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左常波|觸診—針灸的指下功夫及觸診經驗分享

辯證的本質,是神氣的存亡有無

人的身體就是一面鏡子,通過觸診,可以讓身體告訴我們,它到底怎麼了。觸診在針灸臨床中,可以幫助診斷,和指導治療。

我構建的關於針灸的理論體系,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大格局,一個是小細節。大格局,就是要研究陰陽,小細節,就是要三調一治(調氣,調血,調經筋,治神),扎針是調氣的,放血是調血的,在氣脈與血脈中,還有調經筋的。調有形的經筋,用的就是觸診的功夫:如何通過細微的針尖,去感受針尖下氣血的變化,需要下功夫和體驗。

中醫的理論有沒有預判性,是考驗一個中醫大夫很重要的一點,是考驗一個中醫大夫是否是一個高明的醫生的考核點。

觸診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幫助診斷 指導治療

《羅經透解》雲:相地點穴,巧憑眼力,妙在心思。好句!針灸醫生必備素養:一曰手感,二曰眼力,三曰心思。或者說:一要想到,二要找到,三要做到。一言以蔽之,手眼通天,匠心獨運。一個出色的針灸醫生,此三者缺一不可!

作為一位高明的醫生,最重要的不是決策力,而是洞察力,理解身體是如何運作的,身體裡面到底發生了什麼。

循經觸診:找到病經、探尋藏病之穴。

在解讀身體穴位與病症之間的關係時,你會發現線性思維與經絡循行有關。觸診,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循經觸診,是常見的經絡診斷模式,是肘膝關節以下,藉助對經絡末端的觸診,達到對身體有通盤了解的目的;另一種是非線性思維,是橫向聯繫,有時候表現為對應關係,是在經絡之間跳躍的。

比如有些心臟不好的人,足三裡也會有壓痛,有時候足三裡,還可以治療大面積的腰背酸痛。

我們國家有一位研究經絡的專家,已經離世,王居易教授,在他的《經絡醫學概論》裡,有關於針灸辨證,不離經絡的詳細論述,大家可以買來看。他在書中提到,察經是針灸診斷、分析的重要依據。是指在分析臨床病候的基礎上,對有關經脈(包括本經、表裡經、同名經、相生相剋經等)和穴位進行審、切、循、按、捫的檢查,以發現異常的變動經脈。變動經脈,是指經絡診察中發現的異常經脈。如循行部位的異常(包括經絡中的形態變化)、疼痛,醫者在循切診察中的指感等,動脈搏動過盛過弱,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這些都屬於針灸觸診的內容。

應象觸診:病-象-應-驗規律探索

按同象同類的原則,由一般到個別,從已知推導未知,以類萬物的演繹方法,是中國古聖先賢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又可稱為「意象」思維方法,或者所謂「唯象理論」。

《素問·示從容論》曰:「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素問·疏五過論》曰:「臣年幼小,蒙愚以惑,不聞五過與四德,比類形名,虛引其經,心無所對。」《素問·徵四失論》曰:「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所謂「比類」是指同一種類進行比較;所謂「比象」是指同一類事物中的「象」進行類比。「類」強調事物外在的形,「象」則強調更深一層的氣。因此說「取類比象」或者「取象比類」是從事物的不同角度進行類比,其哲學理念是一致的。

—《中醫覺悟一言》-朱燕中

一個具有想像力的中醫醫生,將成為聰明身體的最好對話者。

我們以大拇指為例,從形上去看就很像什麼?通俗語言表達,就是一個頭,當然,你也可以做一個延伸。比如當我們遇到一個病人頭暈噁心嘔吐,如果是椎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我可以在大拇指尖橫紋的上下段,找青筋放血。在取象體系裡,這個位置可以映射一個人向上供血的系統。

而且病人頭暈噁心嘔吐的癥狀,真跟椎動脈供血有關的話,你會發現,這個位置會有青筋出現。你就扎準了,有人會出很多血,效果立竿見影,幾乎是以秒來計算的。

包括有些人頭皮瘙癢,頭皮屑,也可以在大拇指上下功夫。在大拇指哪一段呢?在遠端關節,背面,在指甲後面那一段,用酒精擦一下,用手捋一捋,會看到一些細小的、非常潛在的小血管,紫紅色的,彎彎曲曲的小血管很多,有時候看不見,會看到小紅點一堆,你刺一下,他頭上皮膚的瘙癢和皮屑很快就沒有了。

大家看一下,脛骨前脊,仿風水學上的「喝形望象」,可否想像成人體的後脊樑(整個脊柱)?髕骨是不是像後腦杓?這就是中醫的象,在操作層面上如何實踐呢?按照取象比類的方法,通過觸診去考慮一下,脊椎的問題,可以不可以從脛骨、髕骨這部分來解決問題呢?

這就是取象,聽起來很玄,但看到東西了,就變成了應象結合,

先有積累,和構建一個模式,然後再下手去摸去驗證。

建立一個觸診的模式,再用眼、手去接觸到這些問題所在,驗證你的想像和判斷正確與否。身體的表達是非線性的,從觸診時手下的感覺,去體會身體到底要表達什麼。醫生的腦袋,遠遠不如病人的身體聰明。而找到身體的反應痛點,就是觸診的目的和解決時的入手點。

指下敏銳度的訓練:有形之觸感,無形之氣覺

中醫是一門手藝活兒。

手藝裡,手法非常重要,針下功夫非常重要。

功夫不是神乎其神,無以言說,功夫是可以訓練出來的。

如何訓練?長期的專註。長期的專註,才會有想像。才會覺察到病的原因處在哪裡。我其實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敏銳的,但我很專註,我瞄準一個方向,不斷深入努力,專註訓練,揚長避短,做到極致。

針法的本質,不在針,在手。手法的本質,不在手,在心。也不在心,可以具體到氣息的調勻。在觸診和施針的過程中,呼吸是非常重要的,醫生的呼吸,和病人的呼吸一樣重要。身為醫生,要首先把自己的氣息調勻,輕柔和緩深長,然後再去觸摸,去感知。醫生和病人之間,最好的溝通,就是通過呼吸。

從大叉穴論指下功夫

請大家記住八個字——「徐入徐出,輕撚輕轉」。在大叉穴的整個進針操作過程中,有兩個元素在其中——進退和左轉右轉。這是兩個方向的操作,但手法要求極其輕柔,不要粗暴,不要快,要輕柔地、緩慢地去操作。

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有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在輕輕地左轉右轉過程中,在慢慢地由淺入深推進過程中,當遇到一些關鍵節點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我認為用非常細的針緩慢進針時,手下的感受是非常敏銳的,細針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和細膩。

在緩慢進針的時候,當針尖抵到某個關鍵點,手下是沉緊的感覺,不是那種「谷氣來也徐而和」的感受,而是「邪氣來也緊而疾」的感覺。當碰到這樣一個節點時,病人可能會有脹的針感,這個關鍵的節點千萬不要錯過。因為整個大叉穴進針出針的全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診斷的過程。前

面講過合谷穴所對應的點在大叉穴整個應象當中很接近於胃脘的位置,換句話說,當針尖緩慢進針到中脘附近時,如果遇到這樣一個關鍵點,我認為是他的中焦胃脘有問題,這是一個診斷過程。如果病人就診時有胃脘脹痛,那麼針尖扎到這個部位有緊而疾的手感的概率很高。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這個關鍵點,就在這個點做一個小小的停留。輕輕地左轉右轉,小角度、舒緩地去撚轉針,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動作,轉才能夠化。

當輕輕地轉的時候,會發現針尖下的氣鬆了,那種緊而疾的手感沒有了,會出現和緩的、從容的、飽滿的谷氣的那種手感時,再問病人,他胃脘部的不適感當下就可以解決。在中國整個的陰陽術數中,有兩個方面非常重要,一個是體驗的方面,一個是感受的方面。在微針調氣化的過程中,感受很重要,體驗很重要,感應也很重要。感應的產生,幾乎是同步出現的,沒有說經過一段時間或者一個過程。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