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瑞幸咖啡指責星巴克排他性條款 瑞幸真能乾掉星巴克?

瑞幸咖啡起訴星巴克中國涉嫌壟斷。資料圖瑞幸咖啡起訴星巴克中國涉嫌壟斷。資料圖

  首先要界定相關市場是什麽,然後再看相關市場裡面星巴克是否具有支配地位,再看星巴克是不是濫用了這種支配地位實施了某些行為,最後看星巴克實施這些行為有沒有正當理由。如果完全成立,才能確定星巴克的相關行為構成壟斷行為

  法治周末記者 馬金順

  “對標星巴克,傍大款。”

  “有沒有人去星巴克求證過,他們確實在打擊瑞幸咖啡嗎?”

  “請問,有認識瑞幸咖啡公關的嗎?”

  ……

  一場無形的戰爭,已在國產品牌瑞幸咖啡和國際品牌星巴克之間展開。

  5月15日下午,正式開業僅僅一個星期的互聯網咖啡品牌——瑞幸咖啡對外公布了題為“給行業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讓中國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致星巴克的一封公開信,該事件即刻引起熱議。

  瑞幸咖啡在公開信中表示,“近期,我們在業務發展中遇到了以下情況,主要包括:第一,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簽訂的合約中存在排他性條款;第二,星巴克對我們的供應商夥伴頻繁施壓要求站隊”。瑞幸咖啡認為星巴克的上述行為已經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第14條和第17條的有關規定。

  瑞幸咖啡方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瑞幸咖啡起訴星巴克中國涉嫌壟斷案件已於5月16日上午在法院正式立案,該案已進入司法程式;同時,相關投訴材料也已經向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提交並被受理。

  對於瑞幸咖啡的“指控”,星巴克方面在回復法治周末記者時只是表示,“我們無意參與其他品牌的市場炒作。我們歡迎有序競爭,彼此促進,不斷創新,持續提升品質和服務,為中國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

  而對於星巴克與物業方簽署的協定是否有排他條款以及是否要求供應商站隊等問題,星巴克均未給予正面回應。

  瑞幸咖啡指責星巴克排他性條款

  公開信中所述“星巴克與很多物業簽訂的合約中存在排他性條款”,具體包括哪些條款?

  瑞幸咖啡方面向法治周末記者解釋稱,星巴克在協定中要求出租人確保在其租賃區域內不存在:商號或者店名中包含“咖啡”的任何商家;銷售獨立品牌的咖啡豆、調製咖啡或咖啡飲料的商鋪或攤位;無獨立咖啡品牌但連續一個月中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營業收入來源於咖啡豆、調製咖啡或咖啡類飲料銷售的商鋪或攤位;經營Costa、太平洋咖啡、漫咖啡、兩岸咖啡等所列清單中的連鎖咖啡館。

  “星巴克的排他性條款,給與之簽訂‘店鋪租約’的業主均設定相同義務:限定交易相對人在租賃期限內,只能與星巴克進行店鋪租賃。換言之,只要其與星巴克訂立門市租約,就不得與其他咖啡館服務的經營者進行交易,否則即構成違約,必須承擔違約責任。”瑞幸咖啡進一步解釋。

  另外,據瑞幸咖啡介紹,目前,其已接到部分合作夥伴將要停止供貨的通知。而對於具體有哪些供應商停止了供貨,瑞幸咖啡稱,出於保密和維護商業合作夥伴的問題,暫時不能公開合作夥伴的相關資訊。

  瑞幸咖啡認為,星巴克的上述做法,既影響了瑞幸咖啡公司的正常經營,也損害了市場公平競爭環境,阻礙了中國咖啡行業的發展。

  瑞幸咖啡希望,星巴克能夠盡快解除合約中的排他性條款,立即停止向其供應商施壓,並確保今後不再出現類似行為。

  市場份額高並不當然說明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根據公開信,瑞幸咖啡認為星巴克的前述行為已經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第14條和第17條的有關規定。

  反壟斷法第1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與交易相對人訂立壟斷協定。壟斷協定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定、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反壟斷法第17條則規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不得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

  那麽,星巴克的上述行為究竟是否構成壟斷行為?

  北京市律師協會競爭與反壟斷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魏士廩向法治周末記者分析說:“瑞幸咖啡指責星巴克存在這兩種行為的前提,是星巴克在某一個產品領域或者服務市場(即相關市場)裡面是否具有支配地位。”

  接受瑞幸咖啡委託的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中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來自權威調查機構歐睿國際的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服務的市場份額是58.6%,在咖啡館服務市場尤其是連鎖咖啡館服務市場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孟雁北則認為,要證明星巴克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首先需要界定相關市場。市場份額超過一半,就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這是從一般邏輯上來講的,但是回到反壟斷法本身或者回到實際的反壟斷案例中,究竟有沒有市場支配地位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市場份額所能說明的。

  “就本事件來講,假定星巴克的市場份額很高,超過二分之一,那也不一定代表星巴克就具有市場支配地位,原因就在於還要考慮整個咖啡市場的競爭狀況,星巴克有沒有控制市場的能力等因素。就目前看到的資訊,要證明星巴克的行為構成壟斷難度是很大的。”孟雁北補充說。

  魏士廩對此表示讚同,他說:“即使市場支配地位成立,那麽星巴克的前述行為是不是足以導致限制市場競爭,還需要去具體分析。”

  “從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角度去起訴的話,難度是非常高的。首先要界定相關市場是什麽,然後再看相關市場裡面星巴克是否具有支配地位,再看星巴克是不是濫用了這種支配地位實施了某些行為,最後看星巴克實施這些行為有沒有正當理由。如果完全成立,才能確定星巴克的相關行為構成壟斷行為,然而,實踐中,從這個角度去起訴,勝訴的案子幾乎寥寥無幾。”魏士廩表示。

  如果星巴克的前述行為不構成壟斷行為,那麽瑞幸咖啡的指責行為是否侵害了星巴克的商譽呢?

  孟雁北表示,這個結論很難得出,因為瑞幸咖啡本身具有起訴的權利,任何一個經營者在起訴的時候是不能保證勝訴的。

  國內咖啡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

  就在一個多月前的4月4日,德巨集後谷咖啡有限公司在雲南昆明召開媒體見面會,會上也向雀巢咖啡發出了一封公開信。

  據此前媒體報導,2004年,雀巢咖啡開始收購後谷咖啡的咖啡原料,雙方合作非常愉快,但是2008年,後谷咖啡宣布要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對雀巢的咖啡原料供應,致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後谷咖啡在公開信中稱,“這些年,雀巢咖啡一直在找機會整合中國的咖啡企業”,但“作為中國人、中國企業,我們必須在各個領域裡都有著自己的民族品牌;我們有著這樣的責任和使命”。

  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我國本土咖啡企業紛紛發聲,希望國際大企業能給予其他本土參與者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讓消費者有更多地選擇。

  但在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這樣的事件更多的是在行業層面進行的一次炒作而已,用炒作效應提升品牌知名度。比如,此次瑞幸咖啡發公開信給星巴克,在公開信中,瑞幸咖啡提到近日會對星巴克進行投訴或起訴,而不是已經投訴或起訴,在正式投訴或起訴前就大肆宣傳,不得不讓人懷疑瑞幸咖啡有炒作之嫌。

  “目前的中國咖啡市場已經從導入期進入了成長期甚至爆發期,未來會有更多的外來資本進入到這個行業,國產咖啡品牌將會受到比較大的衝擊,也將會引發進一步的並購潮或者整合潮。”朱丹蓬認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瑞幸咖啡發出公開信後的第二天,即5月16日,星巴克首次於中國召開全球投資者大會,會上,星巴克發布了未來5年中國增長計劃。

  星巴克稱,到2022財年末,中國內地的門市數將達到6000家,新進入100個城市,覆蓋總數達到230個城市,每年新增門市數將提至600家。預計未來5年,中國的總營收相較2017財年將達到3倍以上,營運收入將達到兩倍以上。

  與之相比,瑞幸咖啡自2018年1月才開始試營業,5月8日正式開業。目前,瑞幸咖啡已經在全國13個城市完成525家門市的布局。13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

  “不管此次事件背後的‘初衷’為何,都顯示出國內咖啡市場爭奪戰已進入白熱化。”朱丹蓬說。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