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典指導針灸:針刺辨證,不離經絡

微信搜索(zhongtui898)關注『A中推聯合醫學研究院平台』獲取更多養生知識,中醫學習視頻

針灸辨證不離經絡

作者/王居易

1、察經是診斷、分析的重要依據

察經是指在分析臨床病候的基礎上,對有關經脈(包括本經、表裡經、同名經、相生相剋經等)和穴位進行審、切、循、按、捫的檢查,以發現異常的變動經脈。變動經脈,是指經絡診察中發現的異常經脈。如循行部位的異常(包括經絡中的形態變化)、疼痛,醫者在循切診察中的指感等,動脈搏動過盛過弱,局部皮膚色澤變化等。

察經發現的變動經脈與臨床病候,有時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陰經變動;有時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見手陽明經變動,心悸病候見足少陰經變動,便秘病候見足厥陰經變動。這種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醫關於疾病傳變、標本、經絡理論的深刻性。

通過察經而發現、確定變動經脈,是針灸治療學辨證過程的重要步驟,是臨床「辨經」的基礎,「選經」的根據。《靈樞·刺節真邪》曾明確提出:「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在《內經》《甲乙經》的許多篇章中都討論了察經的內容。概括起來,察經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幾種。

包括審視和審度兩層意思。審視是觀察、比較體表經絡色澤的異常,絡脈的浮顯、沉陷等,以判斷經絡的虛實、寒熱。審度是分析、綜合經絡系統的全部變化,以確定哪些經脈發生了異常變動,它與臨床病候的聯繫形式。審度應貫穿經絡診察的全部過程。

切:指切候全身體表經絡的「脈動」之處,了解動脈的充盈、虛小,包括人迎、頭角、頰車、臍上、臍下、足背趺陽、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脈動情況,並加以比較。以測知何經何絡有異常變化。脈盛者為實,脈弱者為虛,實則多熱,虛則多寒。

循:指循摩、推壓體表經絡的循行部位,了解經絡下有無結節、條索樣腫物,胸腹部位有無腫物、疼痛,肢體部位有無畸形、觸痛等變化。

按:指按壓體表局部和腧穴,特別是各經脈的原、絡、背俞、募、郤、五輸穴等,了解其反應變化,如喜按、拒按,按壓時產生舒適感、疼痛感、麻木感等等。

捫:以掌面觸貼患者的體表皮膚。比較各部位皮膚溫度有無明顯差別,區分寒熱發於陽或發於陰,了解皮膚潤澤、枯澀變化。

經絡診察仍屬中醫的四診範圍,只是著眼於體表經絡、腧穴的診察,目的在於了解經絡的變動情況。察經是在人體自身上尋找病候的客觀指征,是中醫古代的物理檢查方法,臨床上必須熟練、細緻地進行,才能取得比較可靠的診察材料。

2、辨經是辨證核心

辨經指辨別疾病的所在經脈和累及經脈,是在察經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出現的癥候分析、認識疾病的過程。

《靈樞·經脈篇》:「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非常明確地提出了經脈是疾病的反映系統,同時也是疾病的治療系統。辨經就是根據察經所發現的變動經脈,臨床病候,來判斷疾病所在的經絡(經脈、經別、絡脈) 所屬,確定該經的虛實、寒熱狀態。辨經要點如下:

1)辨認經脈的標本傳變

察經發現的經脈,有時是一條經脈,有時是兩條以上的經脈,這就需要結合臨床病候出現的先後、演變過程,來分析其標本所屬、傳變過程。

例如,某45歲女性患者,以心悸不眠1個月就診。察經發現心、肝、脾經有異常反應。患者10個月前患肝炎,經住院治療6個月恢復正常。上月經水驟至(已閉經1年之久),且量多,延續15天之久。此證系肝病傳脾,太陰已虛,統攝失司,血下過多,心之生血無源,故悸動不寧,陽不入陰故不眠。辨其病本在脾,標在心。選足太陰經、足陽明經為治療經脈,培補後天,滋生化之源。取隱白、大都、足三裡、建裡。針治10餘次而安。

2)辨別經脈的虛實、緩急

察經時發現的異常經脈,還需辨別出這些異常經脈的虛實屬性和虛實程度,明確其虛實、緩急。

例如,某50歲女性患者,咳喘不得臥3個月。前醫或治肺或調治肺脾或從脾腎入手均未效,並曾用西藥(從前用之有效)亦不愈。察經發現脾、肺、腎、大腸4條經脈均有異常反應。結合患者有自汗、惡風等癥狀,既往有咳喘宿疾,半年前做過子宮全摘術;肺與大腸兩經反應特點是中府、尺澤、曲池明顯壓痛等情況。辨其病本為脾腎兩經,屬虛;病標為肺、大腸兩經,屬實;病機為太陰不布、陽明不降。

根據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本例標急、本緩,選太陰、陽明兩經,配手足同名經的合穴,尺澤、陰陵泉、曲池、足三裡,以升其清、降其濁。針治3次已得平臥,咳喘緩解。再擬治本,緩緩調之。在辨經的基礎上,再根據經絡氣化理論,結合臟腑功能的相互影響,即可選擇出最適宜的經脈,做為治療、調整經脈。

3、病案分析

為說明針灸治療學辨證理論的臨床應用,茲舉例分析如下。

例1,徐某,女,53歲,1978年8月28日初診。主訴:左面濕疹半個月。患者8月初因親人病故,情志鬱結,遂發現左側頭面部有蟲行感,腫脹,發濕疹,局部癢痛,3日後破潰流黃水,痛苦難忍,夜不成眠。就診於某醫院皮膚科,謂「病毒性皰疹」。曾用中西藥物、外敷雄黃軟膏等,無明顯效果,故來診治。刻診:左側額部、眼瞼、面頰腫脹,破潰,局部有結痂及黃色分泌物。自述奇癢,疼痛,口苦思飲,便秘、苔黃厚,脈沉滑。

經絡診察:破潰結痂部位為足陽明經循行範圍,三間、合谷、上巨虛等穴有壓痛反應,左側尤為明顯,左側風池、完骨等穴亦有壓痛反應。手足陽明經、手足少陽經為反應經脈。

辨證:少陽鬱結,陽明失其樞轉,濕熱內蘊,發為濕淫瘡瘍之疾。

立法:清泄陽明,宣散少陽。

取穴:商陽、厲兌、左風池、左外關。

治療經過:針治1次疼痛減輕,治療3次後(隔日1次),面腫消失,濕疹漸收,痛癢已止,便通眠安。為鞏固療效再針治1次,予中藥3劑而停止治療。隨訪半年未再發此疾。

按:本例病候分析與經絡診察均屬陽明,少陽範圍,其性質為濕熱鬱結,故選經亦為手足陽明、手足少陽經,此例之辨經和選經一致。選取手足陽明經的井穴,再配合手少陽之絡穴外關,手足少陽、陽維脈之會風池。較好地發揮了瀉熱、利濕、疏解的作用。

例2,楊某,女,52歲,1983年l月21日初診。主訴:左目視物障礙半年余,加重一月。患者素有近視,戴鏡矯正視力左0.3、右1.2,1982年6月發現左目視物不清,視野缺損(上l/3),有閃光,近一月來加劇。既往有胃病,肝炎、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病史。刻診:左目疼痛,頭痛,流淚,左目視物不清,納少無味,胃脘脹,夜眠多夢,苔白舌胖有齒痕,脈弦略數。

眼科檢查:矯正視力左0.03,右1.2,眼底視乳頭正常,黃斑區不清,有水腫,中心及周邊有出血點及滲出。診斷「中心性視網膜病變」。

經絡診察:左側攢竹、瞳子髎、風池、會宗、光明、足臨泣、地五會、左肝俞等穴有明顯壓痛反應,雙太溪、肓俞穴捫之有陷下感,表明足少陰經、手足少陽經為主要反映經脈。

辨證:腎水不足、肝脈失養,相火上逆,目系受損。

立法:清肝通絡,止痛明目,擇足少陽、足太陽經,此為急則治標之法。滋補肝腎治本之法當緩圖。

取穴:左肝俞(火罐放血),左風池,左外關。

治療經過:隔日針刺,3次後目痛、頭痛基本消失,標證已緩。改擬治本之法,選足少陰,足厥陰經為主。取下列穴位:太溪、復溜、太沖、建裡、足三裡、風池。治療至第14次,諸症均好轉。

眼科檢查:視乳頭正常,黃斑區無水腫滲出,陳舊性出血點見吸收,無新出血點及滲出。矯正視力左0.1、右1.2,自述視野缺損無明顯改善。前穴組加左光明、左睛明,針治第18次,視野缺損已消失,但3米以外,視物仍不太清楚,余皆正常。

患者回原籍而停止治療。給予滋補肝腎之劑,以鞏固療效。6個月後追訪,療效鞏固。

按:本例病本為足少陰、足厥陰兩經,病標為足少陽、足太陽兩經,本屬陰而標屬陽,治則遵「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素問·標本病傳論》)故先選擇足少陽、足太陽經,後選足少陰、足厥陰經,更配合足陽明經、任脈,調補後天,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微信搜索(zhongtui898)關注『A中推聯合醫學研究院平台』獲取更多養生知識,中醫學習視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