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資本十年:超級買家的棋局與未來

2018年中國互聯網行業迎來上市大潮,資本湧動,巨頭身影也在其中穿梭不斷。

來源 | iFeng科技

編輯 | C叔

排版 | C叔

有趣的一點是,騰訊的出現次數最多,遠高出已經部署10年的阿里資本——從易鑫、B站、虎牙、優信二手車、拚多多,到美團點評、同程藝龍、蔚來汽車、趣頭條,一共9家獨角獸企業,騰訊都是重要股東——而阿里方面,除了寶寶樹一家被投企業待上市,在這股IPO熱潮中幾乎難覓這家電商巨頭的身影。

並不是因為阿里的投資動作太少。相反,截至2018年7月30日,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發現,阿里已經投出了五十多個項目,總金額超過1200億元人民幣,用7個月的時間超出去年全年阿里近900億元的投資總額。

原因可能與阿里極高的投資項目並購率有關,據不完全統計,在阿里2018年的55起投資中,目前已經有6起大並購,2017年的57起投資中有7起大並購,並購率均超過10%。與之可以對比的是,據公開披露的投資項目中,騰訊在這兩年沒有產生過一起並購案。

今年截至7月30日,根據公開資訊統計,阿里投資的項目,E輪以後、戰略投資和PIPE投資項目的比例達到52.9%,而騰訊對應的數字是32.9%;而在2017年,阿里和騰訊的這組數據分別是49.1%和20.8%。

在這其中,2017年阿里獨立投資的佔38%,領投佔40%,二者合計78%,騰訊該項數據為63%,而阿里跟投的比例只有4%,騰訊則高達23%。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比之騰訊,阿里更傾向於在投資中佔有更多話語權,這也因此為阿里投資招來“強勢”、“控制力強”等標簽。在騰訊投資坐擁“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的口碑之時,阿里投資的中心化路徑,顯得霸道、強橫。

外界對阿里的投資褒貶不一。阿里的眾多投資案例中有兩個極端,正向的極端是UC俞永福,從外臣位列至合夥人級別,一度被認為是這個電商帝國的“太子”;負面的極端是美團王興,曾經攜手並進,而後決裂,如今成為阿里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如芒在背。

阿里戰投部已經成立10年,從最初設立時的財務投資者逐漸進化成典型的戰略投資者,目前阿里內部對戰投部的定位,是通過投資的手段配合集團戰略,講求中心化投資,往往追求三樣東西——流量、用戶和技術。

應該用單一的“強勢”標簽來定義阿里投資嗎?未免太過簡單,我們需要了解更立體的阿里戰投部畫像。比之騰訊投資的投行化,阿里的投資更能夠成為一個參考樣本:一家公司在做大之後,是如何利用投資並購手段,來不斷加固自己的護城河?

阿里投資的“中心化”棋局

阿里是典型的戰略投資者。

在阿里最新發布的2018財年報中,明確提出不會出於純粹的財務原因進行投資和收購,而是側重於加強阿里的生態系統、創造戰略協同效應,並提高公司整體價值。

阿里內部對戰投部的定位,是通過投資的手段配合集團戰略。一位阿里戰投部前員工林達(化名)表示,“戰投部當時整理第一優先級到底是什麽,第一訴求絕對是戰略,考慮跟母體業務的結合,互補或者加強。”

去年6月的阿里投資者日上,阿里執行副主席,同時也是阿里戰投部的負責人蔡崇信,詳細闡述了阿里投資並購的邏輯,他把投資並購看作是圍棋遊戲,在遊戲中,把子放在棋盤上,可以從任一點開始,任一點結束。“我們就是把正確的資產放在正確的位置上,戰略投資和並購是作為贏得圍棋的一部分,給阿里建立長期的戰略價值。”

阿里2017年投資者日展示的投資並購邏輯

在這張棋盤上,被收購或者控股的餓了麽、優酷、口碑、高德、UC、LAZADA、paytm等都是執白方阿里的活棋,對它們來說,是否在自己領地獲得一隅的優勢並不重要,目的是聯合起來吃掉最多的黑子,幫助阿里贏得全局勝利。

互聯網觀察家尹生的觀點是,騰訊的定位是一個連接者,很多公司即使整合收購進來,騰訊自身也沒有相應的業務形態去承接;而阿里的主業是交易型的,需要逐步增長自己在整個產業鏈中的比重,對於整合進來的企業,阿里現有的商業模式是可以承載的,通過整合去提高效率,以此去創造價值。

多數被阿里收購的項目,早期都經歷了先少數股權投資,而後被整體並購的命運:

2013年阿里以2.94億美元購入高德28%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隨後2014年阿里花費10.45億美元完成對高德的並購;

UC歷經了B輪、E輪、F輪阿里多輪投資,後者持股比例一路增持到66%,後於2014年6月被阿里收購;

2014年阿里53.7億港元獲得銀泰28%的股份,3年後銀泰啟動私有化,阿里支付126億港元現金對銀泰股權增至74%,成為控股股東,今年2月,阿里付出67億港元現金從銀泰的若乾少數股東收購額外股權,目前阿里對銀泰股權增至98%;

阿里聯合螞蟻金服前後共計四次投資餓了麽,2016年8月12.5億美元、而後又先後於2017年4月和8月共投資12億美元、今年5月又投入55億美元收購尚未擁有的所有餓了麽已發行股票,成為餓了麽控股股東。

以上幾個案例,從阿里初始投資到最終收購整合,總時長都跨越了超過一個財政年度,這源於阿里方面對投資收購戰略采取的謹慎和分階段操作方法。阿里習慣於先從少數股權投資開始,展開商業合作,當對阿里的業務戰略價值越來越大時,阿里會選擇增加投資或完全收購這家公司。

阿里的這種投資風格被描述成“中心化投資”,往往要三樣東西:流量、用戶和技術。“至於投出去的錢是賺是虧,阿里不太在意,只要拿到這三樣東西就賺了。”早期就加入阿里戰投部的韋青(化名)說。

移動端失意:轉向戰略投資者

今天騰訊已經成為中國互聯網企業中最大的財務投資機構,2018年初,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宣布騰訊投資企業所新增的價值,已經超過了騰訊本身的市值。騰訊2018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騰訊的投資收益在利潤的佔比達到32%,而在兩年前,這個比重還只有5%。

阿里走了一條不同的路線,它更多以典型戰略投資者的形象活躍於台前,掙錢不是目的,阿里的投資主航道緊緊圍繞其商業版圖,顯示出極強的實業屬性。

而時鐘撥轉到在2008年集團剛剛成立阿里資本的時刻,當時阿里的出發點卻是做財務投資,“也會做一些戰略投資,在阿里內部被稱為戰略合作,分散在各個業務下面。”阿里巴巴投資總監謝鷹接受36氪採訪時介紹。

直到2013年1月,阿里進行了當時成立13年以來最難的一次組織架構變革,成立25個事業部,此前分散在各事業部的戰略投資部,也在這次架構調整中跟隨獨立的阿里資本一起劃歸到“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部”,職能上依舊維持財務投資和戰略投資的劃分,在阿里,集團層面的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一直共存到2014年。

在戰投部成立之初,阿里對外的投資主要緊密圍繞能幫助電商業務發展的項目,比如2008年投資百世物流和2010年投資星晨急便,以解決電商商品的配送問題;比如2010年投資寶尊電商,為品牌商家提供整體化的電商運營服務;比如2010年投資淘淘搜,完善淘寶影像購物搜索能力。

到了2011年,隨著京東、蘑菇街等導購網站以及垂直電商興起,淘寶的發展受到衝擊,2011年6月,淘寶被分拆為三個獨立公司——淘寶網、淘寶商城(後改名天貓)、一淘。

當年底,原北極光創投副總裁張鴻平加盟,擔任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與阿里結緣於2011年7月阿里對美團B輪5000萬美元的投資案,除了主投方阿里,跟投方北極光創投的投資負責人就是張鴻平。

張鴻平的加入,打開了阿里投資的拳腳,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阿里從過去注重投資與電商業務契合的項目,轉變為投資能與主營業務帶來協同效應的項目,重點投資當時熱門的LBS和社交兩大領域,比如陌陌、美團、丁丁網等。

張鴻平曾對外分享過當時阿里的投資理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阿里現有業務做比較強的整合,這部分阿里會采取控股的方式(多數股權、全資);另一部分類似VC,采取少數股權投資,主要是財務投資,目的是打造生態圈、強調布局。

2013年是阿里投資從財務投資者轉向戰略投資者角色轉化的關鍵之年。

這一年3月,馬雲在香港舉行的瑞士信貸亞洲投資大會上說,阿里在三年前開始發展移動業務,但一直沒有跟上競爭對手騰訊和其微信服務的發展步伐。未來,阿里巴巴集團將通過收購與並購實現競爭力。

很明顯,馬雲對阿里移動業務的增速是不滿意的。

2個月前,即2013年1月15日深夜,騰訊微信團隊在微博上宣布微信用戶數突破3億,根據阿里招股書,阿里當時年度活躍買家為1.6億(截至2012年12月31日);僅9個月後,微信的用戶數就翻了一倍,超過了6億,增長飛速;而當時阿里的年度活躍買家為2.02億(截至2013年9月30日),同樣9個月時間,僅增長4000萬。

阿里的移動業務始於2010年8月推出的手機淘寶客戶端,2013年下半年,阿里開始實行“all in無線”戰略,同年9月,阿里正式推出社交應用來往,並賦予後者抗衡微信的戰略地位,但收效甚微。為了幫助移動業務增長、獲取流量入口,阿里的投資重點也開始鎖定在移動互聯網和O2O上,比如高德、UC、快的計程車等。

阿里的投資策略,也從以財務投資為主開始向完全的戰略投資轉型。這一年4月,蔡崇信卸任CFO,出任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主要負責集團戰略投資。

2013年下半年,除了和集團戰略高度相關的協同項目,阿里也開始做一些前瞻性投資,涉足一些看上去跟電商暫時沒有直接關聯的行業,比如文化傳媒行業。

現任新片場影業CEO的牟雪,此前在阿里資本負責文化傳媒領域投資。2013年阿里除了電商主營業務之外,也在布局“Double H”領域,即健康和快樂戰略。應馬雲的要求,牟雪花了半年時間走訪大大小小的文化傳媒公司,對這一行業進行了系統研究。

她記得,2014年1月的一天,她花了整個下午的時間向馬雲闡述阿里接下來將如何在娛樂領域展開投資,“娛樂產業鏈就三個環節,內容、宣發和平台,阿里缺內容,因此之後就重點投內容。”馬雲很滿意,那天開會的氣氛很融洽,大家都爭相和馬雲合影。

在牟雪眼中,那次匯報可以作為阿里在娛樂領域展開投資的開端,此後,阿里相繼重金投資了文化中國、優酷、華數等娛樂領軍企業。

阿里為什麽要涉足娛樂?牟雪覺得,“外界很多人會覺得是為了電商,其實把這事想小了,真不是為了電商,就是為了整個生態考慮,提高用戶使用時長、影響用戶思想,最終引導消費。”

如今,對於選擇什麽項目進行投資,阿里的選擇標準主要有三點——是否增加了用戶獲取和參與;是否改善了用戶體驗;是否擴展了阿里的產品和服務。2016年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在跑通了以銀泰、大潤點兩家線下賣場為試點的改造模式,新零售領域的並購整合也成為阿里接下來的投資重點。

公司的抉擇:獨立or融合?

以瓜子、人人車、優信為代表的二手車電商公司,都在不同階段獲得騰訊的投資,騰訊以賽道式投資的方式幾乎介入了這個領域的大多數頭部玩家。而其中有一家公司異軍突起,在經歷了瀕臨倒閉最終“起死回生”的艱辛之後,大搜車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的11月,獲得了螞蟻金服的1億美元和阿里領投的3.35億美元投資,阿里也成為了大搜車除管理層之外的最大股東。

2016年初,杭州初雪,在姚軍紅的辦公室裡,他和剛剛任職螞蟻金服戰投部負責人的紀綱喝茶聊天,暢談了3個多小時,姚軍紅希望公司在汽車金融領域有所突破,提供一些更適合年輕人的購車金融產品。

螞蟻是最合適的合作夥伴,有著豐富的年輕人消費和信用數據,兩人一拍即合,8月雙方成立了聯合項目組,網上銀行團隊甚至派出了4個人直接駐扎到大搜車內部,方便溝通開會,通力合作幾個月之後,大搜車推出了彈性購車金融產品“彈個車”,一年租三年貸,把租車和貸款創意得結合在了一起。

姚軍紅很欣賞阿里,在他眼中,企業有三個驅動力很重要:“第一是理想主義驅動,包含使命、願景、價值觀,這是真正厲害的企業;第二是戰略驅動,一層一層規劃好發展路線;第三是組織驅動,最典型的案例是華為,整個組織體系打造得就是個軍隊。”

而阿里,姚軍紅說,是少有的幾家能把理想主義、戰略、組織驅動能做好的企業。他現在天天在學習研究阿里的組織管理方式,儘管馬雲對阿里的影響力依然很大,但姚軍紅覺得阿里推行的合夥人機制是一種特有的集體決策方式。

如果把眼光放到阿里大力投入的新零售領域,除了自家的新零售“一號工程”盒馬鮮生之外,大潤發可能是阿里目前最願意對外宣傳的零售投資項目,根據阿里2018年財年報顯示,目前阿里對高鑫零售已經投入193億港元(25億美元),持股約31%。

大潤發新零售COO袁彬談及他對阿里投資的態度,“阿里是我們的大股東,早期我有一次提到過,有聽別人說,阿里像掏鳥蛋式的合作,如果到你們這邊來,會把你們這批管理層都趕走等等,其實這都是胡說八道,我們跟阿里之間的合作非常默契。他們把原來走過的路、得到的經驗,毫無保留全部分享給我們,他們小範圍實踐,實踐好了以後告訴我們,我們就往上跑。”

去年11月20日阿里入股大潤發,袁彬透露雙方真正組建團隊是在今年,3月雙方完成第一家店的數字化改造,6月12日完成了第100家,它是一個商品、供應鏈、會員、數據打通以及線上、線下融合一體的改造,袁彬預估大概還有兩三個月,大潤發近四百家門市將全部完成數字化改造。

阿里的投資也越來越多得向海外拓展,擁有巨大人口紅利的印度市場被中國很多企業認為是“明天的中國市場”。據報導,印度移動支付公司Paytm創始人夏爾馬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用公司40%的股權換取阿里資金的原因之一是他“需要源源不斷的資本金”。

而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夏爾馬稱他從阿里獲取融資是因為“中國今天所發生的一切,明天將發生在整個世界。你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東方,才能看到未來”。不管是Paytm,還是阿里,都希望打造出一個“印度版支付寶”。

數據、經驗、資金,是阿里能提供給被投公司的重要能力,那麽,阿里最被詬病的強勢風格呢?

姚軍紅覺得大搜車最後被阿里收購的幾率很小,他總結了企業會被收購的兩種原因,“一是像餓了麽這樣的公司,明顯獨立生存的力量不夠;二是雖然公司有獨特價值,但創始人有變現需求。這兩種情況在大搜車都不會出現。”

不過姚軍紅不介意自己的公司有一天冠上別人的姓,他在乎的是想做的事情是否能夠通過各種資源實現,“我不要冠一個名字,我創造一家公司也不是為了控制它”。姚軍紅推崇西方企業的管理方式,一個創始團隊創立了一家公司,後續會把股權捐獻或是成立基金會,他的家族成員則成為這個基金組織的管理者。

和姚軍紅略顯佛系的想法不同,大多數創始人對於企業獨立發展的理想很強烈。

阿里對被收購企業的創始人要求頗高,CEO逍遙子在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表示,他把管理者分為manager和leader。前者管理業務,實現KPI;而leader的使命是帶領團隊,不僅要拿到結果,同時還要創造未來。“我們要的是leader。”如果這個創始人不能All in怎麽辦?“那就換掉他。”

基於這個邏輯,阿里換掉了口碑網創始人李治國、萬網創始人張向東、高德CEO成從武、優酷董事長古永鏘等人。

俞永福是個特例,作為原UC優視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在2014年6月11日宣布被阿里40億美元並購後,在阿里集團內部一路風生水起,先後擔任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高德總裁、阿里媽媽總裁、阿里娛樂集團董事長兼CEO,一度被媒體封為阿里的“太子”。而在去年11月15日,俞永福卸任阿里業務相關的職責,轉而出任eWTP投資工作小組組長。最後,俞永福也被換掉了。

今年以來,智慧零售是騰訊重點推進的項目,而這一塊,是阿里的優勢領域。截至目前,商超領域市佔率前十的集團基本已經站隊完成,已經有8家選擇了AT陣營——阿里陣營包括排名第一的高鑫零售和排名第六的百聯集團;而分別排名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第十名的華潤萬家、沃爾瑪、家樂福(中國)、永輝超市、武商聯集團、步步高集團則屬於騰訊陣營。

步步高集團是其中較晚一個入局的,剛剛在2月1日終於按下了選擇站隊的按鍵,這對於性格不喜歡被人左右的步步高董事長王填來說,或許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一位零售行業人士表示,此前阿里曾深度接觸過步步高,雙方談了很多次。但目前來看,步步高棄阿里而奔騰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填希望步步高能夠擁有更多主導權,“騰訊不會干涉公司業務,相處起來並不強勢”。

王填多次形容過自己對騰訊和阿里的印象——阿里就像蘋果,在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裡玩;騰訊就像安卓,隻提供一個平台,各家可以來玩各家的。一家以專業的零售為主業的,一家的生意是連接一切,是一個開放的生態。

王填的案例是企業在被投資之前的考量,而在阿里已投資的優秀項目裡,也曾出現過一些企業因為把控公司主導權最後不歡而散的狀況,比如美團、陌陌。

阿里曾先後在2012年、2013年、2014年投資陌陌,根據陌陌招股書顯示,阿里曾是陌陌的第二大股東,持股20.7%,馬雲旗下的雲鋒基金持股5.6%,蔡崇信和雲峰基金創始人虞鋒也加入了陌陌董事會。

2016年陌陌將移動直播提升到戰略層面,2016年直播給陌陌帶來的總營收3.77億美元,在總營收中佔比超過68%,成為陌陌增長的重要引擎。直播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也讓不差錢的陌陌與阿里的分歧自此開始。

社交向來是阿里的心病。陌陌出現在公眾視野之時,數據顯示陌陌注冊用戶超一億,是在當時唯一可以和微信一拚的社交產品,因此也成為阿里狙擊騰訊的最佳棋子。阿里企圖在陌陌身上有更大的話語權,而陌陌創始人唐岩及創始團隊拒絕放棄公司的主導權。

雙方幾次溝通未果,最後的故事,阿里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之間共計4次大規模減持了陌陌15.71%股份,蔡崇信、虞鋒也從陌陌董事會退出。

同樣原本在阿里的戰略投資籌謀中,最後因為控制權分歧引發不睦的還有美團。王興坦言阿里和美團糟糕的關係,會讓美團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興談起在美團點評2015年10月合並之後,他專門去拜訪了馬雲和逍遙子,他認為因為前面有滴滴快的的例子——原來兩家A、T打得不共戴天,後面握手言和,都成為滴滴的股東——於是王興跟阿里說美團也希望可以同時得到騰訊和阿里的支持。

根據王興的描述,阿里方面當時的回答是:“你完全搞錯了,我們認為滴滴合並快的對阿里來說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我們不會讓這種錯誤再次發生。我們可以投錢給你,你要10億美元可以,20億美元也可以,我們都可以投,但是你不能再要騰訊的錢。”王興拒絕了。

如今,阿里不惜代價扶持美團的直接競爭對手餓了麽,而後又將其全面融入阿里新零售生態各路縱隊,餓了麽創始人張旭豪如今成為了逍遙子的新零售戰略特別助理。

最終被阿里收購對餓了麽來說並不是失敗,張旭豪曾在去年6月為阿里仗義直言,“儘管阿里有強勢的一面,但它實質是好的,控制不控制,其實在於你做得好不好,你做得不好被收購這是宿命,能被收購那還算你有一個退出管道,對於股東有交代,有些公司死了連退出都沒有。”

很多投資人會將餓了麽張旭豪和ofo戴威放在一起比較,從資本角度,他們更傾向張旭豪這樣的創始人,“至少他讓投資人退出了。”一位第三方投資人表示。因為戴威對ofo獨立運營的堅持,他和兩位大股東滴滴、阿里的談判都在僵持之中。

一位接近ofo的人士表示,事實上ofo與螞蟻的關係一直不好,曾經雙方有個品牌聯合活動,雙方的意見談不攏,問戴威怎麽辦,他回復說自己乾,螞蟻一氣之下就退出了這個活動。據了解,支付寶將於近期下架ofo的入口。

很多企業排斥將管控權交給阿里,謝鷹在接受財經天下周刊採訪時表示,他也清楚知道這一點,但對於圍繞實業進行戰略投資的阿里來說,除了強業務耦合,沒有第二種選擇。

創業公司獨立發展的理想重要嗎?一位與阿里騰訊都有密切合作的投資人表達了他的擔憂,“可能一些真正細分領域的領頭企業,會更願意站到騰訊那邊去,而不是阿里這邊。”

投資與阿里的未來

除了圍繞集團戰略,進行強業務耦合的中心化投資,阿里目前在投資上關注的另一個焦點則是前瞻性投資,關注新技術領域的投資,比如AI、芯片、IoT、生物識別等,這一領域的投資阿里習慣采取以少數股權投資形成生態的策略。

從2016年開始,百度CEO李彥巨集就不斷告訴大家,互聯網的下一幕將是人工智能,而百度,會是這個行業的領軍者之一。在百度最新發布的二季度財報中,百度的人工智能已經開始部分商業化,今年以來,百度AI業務全面更新,DuerOS、百度大腦、Apollo全部進化至3.0。

事實上在人工智能領域,阿里也志在必得。它學起了騰訊的投資策略——賽道式投資——迅速買下了CV(Computer Vision,電腦視覺)領域的頭部玩家,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中國的CV四獸中,阿里已經佔據了三席。

此外,阿里還先後投資了智能芯片行業首個獨角獸“寒武紀”、智能硬體語音解決方案提供商“先聲互聯”、嵌入式CPU和芯片架構授權服務商“中天微”、Wi-Fi解決方案供應商“樂鑫科技”等技術公司。

馬雲曾被詬病是BAT三位創始人中最不懂技術的,但馬雲自認為這反而是自己的優勢,他說,“正因為我不懂技術,我才很尊重技術,我就沒法和技術人員吵架。”

在2017年3月9日的杭州黃龍體育館,阿里舉辦了成立18年以來第一次以技術為主題的大會,馬雲以他一貫的激情演說,宣布要建立屬於阿里的“NASA”,“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作業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我們將組建嶄新的團隊,建立新的機制和方法,全力以赴。”

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阿里健康董事長、元璟資本創始人吳泳銘對鳳凰網科技記者描述了投資技術公司對於阿里的重要性,“對前沿技術的投資是必須的,阿里能否體現出更好的市場競爭力,最終都需要存儲、芯片、記憶體等這些底層技術在後面支撐。未來所有底層技術慢慢都由中國公司自己做更基礎技術的研發,才能做到一個全球可能性價比最好、穩定性最高的服務。”

回想起2010年的中國IT領袖峰會,那一年BAT三巨頭罕見齊聚,三方力辯雲計算前景,李彥巨集當時直指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馬化騰認為倡導雲計算還為時過早,馬雲卻稱阿里對雲計算充滿信心。他說,“如果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做雲計算,競爭對手就會把阿里巴巴趕出電子商務門口。客戶需要雲計算,如果我們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那一次,阿里賭對了未來。而現在,阿里的投資能否幫助阿里打造下一個十年更大的未來?

下方掃碼添加C叔微信,即可進入【IPO早知道用戶交流群】,參與資本市場討論,獲得第一手價值訊息。你關心的IPO,我們早知道。名額有限,要上車的請抓緊:

討論更多資本市場資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