越虛偽,西方有個寓言叫《皇帝的新衣》,中國版的皇帝的新衣:《指鹿為馬》,趙高拉著鹿到朝上,沒有人敢說是鹿,都說是馬。從真實走向虛偽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你要適應這個世界,文明有時候就意味著虛偽,比如吃飯的時候菜已經上來了,美酒佳肴上來了不能吃,要等一個人,如果是小朋友的話他不會等,但我們會等,為什麽,禮貌,禮儀,有時候這就是虛偽,想吃不能吃,但他是文明的一種體現。道家是更高一點的東西,對我們很多人會有觸動,來自不同方面的觸動,《老子》是講在政治世界如何能夠生存進取的東西,老子確實是一隻老狐狸,不是一隻小狐狸。

我們看一個人最核心的就是一個東西,看一本書也是一樣,可能這本書五萬多個字,核心就是一個字。讀論語就是一個仁字,讀孟子就是仁義,加了一個義。有人說讀老子是道,有人說是德,都不是,是柔。我有時候用七個字講道德經,“老道,柔道,下水道”。什麽是老道,是說一個人有很成熟的處世智慧,不是毛頭小夥子了。前面說道家像秋天,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一般來說人到了四十多歲了應該比較成熟了,當然有人到八十歲也不成熟。成熟是一個很痛苦的轉變,成熟的季節並沒有一開始那個生機勃勃的季節那麽美。但很美麗的歲月是不真實的世界,春天的花就是不真實的,因為秋天的時候大部分花都沒有結果,所以它是不真實的。孔子聽說老子的大名,特別到中央政府洛陽問禮,老子跟毛頭小夥子的對話,說年輕人我沒有錢幫助你,但是有話告訴你,良賈深藏若虛,君子勝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身。”就是一個好的商人不應該把自己搞到富豪榜的第一位,如果搞到第一位一定是一個不好的商人。不要把錢貼在臉上,一定要虛偽,這就是老道。智慧就是明明很牛,但是把自己當做豬,這就是智慧。

年輕人凡事都會衝在前面,當兵為什麽都喜歡找十八九歲二十歲的,為什麽不找四十多歲的,因為年輕人好忽悠,一說衝就上去了,衝了之後回來給你們入黨,升官,結果壯士一去不複返。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是年輕人不懂的智慧。我們說上善若水,水是柔這個道理最明顯的體現,所以老子裡面很多對水的讚美,就是對柔弱的讚美,但是你千萬不要有誤解,千萬不要以為柔弱是軟弱。柔弱是真正的強者的表現,而且柔弱僅僅是一個態度,僅僅是一個姿態。柔弱什麽呢,是為了幫助你實現更大的一個願望,當然你也可以說更大的一個欲望。很多人覺得老子的哲學是消極的,如果這樣覺得是是你沒有讀進去,沒有了解這個生命。它是一個以退為進的生命,是一個智慧的生命,不像儒家那麽看重面子但是非常看重裡子的生命。年輕人比較好面子,但是老家夥從來不好面子,他們好裡子,看重最實際的東西。

老子講柔弱的時候講了很多,比如水,他說“天下若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比如水滴石穿,水和石頭之間的戰爭永遠是水的勝利,曾經那麽有棱角的石頭在水的柔情按摩之下,慢慢的棱角都沒有了。柔是一個很持續的很堅強的一種力量,而且是無堅不摧的力量。老子講過一句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我現在活著可能彎腰舉手,哪天我死了我還能這樣嗎,肯定不能這樣子,其死也堅強。老子在這裡要表達的就是柔弱的人和堅強的人結局是不一樣的。

柔弱是一種要不斷的去體會的東西,是一種最持久的力量。《老子》第二十三章打了一個比方:“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有個雕像,雕的是很瘦弱的老子,老子吐著舌頭。他吐舌頭是要向世界呈現一種智慧,為什麽我的牙齒沒有了而我的舌頭為什麽還在。牙齒是硬的,不斷跟這個世界碰撞碰,所以它掉了,舌頭是柔軟的,所以還在,這就是講的“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死也枯槁”。小草我們是踩不死的,因為它柔弱,但是當它枯死了,一掰就斷。

剛才講到了老子一個很另類的話:“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這個話很多年輕人不理解的。我現在帶各位進入老子的三寶世界。這三大法寶是什麽?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

慈,我們經常講仁慈,但今天這個慈不是仁慈。慈是什麽東西,慈讓我們想到母親,想到嚴父慈母。嚴是什麽?是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小孩,我要塑造一個生命,指條路你就要走,比如說賈政對賈寶玉說你要走仕途。慈是什麽?慈不是別的,就是寬容。儒家的仁愛很美,但有問題,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推己及人,從自己出發。寬容是從無我出發的,從自我出發會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強加於人。從自我出發,帶給別人關心和愛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從無我出發,則會很輕鬆。寬容就是作為一個領導並不要求下屬的想法跟自己一樣的,我喜歡穿中山服,他可以穿西服,穿運動裝。讀老子會獲得一種感動,一種更內斂的感動,比儒家更深厚的一種感動。老子曾經說過:“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這是一種什麽情懷,像水一樣,包容。

老子曾經講過:“是以聖人恆善救人,故無棄人;恆善救物,故無棄物。”聖人不放棄任何一個人,但怎麽救?用智慧的方式救。他不是說過節到你家看一下,給你兩百五十塊錢,放250斤面,這種東西夠你過一個禮拜,但時間長了不管用。老子的方式是通過寬容給你自己創造生存的空間。

老子書中的一句話非常有深意:“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這是中國文化裡最偉大的話之一。儒家講為天地立心,道家講聖人恆無心。區有人想給這個世界安一個心,“聖人恆有心”,把自己的心當成老百姓的心,道家的理解裡,儒家這樣一個愛,這樣一個心包含著很多專製的成分。“聖人恆無心”,如果你做一個領袖,沒有自己的私心,以百姓心為心,不把自己的心當成別人的心,這就是寬容,這是一種多麽偉大的精神。

第二個寶,儉,這個儉不能理解為節儉,要把儉讀成斂,收斂的斂。收斂的反義詞是張揚,張牙舞爪。人生為什麽要收斂而不能張揚?張揚意味著你在這個世界想佔據更大的空間,螃蟹橫著走路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收斂就是節製,節製也就是示弱。示弱的反義詞是逞強,節製的反義詞是放縱,一個逞強的生命是什麽生命?一個放縱的生命是什麽生命?我想舉幾個放縱的生命做例子,第一位是秦始皇同志,第二位是西門慶同志,第三位是賈寶玉同志,他們分別在權力,欲望和情感做出了貢獻,使我們不走重複的路,當然很多人要重走他們的路,我們也沒辦法。

秦始皇擁有亙古沒有的權力,他想千秋萬世,結果二世就沒有了。一個強大的秦朝隻用了十幾年就土崩瓦解,為什麽,就是因為權力的放縱。他的權力是無所不在的,各級官吏和老百姓的生活全部由他控制。我們經常講不要把別人逼急了,我們知道狗急了還跳牆,人急了會如何?當你把別人的生存空間全部擠壓乾淨的時候,你把人逼到牆角,還要再往前逼,他不會束手待斃,會反戈一擊。陳勝吳廣遲到了,這是死罪,這樣也是死,那樣也是死,還不如過把癮再死,所以陳勝吳廣出來了。

第二位是西門慶同志,大英雄,我經常說西門慶是菩薩,他有一種情懷,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西門慶是大帥哥,是大富翁,是個大貴人,風流倜儻,金瓶梅描述了西門慶從27歲到33歲短暫的人。西門慶是一個放縱的生命,一個女人不夠,兩個還不夠,三個四個五個,九個十個,一直數下去。西門慶同志以一敵十,寡不敵眾,最後靠吃偉哥,還是進口的,胡僧給的藥,最後一命嗚呼。男同志要好好研究一下西門慶,因為他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所以不要逞強,應該有說我不行的勇氣,這是一種智慧,勇於不敢的智慧。明末清初時有人評論金瓶梅說它是一本淫書,實際上,金瓶梅是聖人寫出來教化男人的一本書。

西門慶是放縱,賈寶玉也一樣,只不過他放縱的是情感,不是欲望。賈寶玉見一個愛一個,這種情感放縱的結局是什麽?就是破產。各位可以看到,秦始皇同志,西門慶同志,賈寶玉同志犯了同樣的錯誤,導致的結局就是死亡,放縱就是死亡,放縱就是毀滅。莊子曾經講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比如在大海裡游泳,遊了五十米,防沙網過了,再往前遊,越來越恐怖,一個有限的生命面對無限的大海,如果你繼續往前遊,就是死路一條。我們的生命不就像在大海裡游泳嗎,金錢金錢就是大海,權力就是大海,欲望就是大海。”這就是節製,節製的前提是你認識到在世界面前你是渺小的,你太渺小了。再大你算什麽,權力再大,錢再多你算什麽,在世界面前連九牛一毛你都不是,這個時候節製太重要了。

節製的另外一面是分享,這個世界是用來分享的,不是某一個人獨佔的。這個蛋糕是我們大家來吃的,你可以多吃一點沒關係,你吃二兩,我隻吃一錢,也可以,但你想吃二兩半而我一錢都沒有,這就有問題了。換句話說,做一個官貪一點沒有關係,但也要讓群眾貪一點,千萬不能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我們需要收斂,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是有前提的,你已經是天下先了,你已經到了山頂了,還要怎麽樣,再爬就摔下去了。換句話說你已經是爺爺了,這個時候你要裝孫子,裝孫子是什麽意思,表明你已經是爺爺了,你如果是真孫子的話你不用裝。台灣佛光山當家的就是星雲法師,送給我們一本書,叫《老二哲學》,這就是不敢為天下先的哲學,我是老大,但是我從來不以老大自據。不敢為天下先不是說沒有進取精神,你如果看老子不敢為天下先,後面還有一句話“故能成器長”。什麽叫器長,就是大領導,不敢為天下先才能成為大領導,不敢為天下先才能成為帶頭羊,這就是智慧。有時候不大考慮自己,自己的利益反而得到最大的保全,一個人能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私人的東西。我怕大公無私的人,對待大公無私的人我們要特別警惕,大公無私的人是最有私心的人,老子把這個天機洩露出來了。儒家有時對老子講的這一套,覺得陰毒,刻薄,朱熹講老子就是刻薄狡詐陰險,如果把老子的書當做陰險的書讀確實可以教給你很多陰招。

老子的智慧,它既是提供給君主的,也是提供給這個世界的,背後是一種博大的情懷。所有的聖人都有一個大的慈悲心,只不過表現的方向是不一樣的,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可能都有這樣的心腸,表現不一樣,可以互補但是不可以互相排斥,大家看這三寶,都是柔弱,都是示弱,都是節製或者寬。

北大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有一個北大之最,它是北大平均壽命最長的一個部門。我們專業裡面出了幾位老先生都活了95歲,比如梁漱溟先生、馮友蘭先生、張岱年先生都活了95歲。活95歲不容易,那麽多的坎坎坷坷,大概是因為學了哲學,特別是因為學了中國哲學。為什麽哲學會讓人長壽?記得張岱年先生走之後,有個記者給我打電話,讓我作一些評價。我當時說了兩句,一是“坦蕩蕩”,二是“看得開”。這兩個東西,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

論語上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也就是做事情要光明磊落,不違背自己的良心,不違背一些基本的規矩,這就是坦蕩蕩。“看得開”也很重要,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這個世界不如意的情況可能更是十之九九,但是你要看得開。有時候一個人的心胸有多開闊,一個人的智慧有多大,就看他能不能憋。學游泳要練憋氣,憋氣可以考察肺活量有多大,可以看出來你的心量肚量有多。我對太太有意見我就是不說,太太偉大光榮正確,每天這個樣子,這就是度量,氣量,這其實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智慧。

嘴巴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麽,是沉默。周易裡面曾經講過一個爻辭,是坤卦,他用了一個詞叫括囊,什麽叫括囊,就是扎緊你的口袋,扎緊你的嘴巴。說話真的是很重要的,經常是既傷人又傷自己。

以前周易講過一句話,說“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你的一句話可以讓地動山搖,這是語言的力量。我們想自己,語言對自己的傷害有多少,我們很多的挫折和傷害是從什麽地方來的,其實有的時候跟這個口有很重要的關係。所以,有時要像我上午講的那樣,要“老裝”。裝什麽?裝糊塗。裝糊塗是一種智慧,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政治智慧。

唐朝的一個皇帝唐肅宗,手下有一個將軍郭子儀,郭子儀的兒子娶了公主,夫妻吵架,被皇帝知道了。郭子儀賠罪,皇帝講了一句非常老道的話,他說“不聾不癡不做家翁”,家翁就是家長,什麽樣的人可以做家長?聾一點,癡一點,如果你不癡不聾就裝聾裝癡。老天爺對我們人是非常厚愛的,他讓我們年紀大了,眼睛沒那麽好使,耳朵沒那麽好使,然後腦子也沒那麽好使,這是對我們的愛護。你說你都老了,看那麽清楚幹嘛,聽那麽清楚幹嘛,腦子那麽清楚幹嘛?有時候老糊塗是智慧,老了還那麽清楚就變成賊,老賊。上午跟各位講過人成長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是從真實走向虛偽的過程,這個時候我再跟各位講一個過程,就是從清楚走向糊塗的過程,這就是人生。

我們小的時候我就特別想看清楚這個世界。人小時候經常會問媽媽,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看電影的時候也是如此,生活世界裡也是如此。孩子們想搞清楚這個世界,所以發明了一本書叫《十萬個為什麽》。但你到了四十歲你每天還在問老師為什麽,這就比較奇怪了。我不是說我們不要問為什麽,而是應該學會去了解和接受那些你不願意接受的東西,比如說好人跟壞人的問題。用個比喻,我們所有人都是正邪委員,又正又邪,所以很難用好和壞去判斷一個人,好和壞的標準在什麽地方也是很難回答的。我們人就是這個樣子,當我們說一個生命是正邪委員的時候就是寬容,太清楚的立場就是要搞階級鬥爭,搞分化。嬰兒的眼睛很純淨,沒有被汙染過,看看自己的眼睛,會慚愧的。我們的眼睛之所以渾濁是因為我們看這個世界看多了,變得渾濁了,這就是成長。

讀《老子》的時候經常用混沌這個詞。一個真正的生命、理想的生命,不是井井有條頭頭是道的,井井有條頭頭是道的生命就是一個刻薄的生命。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北大校園的風景經常用一個成語來概括,叫“一塌糊塗”,一個塔,一個湖,未名湖,一個圖,圖書館,這是北大校園的三大件,合起來叫一塌糊塗。這不僅僅是北大的校園風景,也是北大的精神所在,北大就是一個一塌糊塗的學校,這是對北大最好的讚美。蔡元培用“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來治理北大,用俗話來說就是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北大為什麽能夠辦得那麽開放那麽成功,正是因為什麽鳥都有,因為什麽鳥都有所以這個林子才顯得大。批評北大的人會說北大散,散漫的散,不像清華,但散恰恰是北大的精神,北大的靈魂所在,這就是一種“糊塗”的東西。人要學會裝糊塗,尤其是作為領導,這樣的話乃才能夠體會到一種上德若谷,上善若水的一種精神。

一個人怎麽樣能夠包容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經驗,如果你特別清楚的話朋友會越來越少,世界會越來越窄,你必須要糊塗,這很重要,這是包容別人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為一個領導,更應該是包容。

我們下面再開始講莊子的內容,上午講了三寶,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一個收斂的哲學,節製的哲學,一個寬容的哲學。道家的精神主要是給君主講的,給有權力的人講的。老子或道家有一個最核心的一個觀念,即無為,無為什麽意思?很多中國人理解無為就是什麽都不乾。我們經常說要培養一個積極有為、年輕有為的人,現在一聽別人誇年輕有為就感到別扭,真誇這個人好,用道家的思維,應該說“年輕無為”。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跟各位描述無為的意思——無為就是權力的自我節製。權力自我節製是很困難的事情,權力是個威力無邊的東西,權力的力量相信各位都很清楚。中國古典讀物裡稍微通俗一點的有兩本書,都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叫三字經,一本書叫百家姓。這兩本書的精神方向完全不一樣,三字經是正面塑造一個生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一個向上的對生命的塑造,對理想世界的塑造。可是如果讀百家姓的話,你讀出的是另一個味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八個字沒有一個字沒有意義。

百家姓是宋朝編的,宋朝皇帝姓趙,趙排第一位是因為趙是國姓,這代表我們一般的人對世界的理解,這個世界最有力量的東西是權力。權力就是大哥大,這個世界得罪誰都不要得罪權力,孔聖人也是這樣說的,他說:“君子有三畏,一畏天命;二畏大人;三畏聖人之言。”天命是一種限制,一種命運感,有命運感的人是幸福的人,沒有命運感的人都是小人,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一個了解命運的人才有可能為君子。第二就是畏大人,大人就是有權力的人,小小的一個權力,如果得罪他會給你帶來很多的麻煩。各位,這個世界上除了權力之外第二重要的是什麽?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東西,是第二大力量。第三個字,孫,什麽意思?在權力和金錢面前我們很多人都是孫子,這個世界就像一個不能夠停下來的火車的車輪,裡面最大的動力是權力和金錢,對它們的追逐。第四個,李。李是什麽,就是道理,我們古典小說裡面這個李字經常就是道理的理。這個世界有兩個道理,有一個冠冕堂皇的道理,還有一個不那麽冠冕堂皇的道理,所以這個世界有陽面有陰面。智慧是什麽,就是地一個趙錢孫李的世界把兩面貫通起來。周吳鄭王,王是什麽不用說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王還指王道,王道的典型是什麽,周朝。可是周朝真的是王道的典型嗎,不一定。所以周吳鄭王,裡麵包含著它對世界的理解。

權力的力量,既有一種積極的創造力,但又有一種龐大的破壞力。權力要節製,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先認清楚了自己的位置,真的像百家姓講得那樣,權力是這個世界的大哥大嗎?老子說不是,權力充其量不過是個小四的角色。

如果學《老子》,你們會看到有名的四個字:“道法自然”,在“道法自然”前面有一段話,“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意思是說這個世界有四個最大的東西,第一個是道,它是大哥大;第二個是天,是二哥大,第三個是地,這是三哥大;王,也就是天子是個什麽角色,小四,王亦大,這就是一個定位。希特勒想把這個地球玩弄於股掌之中,想操控這個世界,但沒有人能夠主宰這個世界,如果真覺得自己可以主宰世界那麽你就是精神病,就是瘋子。當然很多的領袖是瘋子,瘋子也最容易成為領袖,因為瘋子一般是有魅力的,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是你應該學做一個正常人,知道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只不過是排在第四。就是一種定位,這就是一種自覺,是自知之明。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一個王要知道自己上面還有地,地上面還有天,天上面還有道,要向道學習。道就是節製,就是權力的自我節製。跟無為相對的有一個詞叫自然,什麽叫自然?千萬不要把它理解為自然界,某些朋友講環保的時候經常講道法自然,徹底錯了。道法自然是讓老百姓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無為和自然是連在一起的,權力的自我節製會給百姓更大的空間,他就會覺得更舒服,這個就叫自然,就不會覺得很緊張,不會覺得處處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

自知之明會發展出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從柔弱開始的。老子的第33章有這樣幾句話,他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道別人算是種智慧,了解自己是真正的光明,這是大智慧。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他也很難了解別人,當他把自己看得很偉大時別人就渺小了。自知之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最終的問題就是認識你自己,自己是誰。比如我的名字王博,每次讀老子的時候都戰戰兢兢,因為老子第八十一章裡面說“博者不智,智者不博”。所以我給自己取了一個字叫少聞,這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老子》71章講過一段話,足以抑製很多的自大狂包括自戀分子。老子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我們現在經常講說一問三不知,這是說一個人笨的,你如果讀莊子的話,一問三不知,一問四不知,是得道的境界。知道自己不知道,這是最高的境界,不知道卻自以為自己知道,那是有病。我們很多人生活在病態的一個狀態裡面,並不知道什麽東西卻以為自己知道什麽東西,因此我們經常把自己個人的意志強加給別人。老子說:“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人知道自己病在什麽地方,就能盡量少犯毛病。

老子對權力的自我節製做出一個很強的敘述,他在說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之後,還講了這樣幾個字,即“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是老子33章裡面的話,意思是說戰勝別人算什麽,不過是有點力量而已。一個大人對著一個三歲小孩,一推就倒了,那不是什麽本事,美國去打伊拉克,一打一個贏,這也不是什麽本事。真正的強者並不需要靠戰勝別人去證明自己,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即“自勝”。真正的功夫,就像是金庸笑傲江湖裡面講的葵花寶典,“欲練神功,必先自宮”,不用揮刀自宮,揮精神的刀,然後自宮。一個人只有真正學會了自宮,才能夠了解老子裡面講權力自我節製。

老子用各種各樣的詞去描述收斂節製,最精髓的有六個字:挫其銳,解其紛。挫其銳的銳是講銳利的銳。銼誰的銳呢?自己的。我們過的人不要太牛,牛人往往容易成為犧牲品,於是你要把牛裝成豬。解其紛,紛亂,中國現在很多地方經常有很多群體性事件就是有權的人太囂張,騎在別人頭上還要讓別人管你叫爺爺,這個時候已經不遠了。老子繼續說什麽“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自宮的智慧。你是一個很有光芒的人,但是你要注意“和其光”即柔和自己的光芒,要注意“同其塵”, 就是把自己裝得像別人一樣,這是生存藝術。

老子還用過這樣的六個字:“知其雄,守其雌”,知道自己是個純爺們,但一定要穿蘇格蘭的裙子。就這就叫示弱,強者的示弱,就是權力的自我節製。這就是老子哲學的一個真諦。老子的智慧是一個成功者向很多的成功者講如何保持成功的智慧,老子是個成功者,他的讀者也應該是一批成功者。當站在山頂的時候,你需要想的是不要從山上摔下來,老子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的東西。

《老子》書裡我最喜歡裡面四個字:“光而不耀”。我寫字的時候把“光”字寫得特別大,後面的字寫得特別小,這是有深意的。成功者都是有光芒的,美是一種光芒,誰很能乾,誰很有才,也是一種光芒。可是光芒意味著什麽東西?光芒在照亮這個世界的同時它也給我們這個世界帶來了很多的麻煩。有一個神話叫后羿射日,為什麽要射日?因為它太光芒了,十個太陽一塊出來受不了。光芒有時候並不都是一個好的東西,《老子》書裡講過:“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智慧在哪裡?智慧就在於你能從一個東西裡面看到兩個東西,這就是智慧。要充分的意識到一個事實:某一個人的成功對其他人來說意味著罪惡,你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美麗是什麽,美麗是罪惡,你有才是罪惡,你有權力是罪惡,你是一個發光體,你是個星星,這就是罪惡。你必須看到這一點,你才能夠真正的進入到這個世界裡面去。

這個世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為成功者鼓掌,並不是我們都很願意把鮮花獻給你。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不要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可是我們每天乾這樣的事情,經常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小沈陽為什麽紅?因為很搞笑,因為小沈陽是喜劇裡小醜的角色。小醜靠什麽來取悅大眾?小醜就是靠自宮的方式來取悅大眾,自殘的方式來取悅觀眾。這個世界有另外的一面,一個人的悲劇就是大部分人的喜劇。我們看一個人,大多數時候不會有側隱之心,大多數都是幸災樂禍的。我聽一個老師講過一個事情,說某一個人被騙子騙去一百萬,垂頭喪氣,怎麽安慰也不行,過了兩個月突然興高采烈找朋友聊天,說老王被騙去兩百萬。網友投票說紅樓夢裡誰最適合當老婆,第一名是王熙鳳,第二名是薛寶釵。林黛玉是個什麽角色?最適合於給朋友當老婆。林黛玉為什麽最適合給朋友當老婆,就是有幾點理由:第一是這個人長得還是不錯的,偶爾看看還是可以的,有點才情,有點詩意,聊聊天也還不錯。這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誰娶了林黛玉誰就倒霉。林黛玉這樣率真的性格,婚姻生活不可能是快樂的不,不可能經受婚姻生活的考驗。婚姻的幸福感很多時候是在比較之中產生的,朋友家的婚姻不幸福,想想看自己,還不錯,幸福感就出來了,所以林黛玉最適合做朋友的老婆。

現在我再把講座集中到“道家的精神氣質”這個問題上來,跟上午講的開頭呼應,一頭一尾,中間主要是講道家的政治智慧。上午我說儒家是給我們感受到一個比較溫暖的世界,道家其實是一個清涼世界,上午用過一個詞叫清冷,特別表現出老子和莊子那種精神氣質。如果是說你跟孔子接觸,他將是個如沐春風的人;如果你跟老子和莊子接觸,他們絕對不是特別熱情的人。莊子交朋友怎麽交,兩人一對眼,相識一笑,不說一句話,就變成朋友了。我有一個比喻,儒家是春天,墨家像夏天,道家是秋天,法家像冬天,佛教是什麽,也許沒有季節,很難用某一個季節去形容。春天和秋天給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春天很溫暖的,而且是充滿希望的。從春天走過一個軌跡,到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但要知道秋天也是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秋風秋雨愁煞人。秋天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是很美的,但秋天是一個成功和無奈同在的季節,我們經過多少年的努力,坐到了一個位子,但還是會有無奈的感覺,每天都會伴隨。一路走來,最無奈的是什麽東西,是生命的喪失,理想的喪失,再也回不去了。

春天的時候你對世界充滿著期待,你覺得每個人都可以結果,都是果實,可是秋天的時候你發現可以結果的很少,正如費翔唱的《故鄉的雲》裡說,“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秋天的心構成一個字,就是愁,春光無限秋心有終,愁不是簡單的喜怒哀樂,是一種五味雜陳的感覺,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塊了,那種味道叫愁。這個愁就是無奈的感覺,上有老人下有小孩,中間有太太有老公,每天要考慮各種各樣的東西。愁是因為什麽?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負有責任,但是又不能充分完成你的責任,有一種殘缺感。

秋天是一個很清楚的,很清冷的世界,所以秋天對春天會有很多反省,是一個反省的季節。一個人到了中年了如果還不反省,就來不及了,沒有機會反省了。人要反省,反省是為了轉變,生命是需要轉變的,你不能期望著我們一生都信奉一個哲學,一生都追求一個目標,不可能,你必須要學會轉變。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需要各種各樣不同的變化。反省什麽?反省那些我們在春天裡面學到的東西,把它跟現實之間進行一個對照。秋天我們開始反省愛,愛除了給我們帶來溫暖之外,還會給我們世界帶來悲劇。

我跟各位先舉兩個例子,《莊子》裡有個故事魯侯養鳥。這個故事發生在魯國,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隻海鳥從大海飛到了魯國都城,魯國君主魯侯非常的高興,開心得不得了,這是祥瑞。好的君主會贏得萬民奔赴,不僅百姓來了,連鳥都來了,當然是一個很高興的事。魯國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來歡迎這個鳥,可是最後的結局是這個鳥被嚇死了。

這是什麽?這就是錯位,道家一直在揭示的東西,就是人和人之間,個體之間的不能了解。當我把愛給對方的時候對方也沒有感受到那個愛,當魯侯把那個愛給那個海鳥的時候,海鳥有沒有感受到魯侯的愛,絲毫沒有。莊子講這個海鳥的故事,結果是“我愛死你了”。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例子。

莊子提出了愛的兩種方式,或者說養鳥的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以己養養鳥,以自己生活的方式來養這個鳥,第二種方式是以鳥養養鳥,以的鳥需要的方式養鳥。如果你愛他,你是希望他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還是希望希望他生活在你的控制之下?你沒有在愛的名義之下改變一個人的權力,你沒有權力在愛的名義下控制別人。很多時候愛變成了一種改變和控制的理由,換句話說,很多的罪惡是在愛的名義之下出現。這個世界裡面最難處的關係就是夫妻關係,難處在什麽地方?儒家五倫裡面,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父子兄弟有血緣關係,非常好處,靠什麽,靠情分;君臣朋友靠什麽,靠一個義,靠一個道理,而且我跟你合不來就分,沒關係。夫婦關係是一個不內不外的東西,太太是外人,但是我們叫內人,可是你叫她的親戚又叫外戚。很麻煩的一個東西,有感情的時候講感情,沒感情的時候講道理,道理講不通講法,變成一個非常非常麻煩的關係。有時候太愛一個人了,太愛一個什麽東西了,在愛的名義之下讓它變成一個沒有創造力的東西,這是大問題。

儒家講仁愛,裡面有一個條叫“忠恕之道”,什麽叫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什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裡面有兩個角色,一個角色是己,另一個角色是人,這兩個角色之間有一個路,叫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路,我們覺得這是愛,很偉大的東西,可是在莊子看來他被傷害了。我明明不想立,你為什麽要把我拽起來,我明明不想走這個路,為什麽偏偏讓我走這個路,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儒家把一個人看成一類的時候,所有人是有一種共同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莊子不承認這個觀念,你是你我是我,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人有時候既是一個類,會分享某些人類共同的東西,但有時候又是一個個體,莊子看到了個體的一面。

己和人之間的區別是很大的,你吃素我吃葷,太正常了,可是你不能夠因為你吃素就硬讓我吃素;我喜歡吃紅燒肉,你喜歡吃素,我也不能強迫你去吃我的紅燒肉。我說這個紅燒肉做得真好吃,我要跟你分享,我強推給你,這是愛,沒錯,但是你這個愛給別人帶來的是災難。莊子裡面有個比喻,叫“推舟於陸”,船是在水上行的,可是他非要放在陸地上,忽略了一個水和陸的區別,這叫推舟於陸。道家到秋天有一個很強烈的個體孤獨感,個體感,也因此會有一種很強烈的空間感。我需要我自己的空間,當也需要意識到要給別人空間。以己養養鳥,這就是儒家,推己及人;以鳥養養鳥就是道家,這就是寬容,這就是我們講的慈。這裡面不僅是對愛的反省,同時包含對愛的方式的反省。莊子提出一個方式叫冷愛,儒家的愛在莊子那裡變成了一種熱愛,熱愛就是以己養養鳥,冷愛就是以鳥養養鳥。

莊子還講過很多很多故事,有一個報恩的悲劇,說有三個人,北邊有一個人,北地,南邊有一個人,南地,中間有一個人,中央之地。中央之地叫混沌,南地和北地經常相遇於混沌,說混沌待之甚善,對他們非常好。這哥倆琢磨說他對我們那麽好,我們怎麽報答他呢,他們想了一下,別人都有七竅,可以看美色,可以聽美好的音樂,可以吃美食,他沒有,真可憐,於是他們決定幫他開竅。也有時候你覺得別人不開竅,覺得自己很美,很得意,其實有時候開竅比不開竅要痛苦,不要隨便幫別人開竅。兩個人決定幫混沌開竅,花了銀子買了工具,用了七天時間,每天鑿一竅,結果七天之後,七竅有了,混沌死了。這個故事背後是什麽,仍舊是在愛的名義之下進行的謀殺。

莊子說“大仁不仁“,每天把仁義掛在嘴邊的是小人,而最大的仁是不仁,不愛,不愛這個世界。他看到了仁愛的另外一面,仁愛有時候就是一種暴政,仁愛有時候就是屠殺。不愛絕對不意味著恨,如果你把不愛簡單的說成恨那麽你太幼稚了,不愛是一種大愛,是一種博愛,一種很慈悲的心腸。

每一個生命歸根到底都是一個個體,你有再親密的朋友,你有爸爸媽媽,你有兒子女兒,你有老公老婆各種各樣的東西,他們在最重要的時候無法去分擔或者分享你的痛苦和快樂。沒有人可以去分享另外一個人的這些東西,你永遠感受不到對方真正的快樂和悲傷在什麽地方。我想用李白筆下的一個詞來結束我們關於道家精神氣質的討論,這個詞的話就是“月下獨酌”,這四個字本身帶給我們一種畫面,月下,月亮,獨酌,一個人,酌,喝酒。這首詩怎麽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他故意選了一個很熱鬧的地方,花間一壺酒,當然這個花間是指什麽意思,有各種說法,是在鮮花之中或者在很多美麗之中,獨酌無相親,一個人喝酒,沒有一個知己,不是李白找不到人陪他喝酒,是他發現生命中沒有知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怎麽辦,找個伴吧,只好找明月,對上他的影子成三個人。生活有時候需要找一些伴,是不是。這首詩後面怎麽說,“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醒的時候大家一塊很熱鬧,醉後,醉了以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我在讀這個詞的時候經常換一個字,換成醉是同交歡,醒時各分散。同交歡的時候是醉的時候,其實真正清醒的時候發現你還是你他還是他,那麽最後一句尤其具有莊子的味道,“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這就是莊子,酷極了。

莊子是一個隱士,但是這個隱士跟一般的隱士不一樣,一般的隱士,我們以前講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小隱的話就躲到一邊去了,躲到深山老林裡面去了,那個太容易了,深山老林裡面除了老虎之外什麽都沒有,但是真正的隱是隱居在這個世界之中,所以我一直把莊子這個隱稱為心隱,只要你心隱了,你的生命就是隱的,所以這個時候你可以想想,陶淵明的一句話,心遠地自偏,只要你的心遠了,生活在任何地方都沒有關係,都不重要,所以莊子他,我覺得他對世界的理解,他對各種各樣東西的理解真的是有時候會給我們提供另外的一個空間,另外的一個世界,我個人來說經常講什麽,對各家都不排斥,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都不排斥,我今天給我們這邊留下的兩句話是“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這就是我自己對世界的一個理解。道可以由不同得道,並行而不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不同的哲學不同的聖人也是如此。其實有時候不同哲學就是不同溫度的泉,儒家就是溫泉,道家就是冷泉,墨家就是熱泉,有時候不同的裡面轉一轉泡一泡舒服極了,是心靈的一種愉悅,所以我一直說他們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不只儒家道家,孔孟老莊都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你對它有沒有感覺,你有感覺了你就能夠印證這一點,你如果沒有感覺它也在那。

王博教授

王博, 1967年生,內蒙古人。1982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哲學博士畢業,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黨委常委、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系(宗教學系)主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儒學研究院院長、道家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14年11月6日受聘為東南大學兼職教授。2004年入選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古代中國哲學,尤其偏 重在道家、儒家、早期經學和出土文獻等領域 。已出版專著多部,《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簡帛思想文獻論集》、《易傳通論》和《莊子哲學》,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

(橫山書院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