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何在北宋初年 軍隊就已經打不過遼國?

問丨一般歷史上的王朝,在初期都能保持比較充沛的武德。北宋在創始人趙匡胤的時代,也的確有幾分這樣的意思。然而當宋軍開始走上征伐遼國的征程,一系列的失敗便由此展開。似乎宋軍從一開始就在對遼作戰時非常吃虧。這種歷史上很少見的情況,是什麽原因造成的呢?

杯酒釋兵權開啟了宋朝不同於前代的武裝政策

北宋初年的軍隊就已經打不過遼國,或者說在趙匡胤死後就沒有擊敗遼軍的可能了。這主要是因為北宋和遼國在根本上就處於兩種不同的制度建設之下。制度差異決定了他們軍隊的強弱對比。

遼國軍隊或者說是契丹人的軍事組織,並不是在北宋建立後才與中原軍隊交手的。唐朝時期的早期部落伏擊戰不說,五代時期就有過數次契丹軍隊南下征討中原的記錄。在同當時的五代軍閥交手中,雙方是互有勝負的。然而遼國軍隊從未佔據絕對優勢,或者說是在某個方面獲得巨大優勢。甚至還有包圍五代的軍閥部隊後,被對手破釜沉舟的衝出陣地,擊潰全軍的尷尬記錄。

五代時契丹人就同中原軍隊多有交手

但也是在五代時期,各地軍閥或者說節度使or地方軍事團體,都對中央集權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五代的政治發展脈絡,就從最初的晚唐模式,漸漸發展為北宋模式。這個發展路徑在軍事上,就集中表現為抽調地方精兵到首都的禁軍裡服役。北宋後來的邊防部隊羸弱,就是這個演化路線的最終結果。

趙匡胤自己就是最後一個五代大軍閥

當然,在趙匡胤依然在世的時候,北宋軍隊還能吃上唐朝到五代留下的最後老本。趙匡胤雖然是宋朝開國皇帝,自己其實也是最後一個五代大軍閥。他的禁軍裡依然保留了很多後漢、後周時期的精銳力量。在他們認可的領袖趙匡胤的帶動下,戰鬥力是不會低的。這也是趙匡胤掌握禁軍之後,能夠迅速掃平周圍勢力的原因。除了作為晚唐藩鎮殘余,並有遼國支援的北漢外,其他勢力基本上都已經退化或被打的半殘。

依靠手裡的禁軍 宋朝比較順利的消滅了周邊勢力

但趙匡胤死後,上位的趙光義就沒有哥哥的軍中資歷。經歷過五代變局的人,對這種事情是會感到非常恐懼的。於是趙光義便著手進一步削弱將領的軍權。最後發展到自己在後方用書信去遙控指揮前線將領的決策。

傳統上出產優質兵源的地區 都不在宋的實際控制區內

另一方面,作為唐朝時戰鬥較強的幾個邊區藩鎮,北宋基本上是一個都沒有摸到。除了佔據部分河東地域外,幽州和整個河套都不在自己的實際掌控之中。這些地方卻恰恰是從漢朝到唐朝,最容易產出優質兵源的地方。因為當地人長期生活在遊牧與農耕文化的交界線上,習武而善戰,民風彪悍無比。大量來自中亞和草原的投誠番將,也會被安排在當地駐守。這些條件都是內地兵源所無法企及的。

武將階層在宋朝被壓製的非常低下

既然兵源基礎就不行,將領軍權和地位又沒有保障,軍隊自然不能有很好的戰鬥力。哪怕是繼承了趙匡胤留下的禁軍與當時依然殘留的沙陀騎兵,也會很快在這種充滿壓抑的體制下出現主動退化。

以上這些問題在遼國那邊是基本不存在的事情。雖然耶律阿保機的朝廷也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但在基層組織上卻實行比較寬鬆自由的制度。各地方會在認可遼國皇室統治的基礎下,保留自己原有的習慣自治。這也讓一些原本唐朝的邊境藩鎮勢力,在對比北宋與遼國的情況後,更坦然的歸附遼國。因為在他們看來,遼國更像是之前唐朝制度和文化的繼承者。而北宋則是會拿自己地位與習俗開刀的謀逆者。

遼國也搞集權 但更像聯邦

遼國的中央軍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包括大量具裝騎兵部隊和相應的輕型機車兵力量。地方上還有很多原本的契丹貴族部隊,以類似私家軍的形式存在。但這些私家軍卻從未變成推翻耶律家的顛覆性勢力,這就是遼國聯邦體制的優勢。地方上的普通士兵,也是依靠土地為生的封建騎兵。有一定地位的人,就會擁有一小批附庸。在戰鬥中,他們就會組成一個最小部門的騎兵部隊。

地方自治為遼國提供了實力較強的地方軍

至於其他族裔組成的地方部隊,包括漢人、奚人、渤海人、蒙古人和部分的沙陀人,都有自己的步兵和騎兵組織。前者可能依托城市和村落為部門,後者則可能以騎兵或封建領為部門存在。他們在面對宋軍時,經常願意為遼國效力。其實也是在保護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被管的更多的北宋朝廷所侵蝕。

以上這些就是北宋在開國時代就打不過遼軍的原因。這個原因也伴隨著兩個王朝共存的所有時期,哪怕是遼國政權被金國女真人消滅的階段,還在發揮作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